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18

  ..续本文上一页i]

  但是对追求快乐的人来说,对实利主义者,这好像在道义上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说教。然而对那些努力面对事实和如实看待事物的人来说,他们以冷静的辨别力,认为这些话没有说错。现代的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当他们探讨到心理学的问题时,人们只是尽力重新探究佛陀在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所说的话。

  在正思惟的三类划分中,伴随有善意和无害思想。它们与慈和悲相当。慈和悲属于四梵住,是两种高尚的心境,有助于清净的生活。它们消除自私和不协调,促进利他主义,促进团结和兄弟情谊。它们是不分种族、种姓、肤色、社团、信仰、东方或西方的一切众生而修的思想。所以,它被称为无量心。因为它很圆融,不限制与别人完全隔绝。它没有任何偏心,或根据阶层、品德、地位、权利、学问、等级把人分开,等等。它给一切众生以安乐。

  正如书中指出的,这两种道德不仅能作为对同类的行为方式的修持,而且也是一种定,此定发展成为所知道的梵住观,热心有次第的修持,它们能引导修定人到达比较高的精神发展阶段,即人们所说的禅。

  佛陀在对罗侯罗的劝勉中说:

  罗侯罗,修慈观;因为修慈观,嗔即被灭除。罗侯罗,修悲观;因为修悲观,伤害与残忍即被灭除。[xix]

  从这一点看,很清楚,慈和悲是与嗔恨和残忍相反的。恶意或嗔恨,和贪一样,也是由于根境接触生起的。当一个人的眼与可见物色相接触时,此物使他的心产生不愉快和不满的情绪时,如果他不如理思惟,跟着环境产生反感;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心与意等诸境都是一样。就是满意的事物,有情的和无情的,给人以极大的快乐,也能令人产生厌恶和嗔恨。例如,一个人对他所爱的人求爱,怀有性爱的思想,但是假如被爱的人未能表示同样的爱,或与对方所期望的相反,冲突和愤怒就会产生。那么,假若他不如理思惟,假若他不慎重,他就可能会有愚蠢的行为,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灾难,甚至谋杀或自杀。这些就是情欲的危险。

  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这个实例,理解邪恶思想的性质,使有这种思想的人知道如何对他自己不利。在这种失控的性爱或贪欲中,可能导致强烈的嗔恨,这会带来伤害、损失和暴力,结果是死亡、悲伤和哀痛。《法句》说: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xx]

  关于这方面,圣天的说法是有趣的,值得注意的。他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空无一物)。

  世俗人怀有恶意和错误的思想是很自然的。“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xxi]人的贪欲是纷乱的。无明众生的贪已经带来了愤恨和其他诸苦。整个世界的敌人是贪欲,由于贪欲,一切邪恶都来到众生的身上。这种贪欲,由于某种原因受到阻碍时,就会变成愤怒。

  所以,人应当努力发展潜藏在人类性格中善良的、正确的思想。为此,需要在定学中修持。通过逐步的修学,就能抑制心并支配心[xxii]而不成为它的奴隶,受它的支配。[xxiii]这样心理修养之后,自己就能自由,不受外境影响。所以,通过道德行为的修养,发展定,得见真理之光,在适当的时候,趣入涅槃。这样,关于他,方能真正地说:“在征服自我的长征者中,他确实是最好的一位。”[xxiv]《法句》又说: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

  胜败两俱伤,和静住安乐。[xxv]

  慈,在佛教徒中,是一个通俗的名词。但是没有一个英文字能正确表达它的意义。友好、仁爱、善意、博爱、慈爱等都只能是其近义词。慈,是给与一切众生幸福和快乐的愿望,没有什么限制,是仁爱朋友的特征,它的直接敌人是嗔恨,而间接的或戴假面具的敌人则是虚伪的爱或自私的爱,这与慈毫无共同之处。伪装仁慈的假爱,能对自己和别人做出许多伤害。必须自我警惕,防范戴假面具的敌人。人们常常怀有性爱思想,被错认这是真正的慈心,以为他正在修慈心,不知道他是在错误的行程上走。如果冷静地观察这些念头,你就会发现它们有性爱的色彩。如果爱的感受是依恋和执取的直接结果,那么,它实在不是慈心。

  虚伪的爱,将会产生许多的灾害、悲伤和哀痛。这种事实,佛陀在经中已清楚地说明了。《法句》第十六章关于爱的五首偈文是这样强调的: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亲爱生忧,……

  从贪爱生忧,……

  从欲爱生忧,……[xxvi]

  众所周知,爱某个人,意思是发展对被爱的人的爱慕。当被爱的人同样喜欢你时,一种结合就被创造出来了。但是你被分开时,或者是你的亲爱者对你减少爱时,你就变成可怜的人了。你可能甚至会有愚蠢的行动。佛陀在苦谛公式中说: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但是“慈”是人类一种很纯洁高尚的心境,就像水银,自己不沾染任何东西。它是一种平静,在道德中,有不可说的超级溶解力。

