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任何痕迹。在此处,「消失”是指将犯的恶业当下失去在未来延续的生命与轮回中现起的机缘。在来生的轮回中,这些众生,即使在梦中也不会犯下诸如杀生等恶业。
如果「身见」依旧存在,即使他是宇宙之王,操控了整个宇宙,他还是夹在前後的地狱之火当中,受到「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包围。因此,他纯粹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而已;同样地,帝释天,忉利天的天王、色界、无色界梵天的梵王,都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他们是被地狱与三恶道钩住的生命,在轮回的大漩涡中,沈浮不定。
在无止尽的轮回中,众生必须开发出想要遇见佛法的欲望,不过,这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在「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地狱火焰前後包夹之下,他们必须坚决地将这些火焰扑灭。因此,那些遇见佛法的众生,为了未来的福祉,唯一的任务便是扑灭「未生」、「已生」的地狱火焰。
消除「已生恶业」、「未生恶业」的任务,就是澈底摆脱一个人的「身见」。如果「身见」根绝了,这两种恶业就会完全消除。
证入「预流道果」的圣人,例如毗舍佉(Visakha)与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已经在人类、天人、梵天转世无数次了,可是,从根除「身见」的刹那开始,他们就从轮回大漩涡的漂流中解脱出来。他们是证得第一阶段涅槃的众生,称为「有余涅槃」(译按:五蕴依旧存在的涅槃)。虽然他们还会轮回,却不再是凡夫,他们是出世间的圣者。
在此处结束了有关「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讨论,而预流果圣人是从这两种恶业中解脱的。
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
现在我将「善业」分为「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首先是关於戒、定、慧三学,其次是关於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当我们说,轮回非常可怕,因为「已生」与「未生」的恶行(duccaritas)是以身见为基础的。所谓的没有隐蔽处,没有天堂,无处可依,因为恶行与「身见」是相同一致的。
当「身见」根除了,新旧的恶行,也就灭绝了;当新旧的恶行灭绝了,就可以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只剩下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较高的境界。既然众生为了保证可以从三恶道与新旧恶行中解脱出来,因而想找寻佛法。现在,遇见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见」大恶。
众生的「身见」,立基於三种层次:
一、犯罪(Vltikkama)。
二、缠烦恼(Pariyutthana)。
三、随眠(Anusaya)。
这三种层次是「身见」的领域,可以分别称为「粗糙的身见」、「中等的身见」,与「微细的身见」。
现在我将指出十种恶行的身见种子,是如何成为「身见」
「犯罪的粗糙身见」是藉由公开的言行构成恶业,「缠烦恼的中等身见」是发生在思想中的罪恶,「随眠微细身见」的罪恶是经由无尽轮回而含藏在众生中的自我里。不过,这种罪恶还没有在行为、言语或思想中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用火柴盒的三种火焰加以说明。第一种火焰隐藏在整个火柴盒当中;第二种是火柴磨擦後点燃的火焰;第三种火焰是藉由与火柴的火焰接触,扩散到其他对象上,这种火焰是燃烧垃圾堆、衣物、房屋、寺院、村落的火焰。
扩散到其他对象的火焰,就像是「粗糙的犯罪身见」。火柴燃烧的火焰,就像
是「中等的缠烦恼身见」,每当碰触到思想的对象时候,才会在心灵中显现出来。火柴盒含藏的火焰,就像是「细微的随眠身见」,藉由无止尽的生命轮回。潜藏在有情的生命中。
含藏在火柴盒中的火,只要火柴的顶端没有与火柴盒上硝石的表面摩擦,就不会迸发出火焰。纵使与*等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会引起任何的伤害。同样地,「随眠身见」,只要不与恶的思想对象或其他恶之因接触的话,就会长埋在人身当中,不会显示出来。不过,当恶的思想或其他恶因,进入六根当中,「随眠身见」就会被扰乱,因而显现在意根当中,或者经过意志的作用,发生在「缠烦恼」的层次。在这个时候,如果能以善巧的教诲来克服这些徵兆,它们就会从「缠烦恼」的层次消失,退回「随眠」的层次,宛如潜在的本性一样,停留在那里。如果无法加以克服,它们会持续以意志的作用显现出来。如果它们(在「缠头恼」的层次)进一步被扰乱,就会以恶言或恶行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上自我控制;并且,如果他的行为、言语与思想,因此而洁净、不受污染,这个人可以称为善良、虔诚或者有道德的人。但是,这种人没有觉察到「随眠」的层次。如果「随眠」层次还没有根除,纵使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上加以完整的控制,这种控制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如果这个人强而有力地遵行良好的规范,这种控制可以延续一生。但是,来生无法确定依旧如此,因为「犯罪」、「缠烦恼」这两个层次可能再次浮现。
