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中,有时将第五戒省略,作为八正道中所说的道德准则,归纳到第三条戒中。接着又有沙弥十戒。[xvii]这十戒的构成,是对上述的五戒之外,再增加五戒。[xviii]这五戒是:
6.不非时食。
7.不歌舞观听。
8.不著花蔓、好香涂身。
9.不坐高广大床
10.不捉金银。
还有在家信徒在特殊日期遵守的八戒。这里所说的特殊日期,是指月圆日和新月日。八戒的构成是将第七戒和第八戒合并为一戒,略去第十戒。
遵守戒律的人,用佛陀的话说,是善士;假若鼓励别人守戒,那他就更是善士了。[xix]
在八正道中,正语之下,说到有四戒:戒妄语、戒诽谤、戒粗恶语、戒无益语。
这些佛教的行为准则乍看起来好像是消极的,但不应以为戒条只是消极的禁止。在田里准备下种以前,有必要先除草。同样,人也很有必要首先净化自己的言行,然后再去为善。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心经常会起一些不健康的念头,燃烧着贪、嗔、痴三种毒火,处在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中。从这种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当然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需要首先制止邪恶,制止不严谨的行为。劝人为善,首先要纯洁语言和行为。喜欢为别人做好事的人,不做某种不适当的事是困难的。这就需要极大的精神力量、最大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因为一个人的怜悯和同情,这不是消极守戒,而是不伤害别人;不说谎,是因为爱真理,等等。
细心的佛经读者,会发现佛陀也曾经说过戒律积极方面的意义。举例如下:
不杀,不夺取任何有情之生命;彼放下棍与剑,谨慎、怜悯,须对一切众生慈祥与同情。戒不与取,(只)取所与……彼居住清净,无偷窃之意向。不诽谤……彼与争论者和解,与友好者加强友谊。彼说话和蔼,令人欢喜愉快,有助于协调一致。不说粗恶语,彼说话文雅、悦耳。感情深厚……不说无用之语。彼说话适时,与事实相符。对于目的,同法与律一致,语言值得珍藏(于心),有理、适当、有鉴别,说在是处。[xx]
这样,我们就看到佛陀在正确语言中,又是如何强调积极方面意义的。不管怎样,努力的人,热心专注于清净之道,没有时间浪费在无益的空谈之中,而是敦促和激励自己,遵循有路标的道路前进。[xxi]
佛陀的教导,没有什么含糊不清的。一个人知道恶就是恶,善就是善,避免错误,走正确的道路,为何还踌躇呢?假如一个佛教徒已经懂得了佛陀的教导,他弃恶从善是很自然的事。佛陀的教导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正如这首重要偈文所说的,在行善之前,先止恶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善恶两者都做了,如是在戒行中加强了自己。假若他愿意,那他就能够通过修定,调御自己的心,致力于更加艰难的修习。不过想这样来训练自己的心,没有戒行为背景,没有有规律的行为,而只是一种愿望和设想,那是不能实现的。
在佛教中,八正道是基本的清净之道。佛陀说:
行为、[xxii]知识、[xxiii]法[xxiv]与高贵之道德生活,有情依此净化,非由血统与财富。[xxv]
无论何恶,与恶有关,属于恶──一切均由心生(按字义讲,心领先于一切)。无论何善,与善有关,属于善──一切均由心生。[xxvi]
心或思想被摄护时,身业亦被摄护,语业亦被摄护。
心未被摄护时,身业亦未被摄护,语业亦未被摄护。[xxvii]
所有这些行为(业)的根源是贪、嗔、痴或无贪、无嗔、无痴。在第一个三(贪、嗔、痴)影响之下的行为,是无益的,是应该谴责的,其结果是痛苦,导致进一步的作业,而不是业的消灭。在第二个三(无贪、无嗔、无痴)影响之下的行为,是有益的,值得赞叹,这些行为带来快乐,进一步导致业的终止,而不是增长。[xxviii]
这样,由于有三个不同的心所为缘有三种为善和作恶的方法。它们产生的结果与所作的业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心同水库相比较。水库需要注意保持水源的来源和清洁。假如水库被破坏,水源被污染,喝了水管中的水,人就会出现麻烦。假如他知道水不好,将水管的龙头关掉,即是水库被污染了,他也不会遭受麻烦。由于他不愿意永远关上水管,那他的任务就要清理水库,这样他就能够打开水管并喝水。人的心也像水库,有两个排泄口,即语言和身行。心的失落,是通过这两个出口。假若思想是纯洁的,它们的拥有者就享受善果;假若思想不纯洁,他必受恶果。假若他不让恶思想从这两条通道逃离,他的语业和身业就不会受到染污,因为那两条通道得到保证而被关闭了。不过心──这个水库,是没有受保护的,他必须作一番认真的努力来守住他。这样,心的内含才不会被污染。为此,他需要修定。虽然他的心是这样定下来了,集中并保护好了,但它仍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所以他需要智慧,需要洞察力保持它不受污染。一旦这样做到了,他的心就不受诸漏的污染和不净的影响了。
从这个譬喻,虽然有可能懂得戒行守卫语业和身业是道的起点,但它对人的修持与净化仍然是那么重要。
对佛教的道德准则,已作了这个简单的一般介绍。现在让我们来讨论正语。语言对人是很重要的。因为仅仅一句话,能够改变一个人对整个善恶的看法。语言的天赋,动物是被拒绝有的。人既有这个天赋,难道我们不是真正的幸运者吗?但是我们当中为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注意使用这个天赋的人,该是多么的少啊!只要人们说话考虑更为周到和文雅一些,他们所写的文章更加正确和诚实一些,许多麻烦和误解是能够避免的。
语言是一种有极大价值的天赋,通过它能够表达思想和与别人分享概念。假若无骨而柔顺的舌头被允许不受拘束地转动,它就能够起破坏作用。家庭之间的许多争吵和打架的麻烦,国家之间的战争,难道它不负责任吗?如果人能驯服自己的舌头,难道世界不是更美好生活的地方吗?
