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便对佛陀说:
──世尊,此诸人等辱骂我等,我等去他处如何?
──我等去何处,阿难?
──我等去其他城市,世尊。
──阿难,设想若彼处之人辱骂我等,我等又将去何处?
──再去其他某个城市,世尊。
──但设想若该处之人亦辱骂我等,我等又将去何处,阿难?
──我等再到其他城市,世尊。
──阿难,我等不应如是。何处有骚动,我等应当留下,直至骚动平息时。唯有此等骚动平息,我等方能他去。如战场上之大象,忍受弓箭之射击。阿难,即是如此,我等亦应忍受人之骂。确实,多数人之性情不好。
佛陀希望弟子们修慈爱需要达到何种程度,下面的话是很清楚的:
诸比丘,若有人即是被野蛮盗贼用双柄锯肢解时,若彼有嗔恨,非我教导之信徒。因此,诸比丘,汝等应自修持:“我等之心保持清白,不说一句粗恶语,慈祥,富于同情,我等保持爱心,不嗔恨。我等向彼等(盗贼)示以仁爱,向整个世界表示无限的友好愿望,无嗔,无恶意。”诸比丘,此即汝等必须自我修持者。[xxxv]
佛陀勉励弟子们说:
若有人谤我、谤法、谤僧,汝等不应因此而怀敌意与憎恨之念头,不应忧虑。诸比丘,若汝等发怒,不悦彼等,此将妨碍汝等精神之修养。
若汝等愤怒,不悦,则汝等能知他人之善言恶语否?
世尊,不能。
诸比丘,若有人谤我、谤法、谤僧,则汝等应说明其非真实,澄清一切。言:“以此理由,此是虚妄;以此理由,此非真实,非我等有此。”[xxxvi]
佛陀不相信以仇恨能制止仇恨,他强调说:
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xxxvii]
慈念思想的高度发展,似乎有一种吸引力。由于这样的高尚思想,有可能影响并赢得人们的尊敬心。慈念的力量,用佛陀亲身的生活就已说明了。在他所讲自己的许多故事中,也就能够看出。其中最好的是末罗国王卢遮的故事。当末罗族人知道佛陀将第一次访问他们的拘尸那城时,都决定来看他。但是国王不愿与他们同来。最后,他虽然违反自己的意愿,但还是同意了。在他看到佛陀之后,他像小牛犊般被母亲吸引住了。他被吸引到佛陀的跟前。这是慈念威力的一个例子。[xxxviii]阿罗婆迦、残忍的强盗盎崛利摩罗、醉象那罗祗梨等的被制服,都是佛陀慈念结果的典范。
有趣的是有些他同时代的人,尤其是有其他信仰的人,都敬畏佛陀,不敢派他自己的弟子和信徒到佛陀那里去,唯恐他们被改变信仰。从下面的事例,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有一次,尼乾子希望派他的著名在家弟子优波离去佛处辩论。该时耆那教徒长苦行者对尼乾子说:
尊者,优波离去反驳行者乔达摩,我认为完全不理想。因为乔达摩,是欺诈的,彼知魔咒,用此魔咒引诱其他派别之弟子。[xxxix]
他们可能不知道,那是佛陀的慈悲,他的伟大仁慈吸引人们信仰他,而不是什么“引诱魔咒”。我和苏摩长老合著的《法灯》中说:
由于慈爱,增加人类快乐的储备,使世界更加光明、高尚和纯净。为好的生活准备爱,比任何其他方法都好。再没有不幸比嗔恨更坏的人。据说免遭别人敌对行为的安全,没有比爱心更好的了。在这种爱心中,憎恨是不存在的。
假若一个人发展了爱,那是真正的伟大。没有把持和据为己有的贪心,热情纯洁的爱,没有被任何贪心所玷污。那种爱,不期望由于爱的行为获得物质上的利益。那种爱坚定但非执著,不可动摇但非捆死,文雅、坚决、刚强,穿透如金刚石但无害,帮助而非干预,冷静、爽快,给与比所取多,不骄慢但高贵,不刻薄但柔和。这种爱将人引向纯净成就的高度。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够完全没有憎恨心了。
慈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慈爱的人,每一行动都得以纯洁的心来做的,对别人帮助、救援、鼓励,使别人的道路更容易、更顺利、更适合于克服苦恼、赢得更高的快乐。
发展慈爱的方法是通过考虑憎恨的害处和不憎恨的好处。根据现实,根据业来考虑,实在是没有什么要恨的。恨是感觉的一种愚蠢方法,此种感觉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暗,妨碍正确的理解。恨限制,爱解放;恨压制,爱开放;恨带来自责,爱带来平安;恨激动,爱沉着、平静、镇定;恨分裂,爱团结;恨强硬,爱温和;恨阻碍,爱帮助。这样,通过正当的研究,评价恨的结果以及爱的好处,人就应当发展爱。[xl]
正思惟的第三个方面是“悲”(怜悯或同情)。悲的意义是这样界说的:“好人对别人的灾难担心的品德。”“好人看到别人的痛苦给与同情的品德。”残忍、暴力是悲的直接敌人,而一般的悲伤则是间接或戴假面具的敌人。虽然后者可能在友爱的伪装下出现,但那不是真正的“悲”,而是虚伪的同情。这样的同情是欺骗性的,必须努力区分同情的真伪。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不伤害别人,不压迫别人,并努力解救他们的苦难,无分别地给他们以安全感。
