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9

  ..續本文上一頁代表了心靈搖擺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穩定心的生起。當心的專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時候,才有能力穩定地固著在這些對象上。「身念住」的修習,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習信」的前行溫床。如果心固著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與呼出,就等於得到「修習信」。然而,如果想要繼續在「禅定」與「直觀」的範圍當中,取得摧毀「身見」叁種層次的能力。爲了適當地修習「禅定」與「直觀」,他們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達的導師。

   「精進根」就是「精進」,共有兩種,分別是:

   一、自然精進。

   二、修習精進。

   另一種分類是:

   一、身精進。

   二、心精進。

   “自然精進」可以很容易理解。舉凡在世間事務上擁有特異的「自然精進」,就可以輕易地獲得「修習精進」。常乞食支、常坐不臥支、樹下坐支、露地坐支、冢間住支等頭陀苦行,就是「身精進的修習”。

   如果安立了「身精進的修習」之後,例如只在短時間內睡覺,並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這樣還不是「心精進」,例如在心上熱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業處」對象上不能達到穩定的專注,而且在修習的期間,無聊漫長,絲毫不能證得心靈與覺知上的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課上,只有當修行人付諸實踐,並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適當的;如果是修行功課反過來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適當的。所謂「修行功課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課上缺少實在的能量,也沒有具體的成果出現。經過日以繼夜的拖累之後,在身體的姿勢上呈現出厭惡與沈悶,最後終於怠惰了。由於出現了怠惰,修行功課上的進展也緩慢下來,由於進展放慢下來,又進一步更加懈怠。然後又出現這樣的想法:最好是改變修行功課的形式。因此,就出現了不斷變換功課形式的情形,所以說,如此做功課才會掌握住缺乏精進的修行人。

   在“業處」的修行功課上,只有具足「身精進」與「心精進」的修行人才能獲得迅速的成就。從安立「身念住」的刹那開始,日複一日地開發的精進,就是「修習精進」,這種精進在「叁十七道品」中,稱爲「精進根」。它代表在「業處」修行功課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熱情、能量的出現。心強力安住在對象上會産生快感。因此,安立「修習精進」以及逐步的開展工作,與「信根」是一致的。

   在「叁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諸如吸入、呼出的身體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開發「修習念」(bhavana-sati,稱爲「四念住”),一直到證

   得「出世間的正念道」。

   「定根」與「慧根」可以同樣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對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會驅散心靈的不安,「慧根”則消除混亂、模糊。

   「信根」、「精進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輔佐國王登上王位一樣,「信根」、「精進根」、「念根」會協助「定根」及「慧根」證得巅峰的成就。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靈之後,如果踏上「禅定」的道路,「定根」就變成八正定,「慧根」就變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變能力。如果踏上「直觀」的道路,「定根」就變成「空禅定」、「無相禅定」、「無願禅定」,而「慧根」就變成「五智慧清淨道」(譯者按:即「見清淨」、「度疑清淨」),並且是以「見清淨」開始,而後是「叁隨觀智」、「十直觀智」、「四道智」、「四聖果」、「十九觀察智」(譯按:參見《清淨道論》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在此處,我們說明了五根是如何共同發生的。

   現在則是闡述每一根形成的控製因素。

   「一位修行人應該去何處尋找“信根”

  應該在“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中尋找。」(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這就意謂,「信根」控製了「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這種四種構成因素是:

   一、對於佛陀的神聖特質,例如「阿羅漢」、「正等正覺」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二、對於法的神聖特質,例如「善說法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叁、對於僧侶的神聖特質,例如「妙行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四、圓滿具足「出世間禅定」的「最近因」,例如「戒清淨」。

   這四種因素確保一位修行人大可以在一生當中證得「預流果智”。

   「對佛陀具有絕對的淨信。”(譯按:見《中部》第九《正見經》)

   在巴利經典的這段文字中,aveccapasada是指「不可動搖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我們在憶念佛陀神聖特質的時候所證得的「近行定」。「近行定」是指,當我們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譯按:視爲「阿羅漢」)的時候,所證得的穩定、堅持的專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樣。當一位修行人體會到這種穩定的專注力,也就會知道信仰是居於主導的優勢。這樣的修行人是在憶念佛陀神聖特質的信仰中掌握住他的心靈。對於法、僧神聖特質的憶念,也是同樣的真切。