语言不应由毒害心灵──贪、嗔、痴、骄、自私等等所支配。多言肯定是妨碍安宁、妨碍正确的心念的。胡乱转动的舌头,导致所有四种错误形式的语言。佛陀说:
诸比丘,在饶舌的语言中,有五种不利与危险:喋喋不休的说话人说妄语、诽谤语、粗恶语、无用语,死后生恶趣。[xxix]
1.在正确语言的范围内,首先是戒说妄语,要说实话。这样的人,正如《慈经》中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但如此,而且是坦率正直的。他诚实、正直和可靠。他不离开真理赢得名声或使别人高兴。他好像严格,但“真理是一个,因为无第二。”[xxx]“佛陀从不今天说了的话,明天又说相反的话。”[xxxi]“因为彼所说如所做,彼所做如所说,彼被称为如来。”[xxxii]佛陀所以被称为“审谛真”。
关于这种说谎的恶行,佛陀在对七岁小沙弥罗侯罗[xxxiii]的第一次教导中就谎言不应取的问题(我们知道年幼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说谎)是那样地强调。
有一次,佛陀去看小罗侯罗。罗侯罗准备了座位,并拿来了洗脚水,佛陀洗了脚坐下,小罗侯罗向佛陀致敬后,就坐在他的身旁。接着佛陀在一个容器中倒入一点水,说:
──罗侯罗,汝见容器中之少量水否?
──是,见到,世尊。
──即是如此,罗侯罗,可鄙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说无耻谎言。
接着佛陀将水倒掉,对沙弥说:
──罗侯罗,汝注意此少量之水被倒掉否?
──是,注意到,世尊。
──即是如此,罗侯罗,确实应弃舍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说之无耻谎言。
接着佛陀翻转水的容器,对沙弥说:
──罗侯罗,汝见此容器翻转否?
──是,已见,世尊。
──即是如此,罗侯罗,应翻转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说之无耻谎言。
佛陀接着又将容器立起,对沙弥说:
──罗侯罗,汝见盛水容器已空否?
──是,已见,世尊。
──即是如此,罗侯罗,应空者,乃有出家地位之人所说之无耻谎言。……即是如此,罗侯罗(例举一个国王的象作比喻),任何无耻说谎之人,我说彼无恶不能作。所以,罗侯罗,确实如此,汝应训练自己:“即是玩笑话,吾亦不说谎。”[xxxiv]
2.诽谤或离间是舌头能犯的第二种恶行。巴利文的这个字,意为“破坏友谊”。诽谤他人是最坏的行为。因为诽谤者捏造假话,企图损害他人的名誉。诽谤者经常是同时犯两种罪行:他说的是假话,因为他所说非实;接着他又在背后骂人。
在梵文诗中,背后骂人被比作蚊虫。蚊虫虽小,但有毒,它来时唱歌,落在你的身上吸血。如果是雌蚊,可能还会传染疟疾给你。还有,诽谤者的话,可能像蜂蜜一样的甜,但他的心里如充满着毒液。
让我们防止破坏友谊的两舌吧,让我们说有利平安与和谐的语言以代替招致烦恼的话吧。[xxxv]让我们为生活在不和与敌对的人们带来和平与友好以代替散播不良的种子吧。佛陀说:
团结,不要争吵。
“唯有和谐值得赞叹。”[xxxvi]是阿输迦刻在石上的铭文。由于人们是互相依赖的,我们必须学会和平、友好和协调地生活在一起。
3.下一戒是不说粗恶语,要说愉快和有礼貌的话。我们说的话,能够产生得或失、赞叹或谴责、美誉或恶名、悲惨或幸福。一句温柔的话,能够溶化最坚硬的心;而一句粗恶语则能造成不可以用言语形容的苦恼。
在说别人的坏处之前,我们应一再考虑,因为这是要破坏他的品德或好名声的。但是称赞别人时,假如我们把他的形象略加一点色彩,则没有关系。因为这不会导致不愉快和不满。正如佛陀所说:
人嘴生出小柄斧。
当彼说出恶言语,
愚人用此自刎死。[xxxvii]
在佛陀的时代,有时举行一种叫做“愚人节”的仪式,只有头脑迟钝的人才…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