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定心所法中 的“寻”与“伺”二法列入了别境心所,其它的六法则全部列入不善心所里面了。

  

  二 略释上座部的心所

  现在根据南传的教典,略释上座部的五十二个心所法,先说“通一切心”的七个“遍行心所”和六个“别境心所”。

  (1)触──即感触。由于根境识三法的集合而称为(即根境识三法集合所发生的一种感觉)。有击触的作用,因由触于所 缘而起,如眼之于色、耳之于声,虽非如肉体的直接冲击到一边,然而由击触力能够使心与所缘的境结合。它是由于适当注意的 识,依于眼及现前的境而生起,故以现于诸识之门的境为近因。

  (2)受──即觉受(由对象所激起的感情)。有乐受、苦受、喜受、忧受、舍受的五种。以身享受可意可触之境的时候为 “乐受”。以身感受不可意可触之境而觉得苦恼的时候为“苦受”。以心享受可意的所缘而觉得愉快的时候为“喜受”。以心感 受不可意的所缘而觉得苦恼的时候为“忧受”。不苦不乐而处于寂静状态的为“舍受”。

  (3)想──为念(于对象而造成的概念)。它具有给以再起想念之缘而说“这就是它”的作用,如木匠想起木料相似。依 所取之相而住着于心为现状,如盲人摸得了象的一部分之相,住着于心,以为这便是象的全貌,以现前之境为近因,如小鹿看见 草人而起“是人”之想相似。

  (4)思──即意志活动。它能够统率指导与自己相应之法,如大木匠及其上首弟子能令自他的工作完成,有发动组合的作 用。这个思心所,显然是在于思惟紧急的业务等而令相应的心、心所法共同效力而起的。

  (5)三摩地(定)──对于所缘持心平等或正持、等待于心而不散乱故为定。在《清净道论》中称“三摩地”或“心止” ,在《摄阿毗达摩义论》中则用“心一境性”(意志集中)。即是心的静止状态。

  (6)命──即生命(心理的寿命或内存的生力),依此而相应诸法得以活命。

  (7)作意──是于意中工作,即置所缘于意中(注意于对象),面向于所缘,使相应的心、心所与所缘相结合。

  (8)寻──是寻求、思考的意思,即专注其心于所缘。

  (9)伺──是伺察,即深深考察,数数思惟于所缘。

  “寻”与“伺”的区别是:寻粗伺细,前者初置心于所缘境,后者数数用心继续思惟。

  (10)胜解──等于信解。有确信的特相,不犹豫的作用,以决定为现状,以确信之法为近因。即于所缘深信不动摇的状态 。

  (11)精进──是勇猛、效力、不消沉的状态。增支部第二卷说:“怖畏(无常等)的人,作如理的精进,故以怖畏或以令 起精勤的故事为近因。

  (12)喜──是喜欢、喜爱,即身心充满着喜悦的意思,喜有小喜、剎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的五种。

  (13)欲──即希望去做的意思。遍求、希求、欲取于所缘,如在黑暗中伸手去摸东西相似。

  下面略释二十五个善心所。关于这二十五心所的四种分类,已如前例。

  (1)信──即信任。有净信或从不信至信的作用。以起正信之事为近因。如以手取物,以信能取善法,如由种子而得果实 ,由信能得涅槃之果。

  (2)念──即忆念。念能坚住于所缘而不忘失。

  (3)惭──即有耻与厌恶之意有耻作诸恶的作用。以尊重自己为近因。

  (4)愧─即愧惧与怖恶的意思有怖畏诸恶的作用。以尊重他人为近因。

  (5)无贪──是不贪、不滞着。即于所缘不贪求、不执着,如水珠滴于荷叶相似。有不遍取的作用。

  (6)无瞋──即不激怒、不违拒而温和,如随顺的亲友。有调伏瞋害及热恼的作用。

  (7)中舍性(平等性)──即舍置。使心与心所平衡,对于心及心所抱中立或中的态度。有遮止过与不及和断绝偏向的作 用。

  (8~9)身轻安、心轻安──即身的安息与心的安息。这“身”,是指“受想行”的三蕴。身心的轻安,即寂灭身心的不安 而得清凉的状态。具有消灭身心不安、对治身心不寂静的掉举等烦恼的作用。