  没有任何执取,没有任何自私的想法,不动感情地去爱一个人,那是困难的。因为人的“我”这种想法是占优势的。爱,在这个和那个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障碍,以无限的情感,认为都是姊妹和兄弟,这好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那些即是只作了一点微小努力的人,也会获得报偿,这是值得的。一个人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决心,他会逐渐达到目的。

  一个“慈心”的实践者,应当有所防卫,反对以我为中心的硬心肠的人。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就是当一个人文雅和忠诚时,其他一些人就试图为他们自己的目的利用他的好品德。这不应当鼓励。假如允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公正地使用别人的“仁慈”和忍耐,那就会加剧社会的罪恶和痛苦而不是减轻。

  彼为私利结伙伴,转利至友难发现,

  不净人只思自利,犹如犀角独自行。[xxvii]

  虽然这像今天一样是讨厌的行为,但是在佛陀的时代好像是被迫说这些话的。

  由于慈心有不属于任何有情的特点,一个人的心少欲时,是比较容易修持的。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离欲意味着舍弃快乐。慈包含着没有性爱的爱。所以,我们看到离欲和慈是和谐的,是互相支持的。在早期的佛典中,我们发现有几部经是讲慈的,但是其中《慈念经》[xxviii]在大多数佛教徒中最为普遍。此经分两部分:第一部份详述希望得清净和安稳的道德行为标准要求;第二部份是修慈念的方法。经文如下:

  生活平安希望得涅槃者应如是行动:彼应有才能,正直,甚正直,听从好忠告,文雅,不僭称。

  满足少量义务易于支持之简朴生活,控制官能,谨慎,有礼貌,不贪图家庭。

  不做智者可能指责之事,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心境愉快。

  不管是何众生──战栗害怕者(追求者)[xxix]、坚定者(已证者)[xxx]、长(或高)者、健壮者、中等身材者、短者、小者、大者,可见者,不可见者、居住远者与居住近者、出生者与寻求出生者──愿一切众生心情愉快!

  任何处所无欺诈,不轻视他人。彼在愤怒或嗔恨中,亦不希望他人有忧患。

  甚至如母以生命爱护自己唯一之小儿,如此对待一切众生,让其修无量心。

  让彼对一切世界──上下周围──修无量爱心,无妨害,无恼怒,无嗔恨。

  行、住、坐、卧,只要彼清醒,让其发展此念。此处,彼等说(在佛陀教义中)此乃“圣者生活”。

  不再堕入邪见──有道德、有智慧、舍弃贪欲──彼永不再投生。

  在另外一部经[xxxi]中,佛陀说修慈观者能够得到十一种福报:

  彼于睡、醒中舒适,无恶梦,彼对人与非人亲切,神获佑彼;无火、毒或武器伤害彼;彼之心能迅速集中;彼之容貌愉快安详;彼临终时心情不乱;若彼在此现世未证阿罗汉果,彼将上生梵天世界。

  仇恨和残忍是坏思想,对怀有这些思想的人,是最无益和最有害的。一种已经接受的事实是:当人发怒时,身心都在起某种变化。他的心脏跳动加速,其结果是身心的能量消耗。古人说得好:“不要发怒,发怒使人易老。”是的:

  当一个人发怒时,面像就很丑陋。痛苦、愤怒使他心情黯然,他不能分别正确与错误。愤怒的人也知道毫无意义,但他看不到一种表象,他被包围在黑暗之中好像是瞎子。[xxxii]

  这是发怒的结果,因此需要控制它,直至它完全被消灭。

  对一个人的愤怒,慈念是最好的解毒剂;对那些向我们发怒的人,慈念是最好的药物。让我们以慈无量心对那些需要慈念的人,给他们以慈爱。

  在经中,经常发现佛陀对预会的弟子们提出以下的问题:

  汝等好!汝等生活如何?我相信汝等好,汝等不短缺食物。我相信汝等共同生活,友好相处,愉快,如水乳交融,彼等以爱护之眼神互相尊重。[xxxiii]

  佛陀是仁慈的体现者,持戒和示范是仁爱的典范。在整个佛教经藏中,没有一处有佛陀发怒或者对什么人说过一句不慈爱的话──即使是对他的反对者和敌人也是如此。反对佛陀及其教义的人,佛陀从来没有将他们视为仇敌。在辩论中,他镇静,遇到反对者,他不急躁,不表示愤怒。辩论家萨遮迦在与佛陀辩论结束时,不能不说:

  了不起,了不起,好乔达摩,说话时是如此镇定。当他被粗暴的语言控诉和攻击时,他脸色明亮,面容喜悦,像一位阿罗汉,像一位圆满者,像一位无上觉者。[xxxiv]

  甚至在人们的粗俗攻击和以强硬的语气走近佛陀时,佛陀从不失去自己的镇静。经中常说到他微笑。《法句》第三二O偈与此有关的故事是有趣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无情的人贿赂某些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他后面经过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