贪、嗔、痴也各有三种层次。为了彻底摧毁「身见」的这三种层次,人们必须在戒、定、慧三学上勤奋精进。他们必须修习「七清净」。
正如一般人所理解的,戒律是指「活命戒」(Ajlvatthamaka-slIa)。「布萨戒」(八关斋戒)与十戒则是常戒的精致化。能够观照这些戒律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观照,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对身穿黄袈裟的行者,「活命戒」与「十戒」构
成了所谓的戒律。“八关斋戒」则包括在十戒当中。对於比丘而言,「四遍净戒」(即比丘戒。译按:指波罗提木叉、活命遍净戒、根律仪戒、资具依止戒)构成了所谓的戒律。
由於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如吸入呼出)与骸骨上所生起的「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也称为「八定」),构成了禅定。
四种世间的「清净」(译按: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从见清净开始与出世间的智见清净结合,构成了智慧。
在身见的三种层次当中,戒律可以摧毁「犯罪」的层次,这就意谓著如果一位行者拥有戒清净,言行举止上的身见就不会生起。禅定可以摧毁「缠烦恼」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著如果「修习作意」(译按:即制心一处)已经安住了,思想上的“身见」就不会现起。智慧可以根除「随眠」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著如果直观证得,整个身体指是「名”、「色”的聚合,只是无常、苦、无我的聚合,依照人、有情、常、乐、我方式显现出来的潜在「身见」,就会消逝殆尽。只要这种「随眠身见」依旧存在,由戒律所摧毁的「犯罪」层次,以及由禅定所摧毁的“缠烦恼」层次,都只是暂时现象而已。
区分「已生」与「未生」有两种方法:
一、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
二、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
现在我将陈述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方法。在今生从未修习戒律的人,不具有“已生戒律」;在今生或某段时间修习戒律,这种戒律是「已生」的。同样地,禅定与智慧的例子中,过去已经证得的,称为「已生”,过去从未证得的,称为「未生」。
在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方法中,共有两种戒律,也就是「世间戒律」与「出世间戒律」。「世间戒律」是「已生」的,因为任何一位众生在过去轮回的某
段时间,不会没有修习过「世间戒律」。但是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戒律」是「未生」的戒律。
禅定也有两种,称为「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既然「世间禅定」在过去轮回中已经证得了,就称「已生」。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定」是「未生」的。
智慧也有两种,称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是「世间智慧」。这些「世间智慧」,对於那些在过去生中遇见佛法的人而言,是「已生」的,不过,对於从未遇见佛法的人而言,是「未生」的。
「智见清净」是「出世间智慧」。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智慧」是「未生」的,因为在过去轮回中从未曾证得「出世间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精进」的四种要义。
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澈底自我检查旧的「已生恶业」的机缘。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制止一系列存在所呈现的「新恶业」的机缘。轮回无限,如果一位行者没有遇见佛法,就没有机缘检查这两种恶业。因为自我检查这两种恶业的工作;与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致的。而且,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种「无我的禅修」。只有当一位行者遇见佛法,才会生起这种「无我的禅修」(Anatta-bhavana)。
授记为独觉佛的人,与佛法相遇的时刻,首先需要的是取得「无我的禅修」的种子。一旦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了,即使是「无我」的声音也都听不见。所谓“无我」的声音,是指色、名、蕴、处、界与缘起的声音;整部阿毗达磨论藏充满了“无我」的声音,整部论藏注琉也是一样的。
「无我的禅修」,首先需要具足「戒清净」,然後安住在「念身」上,之後,净化并且控制自己狂妄不安的心灵,在禅定与直观上努力精进。只有透过这种努
力,才能根除了「随眠」层次的「身见」,所有「已生身见”、「未生身见」与恶行才会消除殆尽。
让未出现的善业出现,以及让已出现的善业增长的精进努力,是指安住「念身」之後,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的努力。
已生戒律与未生戒律
「未生戒律」,是指在过去无数轮回中从未在凡夫众生出现的戒律,包括了「正语」、「正业」、「正命…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