  (10~11)身轻快性、心轻快性──即寂灭身(受想行)心的沉重而得轻快的状态。有消灭身心沉重、对治身心沉重状态的 昏沉和睡眠等烦恼的作用。

  (12~13)身柔软性、心柔软性,即寂灭身(受想行)心的强悍而得柔软的状态。有消灭身心强悍、对治身心强悍状态的见 与慢等烦恼的作用。

  (14~15)身适业性、心适业性(堪任)──即寂灭身(受想行)心的不适业状态而成为适业成功的状态。有消灭身与心不 适业状态于“掉举、昏沉、睡眠、见、慢”等外而能对治身心不适业状态的诸盖,能于信乐事中取得信乐,能于有利的行为中而 取得堪任适当的作用。

  (16~17)身练达性、心练达性(熟练)──即身(受想行)心无有过失而健全熟练的状态。有消灭身心不健全、能对治身 心过失的不信等作用。

  (18~19)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即身(受想行)心正直的状态。有消灭身心歪曲、能对治身心成为歪曲状态的谄与诳等的 作用。

  (20~22)离身恶作、离语恶作、离邪命──即远离身、语、意的恶作。有摆脱身语意等恶作的作用。以信、惭、愧、少欲 等为近因。这三法之名是依据《清净道论》的。《摄阿毗达摩义论》中则称为“正业、正语、正命”。

  (23)悲──即心中悲悯或同情他人的苦。以拔除有情之苦为相,有不堪任他人之苦的作用,以不害为现状。害的止息便是 悲的成就。

  (24)喜──见他人的有利而生喜悦。有见诸有情所得利益而无嫉妒的作用。不乐的止息,便是喜的成就。

  (25)无痴──即不痴迷。有通达如实性或无过的特相,而照境的作用。

  下面略释十四个不善心所:

  (1)痴──是愚痴、无智或心的闇昧,不能如理作意。有不通晓或覆蔽所缘的自性的作用。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

  (2~3)无惭、无愧──无惭,是无惭厌或无耻,即不厌恶身的恶行等的状态。无愧,是无愧惧,即不畏缩或无怖畏身的恶 行等的状态。它们是惭与愧的反面。

  (4)掉举──即心的浮动、不寂静而散乱的状态。如风吹旗扬,有不稳定的作用。

  (5)贪──是贪爱所缘。以不施舍为现状。有粘着所受的作用。

  (6)见──即邪见,或不如理的见解。有执着的作用。

  (7)慢──即令心高举、欲自标榜的状态。有傲慢的作用。

  (8)瞋──即激怒的状态。有燃烧自己身体的作用。

  (9)嫉──即嫉妒。有不喜见他人的繁荣的作用。

  (10)悭──是悭XX。即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利益的状态。有不能与他人共有他的所得利益的作用。

  (11)恶作──即轻蔑或后悔其所作的状态。

  (12)昏沉──即心的沉重或消沉而不堪努力的状态。有除去精进的作用。

  (13)睡眠──即心的倦睡、沉滞及眼的昏昏欲睡的状态。有除去精进的作用。

  (14)疑──即犹豫不决。有动摇的作用。疑,是行道的障碍。

  三 上座部说心与心所的相应

  现在再谈一谈心与心所的关系(相应)。这个问题,在瑜伽宗和说一切有部比较简单,因为它们只须说明与八识或六识的关 系。可是上座部所说的却比较复杂,因为它们只需要把五十二心所和所划定的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的关系联系起来。在《清净 道论》第十四品、《法聚论》的注释《殊胜义》以及《摄阿毗达摩义论》第二三品中,都以多方面来详细论述了心与心所的关系 。这虽然是一个较枯燥的问题,但不能不谈,这里简单地叙述一下。这里所提到的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的,为了简略,依然 用符号来代替诸心的名目,请参考本书《附录》中拙著的《南传八十九心》。

