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習直觀法門的人),他們應該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進展到直觀法門。
如果他們不想個別地修習「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奮修習直觀法門,來領悟「身念住」,他們也會有所成就的。不過,他們真的必須充滿智慧與勤奮。身念住與「生滅智」(譯按:由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所生起的知識)息息相關,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與消逝,真的非常有價值。
在禅定的法門中,藉由修習呼氣與吸氣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四
禅中的色界;藉由修習「身念住」當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觀照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例如頭發、體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八種正受(譯按:指「八定」)。同樣的,修習「身念住」的「不淨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初禅。如果在修習過程中,成就了直觀,一位修行人也可以達到道與果。
即使在修習禅定與直觀時沒有澈底證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製住自己的心靈,能夠隨意將專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誨,這種人還是可以品嘗到不滅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樂。」(譯按:見《增支部》第一冊·不滅品·第二十經)
在此,涅槃是指心靈的大平靜或澄澈。
從原始的狀態來看,心靈的傾向是非常不穩定的,而其本質是燥熱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種子內的昆蟲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愛欲的衆生不知道愛欲的灼熱,容易受憤怒與驕傲支配的衆生不知道驕傲與憤怒的燥熱,因此,衆生不知道不安心靈的燥熱;只有藉由「身念住」,心靈的不安消除了,才會意識到不安心靈的燥熱。想要消除這種燥熱的現象,他們開發出對於燥熱現象重新複發的畏懼。在已經達到初禅或生滅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們藉由「身念住」已經消除這種燥熱現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經營什麼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難與「身念住」分離。聖人們將四念住視爲心靈上的營養品,直到他們證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專注力安住在身體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長達一小時或兩小時,那麼,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四個或五個月、六個月、一年、或二年,或叁年當中,把修持的工夫帶入頂點,不過這必須視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關修習吸氣與呼氣的法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觀呼吸手冊》。
有關觀想身體叁十二部分的法門,過去的諸位導師已經寫下許多作品了。這個部門當中,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是衆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膚在這組中是最後一個,因此這樣稱呼);如果安住在這五個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圓滿成就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體現象)的直觀以及「名」(精神現象)的直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諸相手冊》、《明道手冊》、《食物手冊》以及《無我手冊》。
在此簡略地陳述了「身念住」法門,這是四念住的一種,並且是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想要證入佛法「道」與「果」,首先要確立的修習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結束。
第叁章 四正勤
「正勤」的定義是:能夠非常地努力實踐,稱爲「勤奮」(Padhana)。
能夠適當地、非常努力地實踐諸「法」,稱爲正勤(Sammapadhana)。沒有任何勉強成分的努力,稱爲「正勤」,也可以稱爲「熱切的精進」。這種努力會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這種努力具有四項特徵。這四項特徵:
“甯可讓我的皮膚、筋肉、骸骨乾枯,甯可讓我身內血肉涸竭,我都不會放棄精進地努力,直到自己證得以人類的能耐、努力與勇決精進所能證得的境界爲止。」(譯按:見《增支部》二集·刑罰品)。
這些特徵可以精簡方式表達如下:
—、甯可讓皮膚乾盡。