通过教导和示范,佛陀就是大悲愍者。他向一切众生发大悲心,他的行动从来没有脱离悲心。佛陀的全部教导都渗透这种高尚的悲心。善与恶不能共存,恶灭时,善才能建立起来。有各种自私思想的人不能修悲心。自我牺牲的人,内心充满着怜悯纯洁的思想,并希望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自私者不能真正为别人服务。因为他们的自私动机阻止他们为善。他们一成为自私和自我拥有的人,就不能净化自己的心。硬心肠要由怜悯与同情来克服。假若你去掉佛陀教义中的“悲”,你就是去掉了佛教的心脏。因为一切道德、一切善行和公正,都是以“悲”作为基础,作为它们的母体。菩萨或要成佛的人所修的一切波罗蜜,都是从“悲”开始的。悲是温和,是心的一种品德,而见解或智慧则是洞察力。悲由智慧来指导,而智慧也由悲来启发。它们彼此是手挽手前进的。都是佛教的脊梁骨。
必须注意,不要把悲心与悲哀的病态表现、精神痛苦的感觉和多愁善感混为一谈。一个亲人的损失,人哭,但那不是悲心。假如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感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感情,是我们内心私爱思想的表面化。我们为何感到悲伤?因为亲爱的人死了,他是我们的亲属和朋友,他不存在了,我们感到失去了从他那里得到的快乐和其他一切,所以我们悲伤。难道我们没有看到所有这一切是围绕“我”、“我所”在转吗?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自私自利要对这一切负责。我们能把这叫做悲心或怜悯吗?不是我们的亲属和朋友在我们的眼前死了,我们为何不同样感到悲伤呢?因为我们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不是我们的亲友,他们的死,我们不损失任何东西,我们仍然享有已经有了的快乐和舒适。现在,这很清楚,就是亲人死亡,我们的悲痛感情,是我们自私的结果。这是一种心理上敏感的事,所有世人都受这样的弱点所支配。精神高度发展的人,他控制这类感情,尽量如实看情况。根据业力,如实看待事物,知道事物不是像它们所出现的那样。
悲,无疑不是心理上的软弱状态。它是一种坚强的持久力。当一个人受难,真正有同情心的人,心里就会担忧。但这不是悲伤。这种心理上的震动,推动着他采取行动,激励他拯救受难的人,这需要精神力量,需要许多耐心和四无量心中的舍心。那些匆忙作出结论的人说悲心是一种软弱的表示,这是因为它有软弱的性质。不知他们这讲的是什么?按照他们的说法,可能只有迫害才是坚强的表示。
菩萨过去生中的事,详细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努力帮助别人的,如何援助孤立无援并解脱他们的苦难的。生命对一切众生都是宝贵的,但是菩萨,在他为成佛作准备时,做了许多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了别人,他甚至施舍自己的肢体和牺牲自己的生命。像菩萨这样伟大人物的慈悲无私的事情,在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为救一肢舍多财,舍去一肢保命全,
财肢生命全施舍,真正只求忆不忘。[xli]
菩萨为达到如此高度的境界,就修悲心观。
你被突然的痛哭声或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动,你的心就产生怜悯,希望自己的行动与慈悲的感情一致,你迈向需要帮助的人,援助他从不幸中解脱。你不自私贪图某种报酬,不试图利用这种行动窃取他的财物,这是“悲”字真正的、恰当的意义。假如你利用机会得到报酬或为你的人道表现获得荣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穷苦和需要的人服务,唯一的希望是获“功德”──得到更多的利益与报酬,我认为这好像不是很正确地帮助别人。假若我们以这样自私的动机看待事物,那我们的善行就被玷污了。我们不应当过分有意于我们善行的果报,并被它所支配。像我们的身影一样,果报是会跟着而来的。因为行动是会有反应的,种子会生长幼苗,因会产生果。知道业果是正见,但是变成被业果所支配,就会引起贪欲,而贪欲则是正见、清净和安宁的障碍。
当我们向一个饥饿的人提供食物时,我们没有必要想升天堂,或想来世的善报,或者希望得到好报。因为那不是佛教徒的态度,或事实上的正确态度。由于抱着这样希望的思想,就在我们自私的思想上,只能是火是加油。仔细分析,你会看到给那个人食物唯一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那个人饥饿。佛陀说饥饿是最糟糕的失调。[xlii]当我们看到他已经吃完食物,他就不饿了,他感觉愉快,那时我们也感到愉快和高兴。这样的无私行为,确实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欢喜。对别人的快乐感到高兴,是四无量心的第三喜无量心或同情的欢喜。你现在会看到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所起的作用是如何一致地在互相支持着吧。
这样,通过无私慷慨的布施,我们就不是吝啬的人了。这样不仅我们的财物是大方的,而且我们的思想也是大方的,我们就变得越来越胸怀宽广了。
因此,在佛教教义中,我们应当尽力…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