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7

  ..續本文上一頁」,這叁種戒律納入所謂的「預流道」當中,並且以涅槃作爲他們的目標。這種戒律摧毀了在行爲、言語上流露出來的惡行,以及錯誤的維生方式。從摧毀的刹那開始,在行爲、言語、維生流露出來的惡行就不會再出現了;即使以後的生生世世當中都不會再出現了。

   當一位行者成功地修持「無我的禅修」,才會證得這種出世間的戒律。身處佛法時代,衆生就必須努力去成就這種「未生戒律」。這就意謂著,從建立「戒律清淨」的刹那開始(譯按:與“念身”一起修持),一直到圓滿具足「無我的禅修」,衆生必須努力修習(毫無松懈)叁十七道品。

   在過去無數輪回中經常出現的「已生戒律」,是指「世間戒律」或「欲界戒律」。當我們說,一位行者必須努力達到戒律的穩定狀態,我們必須知道「世間戒律」有兩種層次,也就是指「定法」(niysma)與「不定法」(aniyama)。聖人的境界,就是「定法」的層次,凡夫的境界,就是「不定法”的層次。

   在“預流道」的聖人中,「欲界世間戒律」達到了「定法」的層次。「預流道」的聖人,縱使在夢中也不會違犯「活命戒」,經過輪回,終於證得完全的涅槃。

   不過,在一般凡夫,「欲界世間戒律」還是處於「不定法」的層次。這些凡夫在過去無數的機緣中,已經是具有德行、倫理的修行人,他們曾在無數的叁惡道中

   受難;而在其他的無數機緣中,他們曾經是有德行的仙人與比丘。然而,在過去生中,他們未曾從墜入叁惡道的危機中解脫出來。甚至現在,身處叁惡道的衆生,還是難以計算的;瀕臨叁惡邊緣的人類、天人、梵天,也是難以計算的。因此,具足「欲界世間戒律」的衆生,還是“不定法」,也就是說還是處於暫時擁有的時刻,正當佛法的時代,他們應該轉化爲「定法」。他們應該安住在「念身」,一旦成就了,就應該修習「叁十七道品」,一直到圓滿成就「無我的禅修」爲止。

   有關善業的兩種戒律,就說列此。

   已生禅定與未生禅定

   禅定也有兩種層次,就是「定法」的禅定與「不定法」的禅定;同樣地,智慧有兩個層次,也就是「定法」的智慧與「不定法」的智慧。

   當一位修行人達到「阿那含」的境界,「安止定」才是「定法」的禅定,而這種「安止定」是八種定或九種定(譯按:「八定」加上「滅盡定」)。而只有證得阿羅漢境界,如如不動的智慧才變成「定法」的智慧。

   現在我將陳述「預流道」聖人所契入的禅定與智慧。

   正如《有明大經》(譯按:《中部》第四十叁經)所說:「預流果道上的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以涅槃爲目標,因而稱爲出世間的禅定。”

   這叁種禅定(譯按:指「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是依「舍斷」(samuccheda-pahana)的力量,堅決地根絕了貪婪、嗔恚的內在邪惡,而這種邪惡是以邪精進、邪念、邪定爲根源的。從舍斷的刹那開始,縱使再經過輪回,這種貪婪、嗔恚的內在邪惡不會再生起了。當顯現「無我的禅修」時,這種禅定只能在佛教中才能成就的。因此,現在他們遇見佛法了,衆生應該在與佛法緣盡之前,努力去證得「未生禅定」,切勿懈怠。這就是說,從“念身」開始,他們應該修習“叁十七道品」,一直到成功地具足證得「無我的禅修」。

   過去無數輪回的「已生禅定」,包括了「欲界禅定」、「色界禅定」以及「無色界禅定」。當我們說,努力精進以形成「定法」的「已生禅定」,就必須知道「世間禅定」有兩種層次,也就是「定法」與「不定法」。聖人所擁有的世間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建立在「定法」的層次。以後的來生,乃至最後證入涅槃,這些聖人即使在夢中,貪婪、嗔恚等邪惡行爲都不會生起。

   凡夫所擁有的世間禅定,是在「不定法」的層次。在無數的過去輪回中,這些人曾經是入定的凡夫、入定的仙人、入定的比丘,在多生累劫中,擁有飛天入地等等的禅定與神通力。每個世界系統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爲四個「劫」(Kappas),每一劫都是漫長的。在這些劫當中,這些凡夫曾在梵天中是梵王。每一個這種世界系統當中,也都會出現叁惡道。相同類型的梵天充滿了這些叁惡道,沒有別的衆生。這些衆生曾經是梵天王、餓鬼、地獄的衆生、畜生以及阿修羅。從無盡漫長的輪回來看,每個世界系統的生命周期;就像一轉眼之間而已。

   因此,趁我們還身處佛法的機緣當中,努力將「不定法」的世間正精進、正念以及正法(在過去無盡機緣中所獲得的),改變爲「定法」的世間正精進、正念、正定。一旦安住在「念身」之後,我們必須修習“叁十七道品」一直到圓滿成就了「無我的禅修」。

