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三种戒律纳入所谓的「预流道」当中,并且以涅槃作为他们的目标。这种戒律摧毁了在行为、言语上流露出来的恶行,以及错误的维生方式。从摧毁的刹那开始,在行为、言语、维生流露出来的恶行就不会再出现了;即使以後的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当一位行者成功地修持「无我的禅修」,才会证得这种出世间的戒律。身处佛法时代,众生就必须努力去成就这种「未生戒律」。这就意谓著,从建立「戒律清净」的刹那开始(译按:与“念身”一起修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众生必须努力修习(毫无松懈)三十七道品。
在过去无数轮回中经常出现的「已生戒律」,是指「世间戒律」或「欲界戒律」。当我们说,一位行者必须努力达到戒律的稳定状态,我们必须知道「世间戒律」有两种层次,也就是指「定法」(niysma)与「不定法」(aniyama)。圣人的境界,就是「定法」的层次,凡夫的境界,就是「不定法”的层次。
在“预流道」的圣人中,「欲界世间戒律」达到了「定法」的层次。「预流道」的圣人,纵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活命戒」,经过轮回,终於证得完全的涅槃。
不过,在一般凡夫,「欲界世间戒律」还是处於「不定法」的层次。这些凡夫在过去无数的机缘中,已经是具有德行、伦理的修行人,他们曾在无数的三恶道中
受难;而在其他的无数机缘中,他们曾经是有德行的仙人与比丘。然而,在过去生中,他们未曾从坠入三恶道的危机中解脱出来。甚至现在,身处三恶道的众生,还是难以计算的;濒临三恶边缘的人类、天人、梵天,也是难以计算的。因此,具足「欲界世间戒律」的众生,还是“不定法」,也就是说还是处於暂时拥有的时刻,正当佛法的时代,他们应该转化为「定法」。他们应该安住在「念身」,一旦成就了,就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成就「无我的禅修」为止。
有关善业的两种戒律,就说列此。
已生禅定与未生禅定
禅定也有两种层次,就是「定法」的禅定与「不定法」的禅定;同样地,智慧有两个层次,也就是「定法」的智慧与「不定法」的智慧。
当一位修行人达到「阿那含」的境界,「安止定」才是「定法」的禅定,而这种「安止定」是八种定或九种定(译按:「八定」加上「灭尽定」)。而只有证得阿罗汉境界,如如不动的智慧才变成「定法」的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预流道」圣人所契入的禅定与智慧。
正如《有明大经》(译按:《中部》第四十三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以涅槃为目标,因而称为出世间的禅定。”
这三种禅定(译按:指「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是依「舍断」(samuccheda-pahana)的力量,坚决地根绝了贪婪、嗔恚的内在邪恶,而这种邪恶是以邪精进、邪念、邪定为根源的。从舍断的刹那开始,纵使再经过轮回,这种贪婪、嗔恚的内在邪恶不会再生起了。当显现「无我的禅修」时,这种禅定只能在佛教中才能成就的。因此,现在他们遇见佛法了,众生应该在与佛法缘尽之前,努力去证得「未生禅定」,切勿懈怠。这就是说,从“念身」开始,他们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成功地具足证得「无我的禅修」。
过去无数轮回的「已生禅定」,包括了「欲界禅定」、「色界禅定」以及「无色界禅定」。当我们说,努力精进以形成「定法」的「已生禅定」,就必须知道「世间禅定」有两种层次,也就是「定法」与「不定法」。圣人所拥有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以後的来生,乃至最後证入涅槃,这些圣人即使在梦中,贪婪、嗔恚等邪恶行为都不会生起。
凡夫所拥有的世间禅定,是在「不定法」的层次。在无数的过去轮回中,这些人曾经是入定的凡夫、入定的仙人、入定的比丘,在多生累劫中,拥有飞天入地等等的禅定与神通力。每个世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劫」(Kappas),每一劫都是漫长的。在这些劫当中,这些凡夫曾在梵天中是梵王。每一个这种世界系统当中,也都会出现三恶道。相同类型的梵天充满了这些三恶道,没有别的众生。这些众生曾经是梵天王、饿鬼、地狱的众生、畜生以及阿修罗。从无尽漫长的轮回来看,每个世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像一转眼之间而已。
因此,趁我们还身处佛法的机缘当中,努力将「不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以及正法(在过去无尽机缘中所获得的),改变为「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一旦安住在「念身」之後,我们必须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成就了「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禅定,就说到此。
已生智慧与未生智慧
正如《有明大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见与正思惟,是以涅槃为目标,因而称为智慧。」
