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在规划中,这座塔是用H标明的,见《印度考古调查》第三四一页(1871,西姆拉)。
[xlv] 《增支部义疏》第一卷第四三一页;《经集义疏》第三五七页;《长老尼偈义疏》第一四一页。
[xlvi] 《长老偈》第八七八偈。
第九章 正语
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主张,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美好,应提倡某些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的标准则不一样,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可能不适合其他的人。正确和错误的行为准则,有时要依靠世界人民的不同背景──他们的地理、经济和社会情况等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道德的原则标准是不一样的。
看起来,是否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好像在想宗教导师们所制定的某些道德原则已经过时。他们热衷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假若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是障碍,那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准则搁置一边,然后接受新的行为方式,不久成为习惯,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无人介意说这些行为不好。不过有许多道德原则,不分肤色、种族或宗教,都是期望要遵守的。
佛教的道德范畴是广泛的,有各种各样,但是佛教的道德或戒的作用则只有一个,而不是很多,这就是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语言和行为的纯洁。佛教教义中规定一切道德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戒行,但是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为戒对定有帮助。另一方面,定又是从真实智慧获得的一种手段。它们轮流起作用,产生佛陀教导的最后目的──心解脱。所以戒、定、慧是人的情感和理智的混合体。佛陀为此目的指导他的弟子。
佛陀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是有理性的,而且是一切美好的生活现实──道德圆满和精神解脱。这包含佛陀要我们培养善良的情操,放弃坏的情感。因为仅有善良情操不能引导我们获得最后解脱,但是这方面应当发展。善良的情操应当经常与正见相结合。这样,就清楚地知道了戒、定、慧是一根绳的三股,通过这根绳的帮助,谨慎的人就能达到最高的目的,并宣布其成就说:“所作已办。”就是这样,佛法指导信徒通过清净的生活和正见,断除诸恶,得到解脱。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正语,下两章分别讨论正业和正命。由于这三种属于戒的一类,在八正道的范围内,说的是全部佛教的道德准则,像佛典中所解释的那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解释戒,这并不是不可以的。
佛教的最高目标──究竟解脱,不是骤然可以证得的,它是一种逐渐的过程,一般要循序渐进地修持。正如经中经常指出的,得到精神上的清净,是通过戒行的修持而来的。没有戒行的修持,精神上的清净和证入解脱是不可能的。佛陀告诫弟子们,在进入定和慧的道路之前,首先在道德行为上要遵守戒律。所以,从头开始是必要的。佛陀教导修道的起点是戒,是道德的行为。要在戒的坚定基础上站稳,就必须努力制伏瞬息变幻的心念。
佛陀向弟子们指出了克服语言和身体犯罪的方法。弟子驯服舌头、控制身体的行为,使自己赚取生活方式的纯净,严持戒律,就能在道德基础上很好地建立起来。所以,他修学一些重要的戒条并认真地遵守,即使是最微小的违犯也要戒掉。[i]他要这样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努力守护自己的根门。[ii]因为假若他对根门缺乏控制,不健康的念头就会蒙蔽他的心灵。守护住根门,见色、闻声等等,他就既不被这些外境所迷惑,也不会引起反感,而是心境保持平衡,舍弃一切欢喜和厌恶,热情地修习官能的控制。
他吃东西有节制[iii]并忆念:不是为自我放纵,不是美化身体,而是为了梵行保持不受损害。他专心警寤策励,[iv]清除自己心里的诸烦恼。[v]这种行为或生活模式,只适用于比丘而不适用于俗人。
假若弟子们热衷于修道,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前进,开始更加艰难的修定任务,通过采取适合于他性情[vi]的主题,不停地继续前进,圆证菩提。他逐渐一点一点地、一刹那一刹那地[vii]通过克服妨碍修定的重重障碍,净化自己的心灵。他就是这样努力,注意控制变幻无常的心的。折伏诸根,他的语言、行为和心念都在控制之下,他就得到了自制。他现在这样修学戒和定,力图通过如实知见,如实看待事物,获得真正的智慧。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它包括看待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无常、苦和无我的性质。这对一位修定的佛弟子来说,“世界”不是外在的或经验主义,而是人的身体和与身俱来的识,此即五取蕴世界。对这个五蕴世界,他努力了解是无常的、苦的和无我的。佛陀对这个身心世界,曾在对大王一次话中提到,他说:
大王,经常记住,看世界是空──舍弃有“我”之看法。[viii]如是即可征服魔罗(死)。