   “世間禅定的基礎——戒清淨」是指「活命戒」(八關齋戒),這種戒律可以讓一位修行人就在今生證得「世間禅定」。當這種戒律持得清淨,未被破壞,就可以從貪、嗔、癡的染汙中解脫出來。所以,一位修行人必須了解到,信仰在戒律中是相當突出的。無力觀察到戒律的這種必要條件,就稱爲「破戒」。即使在技術上這種戒律沒有被破壞,如果按照一般世俗的條件來看,可以說是“不淨」。俗語說:“只有從河流上岸後,才會知道一頭公牛的價值。」對於凡夫與教導佛陀弟子的比丘而言,只有當他們完成這四種構成因素的時候,才會了解到隱藏在他們內心的騷亂、散渙是否消除了,也就是說,才可以體會列他們能否掌握住心靈。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精進根”

  應該在“正勤”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凡夫與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當他們完成「正勤」的四種構成因素,才會了解到在“精進」的功課上,他們內心的不安與騷動是否已經消除了,才會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靈的修行人。

   “甯可讓我的皮膚、筋肉、骸骨乾枯,甯可讓我的身內的血肉涸竭,我都不會放棄,一直到在這一生當中,我人格當中的身見、惡行、苦界被摧毀爲止。」這是一種簡單的決斷與「正勤」上的努力。護眼尊者(Cakkhupala,譯按:見《法句

   經》第一偈頌注)就是這樣努力精進的。當一位修行人面對這種決斷與努力,就必須體認到「精進根」對於心的優勢主控權。在「精進」的功課上,這種人已經消除了心的不安與騷亂;在佛教中,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心靈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念根”

  應該在“四念住”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凡夫與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當他們完成「四念住」的四種構成因素,才會了解到在「正念」的功課上,他們內心的不安與騷動是否已經消除了,才會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的修行人。如果經由「身念住」的修習,專注力可以成功地隨意安住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例吸入、呼出,那麼,就是可以用「正念」來掌控了。這位修行人內心的不安與騷動就會消除,他已經可以支配心了。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定根”

  應該在“四禅定”中找尋。」(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如果在修習「禅定」的時候,例如吸入、呼出,至少證得「近行定」,又如果因而除去過往輪回在內心所引起騷動的愛欲、嗔心煩惱蓋,那麼在「禅定」對象上的心專注力,就會變得特別穩定與清澈。這就是「禅定」所生起的支配功能。在「禅定」的功課上,這位修行人已經消除了內心的不安與騷亂,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的心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慧根”

  應該在“四聖谛”中找尋。」(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人們遇見佛法,其中,「四聖谛」的知識是最崇高的價值。只有證得這種知識的時候,他們才有可能從身見、惡行、苦界的領域中解脫出來。因此,爲了獲得「四聖谛」的知識,他們要經由各種修行的方法,例如研究、記憶、吟誦、思惟、聽法、討論、問法,修習直觀的練習與默觀,並至少證入地、水、火、風、虛空、識六界,或者直觀到它們流逝、不安穩的性質,洞察它們的持續時間是如何不會超

   過一眨眼,是如何持續地被摧毀。如果可以清晰地觀照六界,就沒有必要對於其余的諸法,加以特別的修持(如蘊、處等)。如果可以清晰地體會到「無常」的性質,「無我」的體會就會尾隨而至。(譯按:見《小部》自說經·彌吉耶Meghiya品·彌吉耶 Meghiya經)

   只有當一位修行人證得阿羅漢果的階段,才會全面體悟到「苦」的性質。

   因此,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直觀一旦證入六界內在的「無我」、「無常」的本性,就可以達到安立專注力的境界。這就是依照「慧根」所生起的主導優勢。經過無始以來的輪回,在心靈上形塑出來的不可靠性,會逐漸地消失。

   在這裏,所謂「心靈的不可靠性」是指,事物是無常的,卻有恒常的感覺;是痛苦的,卻有快樂的感覺;是可惡的,卻有喜悅的感覺;是無我的,卻有我的感覺:是沒有個體的,卻有個體的感覺;是不存在的,卻有存在的感覺;是非人的,卻有人的感覺;是非梵天、非帝釋天、非婆羅門,卻有梵天、帝釋天、婆羅門的感覺;是非女人、非男人、非閹牛、非象、非馬,卻有女人、男人、閹牛…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