这种智慧摧毁了「随眠”层次的「身见」,并且以舍断的决定力量清除一切邪见、邪思惟的遗迹,坚决地断除恶行、邪命。邪业的旧库藏也会完全消除,进而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从此刻起,邪见恶行的罪恶,在未来生中不再生起。
只有在佛法中,当「无我的禅修」生起了,智慧才会生起。因此,已经遇见佛法的众生应该在佛法还存在的时候,努力证得这种「未生智慧」。这就是指,从「念身」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圣人的世间正见、正思惟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上。从他们安立的刹那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转世,一直到证入涅槃为止,这些圣人都拥有「业自性」的正见智、经教智、实践智以及四圣谛。
不过,凡夫所拥有的世间智慧是建立在「不定法」的层次。凡夫在无尽的轮回中飘荡,他们有时候在「法」中修习,有时候从修习中获得声誉,有时转世成为大长老、大物理学家,其他时刻,他们也会生为蜗牛、蛔虫、水蛭、虱子、昆虫、蛆、扁虱等生物,只求生存而已。
因此,当众生有缘遇见佛法,必须努力精进,以便将「不定法」的智慧(译按:短暂或刹那间拥有)转变为「定法」的智慧。这就是指,从「念身」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智慧,就说到这里。
长久以来,经过无尽的轮回,「身见」已经在我们的人格中塑造出来了,未被摧毁,而贪、嗔、痴等烦恼依旧激烈、杂多、有力。它们可说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原住民。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这些烦恼敌人的戒律、禅定与智慧,反而像是偶而造访的客人。他们的造访就像外来敌人侵入阿罗娑迦鬼(Alavaka)食人国(译按:见《相应部》〈夜叉相应〉的〈阿罗娑迦鬼经注〉)这些食人鬼,个个孔武有力。以前,外来的侵入者往往沦为这些鬼的食物,住所也被摧毁。曾经有一次,五百位入定的仙人,从须弥山来到阿罗娑迦鬼住处,这些食人鬼逐一抓住仙人的脚,丢进恒河当中,五百位仙人就这样被消灭了。
因此,凡夫、仙人与比丘们,有幸在今生遇见佛法,并且期望来生脱离罪恶,又希望在他们身上安稳建立诸如「戒律清净」的法,他们应该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
如果他们希望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愚痴是指陷入缺少智慧的黑暗当中,以及拔除了对佛法僧神圣特质的忆念和弘扬佛法的尊贵情操,在来生中,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如果他们希望从巨大的「邪法」中解脱出来,而这些「邪法」曾在过去无尽的轮回中,引导他们去亲近、礼敬一切假的佛法。因为,对於凡夫而言,他们不认识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从今生今世开始,证得「信」、证得「慧」,并且,藉此可以生起礼敬之情来对待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这一切成为「定法」。就必须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因此,适当的修习正勤,是指诸如「宁可让皮肤、骸骨乾枯等」的坚决来完成的。
有关「正勤」的陈述,在此结束。
第四章 四神足
现在我将简要描述「神足」(iddhipadas),这个字的解释是:「证得圆满的境界(ijjhanam iddhi)。」
(译按:依照PTS巴利字典的说法,「iddhi」此字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字,因为在欧洲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也没有单独使用的「iddhi」,其主要的意义是指一种能力。而根据本文的脉络,无论是「iddhi”或「iddhi padas」并不是指超自然的神力,而是指在法上修持的成就基础。本译文中,将「iddhi」译为「如意」,「iddhipadas」译为「神足」,以示区别。)
在佛陀的教法中,总共有五种「如意」(iddhi),分别是:
对於诸如「名」、「色」等需要特别的知识,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苦圣谛」等需要全面了解的事物,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集圣谛」等需要断绝的事物,已经证入断绝的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灭圣谛」等需要实现的事物,已经证得的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道圣谛」等需要发展或培养的事物,已经达到发展的圆满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五种根本的「如意」。
「神通如意」(abhinnasiddhi)是指:圆满地分析认知「第一义谛」的数目与意义,而一位修行人要是没有认识到「第一义谛」,就会逾越佛法的范围。通盘了解阿毗达摩论疏(阿毗达摩是一切根本理论的精髓),就等於是「神通如意」。“遍知如意」(Parinnasidd…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