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6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痕迹。在此處,「消失”是指將犯的惡業當下失去在未來延續的生命與輪回中現起的機緣。在來生的輪回中,這些衆生,即使在夢中也不會犯下諸如殺生等惡業。

   如果「身見」依舊存在,即使他是宇宙之王,操控了整個宇宙,他還是夾在前後的地獄之火當中,受到「已生惡業」與「未生惡業」的包圍。因此,他純粹是地獄熱火裏的生命而已;同樣地,帝釋天,忉利天的天王、色界、無色界梵天的梵王,都是地獄熱火裏的生命。他們是被地獄與叁惡道鈎住的生命,在輪回的大漩渦中,沈浮不定。

   在無止盡的輪回中,衆生必須開發出想要遇見佛法的欲望,不過,這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在「已生惡業」與「未生惡業」的地獄火焰前後包夾之下,他們必須堅決地將這些火焰撲滅。因此,那些遇見佛法的衆生,爲了未來的福祉,唯一的任務便是撲滅「未生」、「已生」的地獄火焰。

   消除「已生惡業」、「未生惡業」的任務,就是澈底擺脫一個人的「身見」。如果「身見」根絕了,這兩種惡業就會完全消除。

   證入「預流道果」的聖人,例如毗舍佉(Visakha)與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已經在人類、天人、梵天轉世無數次了,可是,從根除「身見」的刹那開始,他們就從輪回大漩渦的漂流中解脫出來。他們是證得第一階段涅槃的衆生,稱爲「有余涅槃」(譯按:五蘊依舊存在的涅槃)。雖然他們還會輪回,卻不再是凡夫,他們是出世間的聖者。

   在此處結束了有關「已生惡業」與“未生惡業」的討論,而預流果聖人是從這兩種惡業中解脫的。

   已生善業與未生善業

   現在我將「善業」分爲「已生善業」與「未生善業」。首先是關於戒、定、慧叁學,其次是關於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

   當我們說,輪回非常可怕,因爲「已生」與「未生」的惡行(duccaritas)是以身見爲基礎的。所謂的沒有隱蔽處,沒有天堂,無處可依,因爲惡行與「身見」是相同一致的。

   當「身見」根除了,新舊的惡行,也就滅絕了;當新舊的惡行滅絕了,就可以從叁惡道的輪回中解脫,只剩下生爲人類、天人或梵天較高的境界。既然衆生爲了保證可以從叁惡道與新舊惡行中解脫出來,因而想找尋佛法。現在,遇見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見」大惡。

   衆生的「身見」,立基於叁種層次:

   一、犯罪(Vltikkama)。

   二、纏煩惱(Pariyutthana)。

   叁、隨眠(Anusaya)。

   這叁種層次是「身見」的領域,可以分別稱爲「粗糙的身見」、「中等的身見」,與「微細的身見」。

   現在我將指出十種惡行的身見種子,是如何成爲「身見」

   「犯罪的粗糙身見」是藉由公開的言行構成惡業,「纏煩惱的中等身見」是發生在思想中的罪惡,「隨眠微細身見」的罪惡是經由無盡輪回而含藏在衆生中的自我裏。不過,這種罪惡還沒有在行爲、言語或思想中顯現出來。

   我們可以用火柴盒的叁種火焰加以說明。第一種火焰隱藏在整個火柴盒當中;第二種是火柴磨擦後點燃的火焰;第叁種火焰是藉由與火柴的火焰接觸,擴散到其他對象上,這種火焰是燃燒垃圾堆、衣物、房屋、寺院、村落的火焰。

   擴散到其他對象的火焰,就像是「粗糙的犯罪身見」。火柴燃燒的火焰,就像

   是「中等的纏煩惱身見」,每當碰觸到思想的對象時候,才會在心靈中顯現出來。火柴盒含藏的火焰,就像是「細微的隨眠身見」,藉由無止盡的生命輪回。潛藏在有情的生命中。

   含藏在火柴盒中的火,只要火柴的頂端沒有與火柴盒上硝石的表面摩擦,就不會迸發出火焰。縱使與*等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會引起任何的傷害。同樣地,「隨眠身見」,只要不與惡的思想對象或其他惡之因接觸的話,就會長埋在人身當中,不會顯示出來。不過,當惡的思想或其他惡因,進入六根當中,「隨眠身見」就會被擾亂,因而顯現在意根當中,或者經過意志的作用,發生在「纏煩惱」的層次。在這個時候,如果能以善巧的教誨來克服這些徵兆,它們就會從「纏煩惱」的層次消失,退回「隨眠」的層次,宛如潛在的本性一樣,停留在那裏。如果無法加以克服,它們會持續以意志的作用顯現出來。如果它們(在「纏頭惱」的層次)進一步被擾亂,就會以惡言或惡行的形式顯現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在「犯罪」與「纏煩惱」的層次上自我控製;並且,如果他的行爲、言語與思想,因此而潔淨、不受汙染,這個人可以稱爲善良、虔誠或者有道德的人。但是,這種人沒有覺察到「隨眠」的層次。如果「隨眠」層次還沒有根除,縱使在「犯罪」與「纏煩惱」的層次上加以完整的控製,這種控製只能是一種暫時性的。如果這個人強而有力地遵行良好的規範,這種控製可以延續一生。但是,來生無法確定依舊如此,因爲「犯罪」、「纏煩惱」這兩個層次可能再次浮現。