  根据《摄阿毗达摩义论》所说,七个“遍行心所”,可于一切八十九心中生起。在六个“别境心所”中的“寻”,除去欲界 的二种五识心[34~38,50~54] (这数字符号是照本书《附录》《南传八十九心》一个表的,以下同),得于其余的四十四个欲 界心及十一个第一静虑心(色界初禅等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出世间四道心及四果心八种,故为十一。这是依一百二十一心 计算的)的五十五心中生起。“伺”,则得于前面所说的五十五心及十一个第二静虑心六十六心生起。“胜解”,除了二种五识 心及“疑相应心”[32]之外,可于其余的七十八心(这是依八十九心计算的)中生起。“精进”,除五根门转向心[70]、二种五 识、二领受心[39、55]及三推度心[40、41、56]之外,可于其余的七十三心中生起。“喜”,除了忧受相应、舍受相应、身识及 第四静虑的七十心外。可于其它的五十一心中生起(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欲”,除了无因及痴根的二十心外,可于其它的 六十九心中生起。

  在十四个不善心所中的痴、无惭、无愧、掉举四个,名为“遍行不善心所”,可于一切十二不善心[22~33]中生起。“贪” ,得于八种贪相应心[22~29]中生起。“邪见”,得于四种邪见相应心[22、23、26、27]中生起。“慢”,得于四种邪见不相应 心[24、25、28、29]中生起。瞋、嫉、悭、恶作四心所,可于二瞋恚相应心[30、31]中生起。昏沉、睡眠,可于五种有行心 [23 、25、27、29、31] 中生起。“疑”,唯得于疑相应心[32]中生起。

  在二十五个善心所中,从“信”到“心正直性”的十九个心所,名为“遍心善心所”,可于一切五十九个善心(八十九心中 除十八无因心及十二不善心)中生起。三个“离法”,可于一切出世间心中决定同时生起,然于世间,则唯在欲界的善心中有时 各别生起。“悲、喜”二无量法,除第五静虑,唯于其余的十二色界心及欲界的八善心[1~8]和八有因唯作心[73~80]的二十八 心中有时遇缘各别生起。也有人说,与舍相应的心中无有悲、喜。“慧”(无痴),唯于欲界十二“智相应”心、色界十五心、 无色界十二心、出世间八心的四十七心而得相应生起。

  现在再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更机械地把八十九心中那一心和那一些心所相应,简单地列出一表,那就更清楚了。

  [1、2]第一二善心,有三十八相应──即遍行、别境13,加善心所25=38,但二无量及三离法的五种,只能各别而起,不能 有两个同时生起的。

  [3、4]同上38,除无痴=37。

  [5、6]同前[1、2]38,除喜=37。

  [7、8]同前[1、2]38,除喜及无痴=36。

  [9]色界第一静虑心,有三十五法相应,即遍行、别境13,加二十五法中除去三离法的其它22善心所=35。然而这里的悲与 喜只能各别而起,不能两个同时生起的。

  [10]同上35,除寻=34。

  [11]同上34,除伺=33。

  [12]同上33,除喜=32。

  [13]同上32,更除悲与喜二无量=30。

  [14~17]同上[13]有三十法相应。

  [18~21]等于前面色界的五善心[9~13] 除悲、喜二无量而加三种离法=36、35、34、33。

  [22]第一不善心有十九法相应──即遍行、别境13,加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6=19。

  [23]同上19,加昏沉、睡眠=21。

  [24]同前[22]19,除邪见加慢=19。

  [25]同前[23]21,除邪见加慢=21。

  [26]同前[22]19,除喜=18。

  [27]同前[26]18,加昏沉、睡眠=20。

  [28]同前[26]18,除见加慢=18。

  [29]同前[27]20,除见加慢=20。

  [30]有二十法相应──即遍行。加别境中除喜的其余,再加痴、无惭、无愧、掉举、瞋、嫉、悭、恶作8=20。不过这 里的嫉、悭、恶作也只能各别而起,不能同时生起的。

  [31]同上20,加昏沉、睡眠=22。

  [32]有十五法相应──即遍行7,加别境中的寻、伺、精进3,再加痴、无惭、无愧、掉举、疑5=15。

  [33]同上15,除疑,而加胜解=15。

  [34~38、50~54]有七法相应──即遍行七心所。

  [39、41、55、56]同上七法,加寻、伺、胜解=10。

  [40]同上10,加喜=11。

  [42~49]等于[9~21]。

  [70],等于[29]。

  [71、72],等于[41、42],但此处加精进。

  [73~80],等于[1~8],但此处除去三种离法。

  [81~89],等于[9~17]。

  1950年7月4日于中国佛学院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