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习直观法门的人),他们应该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进展到直观法门。
如果他们不想个别地修习「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奋修习直观法门,来领悟「身念住」,他们也会有所成就的。不过,他们真的必须充满智慧与勤奋。身念住与「生灭智」(译按:由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所生起的知识)息息相关,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与消逝,真的非常有价值。
在禅定的法门中,藉由修习呼气与吸气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四
禅中的色界;藉由修习「身念住」当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例如头发、体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八种正受(译按:指「八定」)。同样的,修习「身念住」的「不净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初禅。如果在修习过程中,成就了直观,一位修行人也可以达到道与果。
即使在修习禅定与直观时没有澈底证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灵,能够随意将专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诲,这种人还是可以品尝到不灭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乐。」(译按:见《增支部》第一册·不灭品·第二十经)
在此,涅槃是指心灵的大平静或澄澈。
从原始的状态来看,心灵的倾向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其本质是燥热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种子内的昆虫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爱欲的众生不知道爱欲的灼热,容易受愤怒与骄傲支配的众生不知道骄傲与愤怒的燥热,因此,众生不知道不安心灵的燥热;只有藉由「身念住」,心灵的不安消除了,才会意识到不安心灵的燥热。想要消除这种燥热的现象,他们开发出对於燥热现象重新复发的畏惧。在已经达到初禅或生灭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们藉由「身念住」已经消除这种燥热现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经营什么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难与「身念住」分离。圣人们将四念住视为心灵上的营养品,直到他们证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专注力安住在身体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长达一小时或两小时,那么,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或五个月、六个月、一年、或二年,或三年当中,把修持的工夫带入顶点,不过这必须视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关修习吸气与呼气的法门,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观呼吸手册》。
有关观想身体三十二部分的法门,过去的诸位导师已经写下许多作品了。这个部门当中,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是众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肤在这组中是最後一个,因此这样称呼);如果安住在这五个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圆满成就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体现象)的直观以及「名」(精神现象)的直观,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诸相手册》、《明道手册》、《食物手册》以及《无我手册》。
在此简略地陈述了「身念住」法门,这是四念住的一种,并且是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想要证入佛法「道」与「果」,首先要确立的修习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结束。
第三章 四正勤
「正勤」的定义是:能够非常地努力实践,称为「勤奋」(Padhana)。
能够适当地、非常努力地实践诸「法」,称为正勤(Sammapadhana)。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可以称为「热切的精进」。这种努力会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这种努力具有四项特徵。这四项特徵:
“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乾枯,宁可让我身内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精进地努力,直到自己证得以人类的能耐、努力与勇决精进所能证得的境界为止。」(译按:见《增支部》二集·刑罚品)。
这些特徵可以精简方式表达如下:
—、宁可让皮肤乾尽。
二、宁可让筋肉乾尽。
三、宁可让骸骨乾尽。
四、宁可让身内血肉涸竭。