   貪、嗔、癡也各有叁種層次。爲了徹底摧毀「身見」的這叁種層次,人們必須在戒、定、慧叁學上勤奮精進。他們必須修習「七清淨」。

   正如一般人所理解的,戒律是指「活命戒」(Ajlvatthamaka-slIa)。「布薩戒」(八關齋戒)與十戒則是常戒的精致化。能夠觀照這些戒律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觀照,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對身穿黃袈裟的行者,「活命戒」與「十戒」構

   成了所謂的戒律。“八關齋戒」則包括在十戒當中。對於比丘而言,「四遍淨戒」(即比丘戒。譯按:指波羅提木叉、活命遍淨戒、根律儀戒、資具依止戒)構成了所謂的戒律。

   由於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如吸入呼出)與骸骨上所生起的「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也稱爲「八定」),構成了禅定。

   四種世間的「清淨」(譯按:即「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從見清淨開始與出世間的智見清淨結合,構成了智慧。

   在身見的叁種層次當中,戒律可以摧毀「犯罪」的層次,這就意謂著如果一位行者擁有戒清淨,言行舉止上的身見就不會生起。禅定可以摧毀「纏煩惱」層次上的身見,這就意謂著如果「修習作意」(譯按:即製心一處)已經安住了,思想上的“身見」就不會現起。智慧可以根除「隨眠」層次上的「身見」,這就意謂著如果直觀證得,整個身體指是「名”、「色”的聚合,只是無常、苦、無我的聚合,依照人、有情、常、樂、我方式顯現出來的潛在「身見」,就會消逝殆盡。只要這種「隨眠身見」依舊存在,由戒律所摧毀的「犯罪」層次,以及由禅定所摧毀的“纏煩惱」層次,都只是暫時現象而已。

   區分「已生」與「未生」有兩種方法:

   一、以今生爲起點的區分。

   二、以過去輪回爲起點的區分。

   現在我將陳述以今生爲起點的區分方法。在今生從未修習戒律的人,不具有“已生戒律」;在今生或某段時間修習戒律,這種戒律是「已生」的。同樣地,禅定與智慧的例子中,過去已經證得的,稱爲「已生”,過去從未證得的,稱爲「未生」。

   在以過去輪回爲起點的區分方法中,共有兩種戒律,也就是「世間戒律」與「出世間戒律」。「世間戒律」是「已生」的,因爲任何一位衆生在過去輪回的某

   段時間,不會沒有修習過「世間戒律」。但是對於凡夫而言,「出世間戒律」是「未生」的戒律。

   禅定也有兩種,稱爲「世間禅定」與「出世間禅定」。既然「世間禅定」在過去輪回中已經證得了,就稱「已生」。對於凡夫而言,「出世間定」是「未生」的。

   智慧也有兩種,稱爲「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是「世間智慧」。這些「世間智慧」,對於那些在過去生中遇見佛法的人而言,是「已生」的,不過,對於從未遇見佛法的人而言,是「未生」的。

   「智見清淨」是「出世間智慧」。對於凡夫而言,「出世間智慧」是「未生」的,因爲在過去輪回中從未曾證得「出世間智慧」。

   現在我將陳述「精進」的四種要義。

   只有遇見佛法,一位行者才會生起澈底自我檢查舊的「已生惡業」的機緣。只有遇見佛法,一位行者才會生起製止一系列存在所呈現的「新惡業」的機緣。輪回無限,如果一位行者沒有遇見佛法,就沒有機緣檢查這兩種惡業。因爲自我檢查這兩種惡業的工作;與根除「隨眠」層次的「身見」是一致的。而且,根除隨眠層次的身見,是一種「無我的禅修」。只有當一位行者遇見佛法,才會生起這種「無我的禅修」(Anatta-bhavana)。

   授記爲獨覺佛的人,與佛法相遇的時刻,首先需要的是取得「無我的禅修」的種子。一旦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了,即使是「無我」的聲音也都聽不見。所謂“無我」的聲音,是指色、名、蘊、處、界與緣起的聲音;整部阿毗達磨論藏充滿了“無我」的聲音,整部論藏注琉也是一樣的。

   「無我的禅修」,首先需要具足「戒清淨」,然後安住在「念身」上,之後,淨化並且控製自己狂妄不安的心靈,在禅定與直觀上努力精進。只有透過這種努

   力,才能根除了「隨眠」層次的「身見」,所有「已生身見”、「未生身見」與惡行才會消除殆盡。

   讓未出現的善業出現,以及讓已出現的善業增長的精進努力,是指安住「念身」之後,圓滿具足「無我的禅修」的努力。

   已生戒律與未生戒律

   「未生戒律」,是指在過去無數輪回中從未在凡夫衆生出現的戒律,包括了「正語」、「正業」、「正命…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