   有關善業的兩種禅定,就說到此。

   已生智慧與未生智慧

   正如《有明大經》所說:「預流果道上的正見與正思惟,是以涅槃爲目標,因而稱爲智慧。」

   這種智慧摧毀了「隨眠”層次的「身見」,並且以舍斷的決定力量清除一切邪見、邪思惟的遺迹,堅決地斷除惡行、邪命。邪業的舊庫藏也會完全消除,進而從叁惡道的輪回中解脫出來。從此刻起,邪見惡行的罪惡,在未來生中不再生起。

   只有在佛法中,當「無我的禅修」生起了,智慧才會生起。因此,已經遇見佛法的衆生應該在佛法還存在的時候,努力證得這種「未生智慧」。這就是指,從「念身」開始修習「叁十七道品」,一直到圓滿具足「無我的禅修」。

   聖人的世間正見、正思惟是建立在「定法」的層次上。從他們安立的刹那開始,經過一系列的生化轉世,一直到證入涅槃爲止,這些聖人都擁有「業自性」的正見智、經教智、實踐智以及四聖谛。

   不過,凡夫所擁有的世間智慧是建立在「不定法」的層次。凡夫在無盡的輪回中飄蕩,他們有時候在「法」中修習,有時候從修習中獲得聲譽,有時轉世成爲大長老、大物理學家,其他時刻,他們也會生爲蝸牛、蛔蟲、水蛭、虱子、昆蟲、蛆、扁虱等生物,只求生存而已。

   因此,當衆生有緣遇見佛法,必須努力精進,以便將「不定法」的智慧(譯按:短暫或刹那間擁有)轉變爲「定法」的智慧。這就是指,從「念身」開始修習“叁十七道品」,一直到圓滿具足「無我的禅修」。

   有關善業的兩種智慧,就說到這裏。

   長久以來,經過無盡的輪回,「身見」已經在我們的人格中塑造出來了,未被摧毀,而貪、嗔、癡等煩惱依舊激烈、雜多、有力。它們可說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原住民。在這種情形下,作爲這些煩惱敵人的戒律、禅定與智慧,反而像是偶而造訪的客人。他們的造訪就像外來敵人侵入阿羅娑迦鬼(Alavaka)食人國(譯按:見《相應部》〈夜叉相應〉的〈阿羅娑迦鬼經注〉)這些食人鬼,個個孔武有力。以前,外來的侵入者往往淪爲這些鬼的食物,住所也被摧毀。曾經有一次,五百位入定的仙人,從須彌山來到阿羅娑迦鬼住處,這些食人鬼逐一抓住仙人的腳,丟進恒河當中,五百位仙人就這樣被消滅了。

   因此,凡夫、仙人與比丘們,有幸在今生遇見佛法,並且期望來生脫離罪惡,又希望在他們身上安穩建立諸如「戒律清淨」的法,他們應該以適當的正勤修習四念住,來摧毀「隨眠」層次的「身見」。

   如果他們希望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這種愚癡是指陷入缺少智慧的黑暗當中,以及拔除了對佛法僧神聖特質的憶念和弘揚佛法的尊貴情操,在來生中,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如果他們希望從巨大的「邪法」中解脫出來,而這些「邪法」曾在過去無盡的輪回中,引導他們去親近、禮敬一切假的佛法。因爲,對於凡夫而言,他們不認識真實的佛、真實的法、真實的僧。如果他們希望從今生今世開始,證得「信」、證得「慧」,並且,藉此可以生起禮敬之情來對待真實的佛、真實的法、真實的僧;如果他們希望這一切成爲「定法」。就必須以適當的正勤修習四念住,來摧毀「隨眠」層次的「身見」。因此,適當的修習正勤,是指諸如「甯可讓皮膚、骸骨乾枯等」的堅決來完成的。

   有關「正勤」的陳述,在此結束。

  第四章 四神足

   現在我將簡要描述「神足」(iddhipadas),這個字的解釋是:「證得圓滿的境界(ijjhanam iddhi)。」

   (譯按:依照PTS巴利字典的說法,「iddhi」此字在英文中找不到對應字,因爲在歐洲並沒有這樣的觀念,也沒有單獨使用的「iddhi」,其主要的意義是指一種能力。而根據本文的脈絡,無論是「iddhi”或「iddhi padas」並不是指超自然的神力,而是指在法上修持的成就基礎。本譯文中,將「iddhi」譯爲「如意」,「iddhipadas」譯爲「神足」,以示區別。)

   在佛陀的教法中,總共有五種「如意」(iddhi),分別是:

   對於諸如「名」、「色」等需要特別的知識,達到圓滿的境界。

   對於諸如「苦聖谛」等需要全面了解的事物,達到圓滿的境界。

   對於諸如「集聖谛」等需要斷絕的事物,已經證入斷絕的圓滿境界。

   對於諸如「滅聖谛」等需要實現的事物,已經證得的圓滿境界。

   對於諸如「道聖谛」等需要發展或培養的事物,已經達到發展的圓滿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五種根本的「如意」。

   「神通如意」(abhinnasiddhi)是指:圓滿地分析認知「第一義谛」的數目與意義,而一位修行人要是沒有認識到「第一義谛」,就會逾越佛法的範圍。通盤了解阿毗達摩論疏(阿毗達摩是一切根本理論的精髓),就等於是「神通如意」。“遍知如意」(Parinnasidd…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