这种努力会唤起一种决断力量:「如果以人的努力可以证得终极真理,那么,在尚未澄得之前,我决不会放逸。」首楼那尊者(sona,译按:见《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sammohavinodanl atthakatha p.159 《分别论注疏》)以及护眼尊者(cakkhupala,译者按:见《法句经》,第一偈的故事的主角)就是发挥这种精进努力的典范。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已经按佛陀一生所教诲的,穷其一生努力精进了,可是还是没有证得禅定、道、果,那么,才可以说未能证得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上,或者这个人是「二因人」的缘故(译按:只有两种无贪、无嗔的根本条件),或者过去世缺乏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与佛陀所指示的精进程度,相距甚远,他们甚至不想尝试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念身」(译按:观身体三十二种成分),来治疗盲目飘荡的心灵;他们说,他们之所以无法证得「道」与「果」是时代使然。有些相同状态的人则说,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缺乏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们证得「道」与“果」。还有些相同状态的人表示,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是「二因人」。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处於未了行者阶段的人,是由於缺乏「正勤」,才无法证得「道」与「果」。
如果适切的「正勤」,再加上「专心致志」(Pahitatta),一千位修行人付诸实践,其中会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位修行人付诸实践,那就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证最高的成就。在此,「专心致志」是指「终其一生努力不懈,纵使牺牲生命,还是努力不懈。」
首楼那尊者的努力情形是,在雨安居的三个月当中长坐不卧、警醒不寐,只有采用禅坐与经行;护眼尊者努力的情形也是一样的。弗沙天尊者(Phussadeva,译
按:见silakkhandha-vagga attakatha,p.159,《戒蕴品注疏》;mula- pannasa attakatha,satipatthana sutta vannana,p.262),经过同样的勤奋,努力二十五年之久才证得「道」与「果」。在摩诃湿婆尊者(mahasiva,译按:见《长部》《帝释天所问经》)的例子中,他则精进努力了三十年。
在现阶段的时代中,特别需要这种「正勤」的努力典范。勇於精进的行者,往往缺乏充份的经教基础,而有经教基础的行者,往往身陷比丘俗务的障碍中,例如他们居住在村落中,需要论法、开示与著述。这些修行人是难以在一段长时间中毫无间断地「正勤」。
有些人会说,当他们的波罗蜜成熟了,时机到了,他们就可以轻易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因此,当他们还没有办法确定这种努力是否会获得解脱,是不会付诸努力的。他们很显然没有比较三十年努力所产生的痛苦,与未来可能会面对的痛苦,谁重谁轻。这种未来的痛苦是,如果万一在证得解脱之前,坠入地狱十万年的话。他们很显然没有想到,三十年的努力精进所引起的痛苦,这比不上仅停留在地狱三个小时的痛苦。
他们可能会说,如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还是没有证得解脱,情况还是一样呢
但是,如果这位行者机缘成熟了,就可以解脱,藉由精进努力,他可以证得解脱;如果还没有成熟,他可以在来生证悟解脱。纵使他们没有在今生佛法时期中证得解脱,由於心灵—再精进所产生的积聚业力(bhavana acinna Kamma)是一种有力量的业。藉由这种业力,他可以避开三恶道,而且可以在善趣再生之後,遇见未来佛。对於那些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而言,纵使他们机缘成熟了,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解脱,却因为不愿努力精进而失去解脱的机缘,他们没有获得什么,并且失去一切。因此,愿一切众生获得「慧眼」,并且警悟到危机。
「正勤」共有四种,分别是: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
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
在轮回中飘流的众生中,都具有两种恶业,称为:
已生的恶业。
未生的恶业。
「已生的恶业」是指过去与现在的恶业,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轮回所作的恶行。
在这些恶业中,有些人在三恶道中转世,荒废时日;有些人在三恶道期待转世机缘,投生三恶道是长劫受苦难的。
每位深陷「身见」的众生,无论是人类,或是天人,或者梵天,都储存了过去无尽的罪债,因为如此的恶业具有潜能会再沦入最底层的无间阿鼻地狱。同样地,他们还含藏了其他的业,可以转世到其他的三恶道。这些过去的业等到机缘成熟,可以转世投生,并且生生世世伴随,一直到这些业报被清除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已生」(uppanna)。
这些过去的「已生恶业」是根植在“身见」当中,只要「身见」存在,还没有产生业报,这些恶业就不会消失。可是,当直观到「无我」,行者就可以消除「身见」。从当刻起,一切「已生恶业」都失去了潜能,并且从储存过去恶业的库藏中消失。从此以後,行者就不会在未来的轮回甚至梦境中,再转世到三恶道。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今生的下一个刹那开始,不论是今生与来世的机缘里,一个人将要作的一切新恶行,都称为「未生」(anuppanna)。一个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恶业会绵延无数个世代。
所有这些「未生恶业」都根基於「身见」。
一旦「身见」消失了,一切将要造的新「未生恶业」会在刹那间消失,没有留下…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