二、甯可讓筋肉乾盡。
叁、甯可讓骸骨乾盡。
四、甯可讓身內血肉涸竭。
這種努力會喚起一種決斷力量:「如果以人的努力可以證得終極真理,那麼,在尚未澄得之前,我決不會放逸。」首樓那尊者(sona,譯按:見《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sammohavinodanl atthakatha p.159 《分別論注疏》)以及護眼尊者(cakkhupala,譯者按:見《法句經》,第一偈的故事的主角)就是發揮這種精進努力的典範。
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已經按佛陀一生所教誨的,窮其一生努力精進了,可是還是沒有證得禅定、道、果,那麼,才可以說未能證得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的本質上,或者這個人是「二因人」的緣故(譯按:只有兩種無貪、無嗔的根本條件),或者過去世缺乏足夠的波羅蜜。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與佛陀所指示的精進程度,相距甚遠,他們甚至不想嘗試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念身」(譯按:觀身體叁十二種成分),來治療盲目飄蕩的心靈;他們說,他們之所以無法證得「道」與「果」是時代使然。有些相同狀態的人則說,現階段的男衆與女衆,缺乏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讓他們證得「道」與“果」。還有些相同狀態的人表示,現階段的男衆與女衆是「二因人」。這些人之所以會如此說,是因爲他們不了解處於未了行者階段的人,是由於缺乏「正勤」,才無法證得「道」與「果」。
如果適切的「正勤」,再加上「專心致志」(Pahitatta),一千位修行人付諸實踐,其中會有叁百、四百或五百位修行人付諸實踐,那就有叁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證最高的成就。在此,「專心致志」是指「終其一生努力不懈,縱使犧牲生命,還是努力不懈。」
首樓那尊者的努力情形是,在雨安居的叁個月當中長坐不臥、警醒不寐,只有采用禅坐與經行;護眼尊者努力的情形也是一樣的。弗沙天尊者(Phussadeva,譯
按:見silakkhandha-vagga attakatha,p.159,《戒蘊品注疏》;mula- pannasa attakatha,satipatthana sutta vannana,p.262),經過同樣的勤奮,努力二十五年之久才證得「道」與「果」。在摩诃濕婆尊者(mahasiva,譯按:見《長部》《帝釋天所問經》)的例子中,他則精進努力了叁十年。
在現階段的時代中,特別需要這種「正勤」的努力典範。勇於精進的行者,往往缺乏充份的經教基礎,而有經教基礎的行者,往往身陷比丘俗務的障礙中,例如他們居住在村落中,需要論法、開示與著述。這些修行人是難以在一段長時間中毫無間斷地「正勤」。
有些人會說,當他們的波羅蜜成熟了,時機到了,他們就可以輕易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因此,當他們還沒有辦法確定這種努力是否會獲得解脫,是不會付諸努力的。他們很顯然沒有比較叁十年努力所産生的痛苦,與未來可能會面對的痛苦,誰重誰輕。這種未來的痛苦是,如果萬一在證得解脫之前,墜入地獄十萬年的話。他們很顯然沒有想到,叁十年的努力精進所引起的痛苦,這比不上僅停留在地獄叁個小時的痛苦。
他們可能會說,如果經過叁十年的努力還是沒有證得解脫,情況還是一樣呢
但是,如果這位行者機緣成熟了,就可以解脫,藉由精進努力,他可以證得解脫;如果還沒有成熟,他可以在來生證悟解脫。縱使他們沒有在今生佛法時期中證得解脫,由於心靈—再精進所産生的積聚業力(bhavana acinna Kamma)是一種有力量的業。藉由這種業力,他可以避開叁惡道,而且可以在善趣再生之後,遇見未來佛。對於那些不願付出努力的人而言,縱使他們機緣成熟了,經過叁十年的努力就可以證得解脫,卻因爲不願努力精進而失去解脫的機緣,他們沒有獲得什麼,並且失去一切。因此,願一切衆生獲得「慧眼」,並且警悟到危機。
「正勤」共有四種,分別是:
一、已生惡令滅。
二、未生惡令不生。
叁、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長。
已生惡業與未生惡業
在輪回中飄流的衆生中,都具有兩種惡業,稱爲:
已生的惡業。
未生的惡業。
「已生的惡業」是指過去與現在的惡業,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輪回所作的惡行。
在這些惡業中,有些人在叁惡道中轉世,荒廢時日;有些人在叁惡道期待轉世機緣,投生叁惡道是長劫受苦難的。
每位深陷「身見」的衆生,無論是人類,或是天人,或者梵天,都儲存了過去無盡的罪債,因爲如此的惡業具有潛能會再淪入最底層的無間阿鼻地獄。同樣地,他們還含藏了其他的業,可以轉世到其他的叁惡道。這些過去的業等到機緣成熟,可以轉世投生,並且生生世世伴隨,一直到這些業報被清除爲止。這就是所謂的「已生」(uppanna)。
這些過去的「已生惡業」是根植在“身見」當中,只要「身見」存在,還沒有産生業報,這些惡業就不會消失。可是,當直觀到「無我」,行者就可以消除「身見」。從當刻起,一切「已生惡業」都失去了潛能,並且從儲存過去惡業的庫藏中消失。從此以後,行者就不會在未來的輪回甚至夢境中,再轉世到叁惡道。
“未生惡業」是指未來的惡業。從今生的下一個刹那開始,不論是今生與來世的機緣裏,一個人將要作的一切新惡行,都稱爲「未生」(anuppanna)。一個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惡業會綿延無數個世代。
所有這些「未生惡業」都根基於「身見」。
一旦「身見」消失了,一切將要造的新「未生惡業」會在刹那間消失,沒有留下…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