一个佛弟子是这样修慧时,他就能正确理解“无常之物不值得欢喜,不值得重视,不值得执著。”[ix]他不认为五蕴、五根和与之相应的境是“我”和“我所”。佛陀曾告诫说:
诸比丘,非汝等之物,弃舍;弃舍,于汝等有利。诸比丘,何为非汝等之物:啊,诸比丘,色身非汝等之物,弃舍;弃舍,于汝等有利;受非汝等之物……想非汝等之物……行非汝等之物……识非汝等之物,弃舍;弃舍,于汝等有利。[x]
他这样如实理解事物,体会五取蕴的真实性质,“无依止而住,在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xi]──蕴与官能世界,在生活中感受最高的快乐──涅槃。简单一句话,这是雅利安(圣)弟子通过逐渐修习而达到最终目的的方法。
读者会注意到,通过逐渐修持,实为最后解脱的这种自我净化、自我控制,没有任何外力强迫。对于已办或未办之事,既无奖赏,也无惩罚,不用圣水洗浴,既不向什么神上供,也不礼拜神、礼拜太阳或火。为什么呢?因为清净和染污完全依靠自己,外界的有情或无情,不能也不批准我们的清净和解脱。《法句》说: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
卧地自身尘,非以蹲踞住,
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xii]
关于佛教的道德准则──戒,现在让我们来详细地讨论一下。在巴利文的另一原典《长部》第一经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关于“戒”的很长和很复杂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暂不作讨论。
在正当行为的项目中,最基本的是守五戒。这是佛教道德的ABC,是在家信徒要遵守的基本戒条。这些戒条是:
1.不杀生。[xiii]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埃德温.阿诺德爵士在《亚洲之光》中,是用下面的话来形容五戒的:
不杀唯恐汝自杀,原因全为怜悯他,
走在人生向上路,此行可谓最低下。
自由给与方可取,但非贪得强与欺,
为人不爱非义财,只取属于彼自己。
不作伪证不诋毁,更不妄言说是非,
内心清净说实话,此方堪称真谛辉。
避开药物麻醉剂,用彼能使智乱昏,
澄清心境洗身体,无须神酒苏摩羹。[xiv]
不触邻居人妻妾,不作肉欲犯罪行,
此种行为是非法,亦非人情适当行。
这些戒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和实践的,不光是念一念,说一说就能完事的,或者是只适用于别人而与自己无关。
“心中知道戒条之人,但不实践,有如人点燃灯,却又闭上眼。”[xv]
佛教不要求在家信徒像期望僧团成员一样遵守所有的戒律。但是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道德观念对向上之路是重要的。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徒的人,期望他至少要守这五条基本戒。五戒是道德的起点。五戒不限定在某个特殊日期或地方才遵守,而是终生经常在一切地方都要遵守的。除那些至少证了初果以上的人以外,其他一切人都有可能犯戒。不过一旦有违犯发生,后悔对一个的软弱和缺点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后悔没有好处,不能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它只能扰乱人的心灵。另外,根据佛教说,戒是可以遵守的,犯错误不是“罪行”,“罪行”那个字眼,对佛陀的教义来说,是无关的。没有“破坏佛的法律”这样的事,因为佛不是立法者,不是对有情惩恶奖善的裁决者。所以没有“罪行”悔恨、悲伤或遗憾的事。事情的作者要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他遭受苦果或享受乐果,是为善还是作恶,那是他自己要关心的事。还应当说,一切善或恶的行动,不必要成熟,一个人的善业强可能压服恶业,反过来也是一样。
上述已清楚地表明,没有法律或规定,没有人强迫你,是你自愿答应守戒,自己为你的行为负责。假若违犯了你已经遵守的戒,那你就很有必要下决心不再犯,纠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不再违反。一个细心的思想家应当体会到遵守这些戒条的唯一目的是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控制邪恶的倾向和错误的行为。这是为清净和快乐铺平道路,促进诚实,给社会以安宁。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知道遵守这些戒条,是减少社会一切邪恶根源贪、嗔、痴唯一的方法。例如第一条戒,没有嗔恨和残忍的思想,就不会有伤害;第三条戒的情况尤其是贪;第二条戒和第四条戒,可能是由于贪和嗔;第五条戒是贪。痴则隐藏在所有这五戒的背后。
要注意的重要之点是从饮酒而引起的痴。它障碍清醒的思路,减弱推理的能力,令人粗疏大意,令人头脑发昏和成为其他邪恶的主谋。醉汉对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可能犯下任何的罪行。所以,违犯这一条戒,可能导致一个人违犯其他所有的戒。佛陀说:
诸恶致狂乱,尤其滥用意,此诸恶基础,行者应舍弃。[xvi]
可能有人争辩说:有节制的饮酒无害。但是有一种说法:
先是人饮酒,接着酒饮酒,然后酒饮人。
所以,比较好的是心中经常记住佛陀的警告:
留意,自我控制和沉着。
让我们避开麻醉药物和酒类。这些东西使人看不清生活的真谛与解脱的道路。
记住!第三戒和第五戒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彼此支持,二者都产生“享受”。在巴利文藏…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