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水漂流到我需要之地去。”诸比丘,若彼如是处理木排,对否?诸比丘,即是如此,我以木排比喻说法,本意为渡过,非为保留。诸比丘,通过用木排作比喻,汝等解法,要弃舍善法,何况不善法?[iv]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道被称为八正道?为何在每一道之前冠上“正”字?简单的答复是:还有道不是正道,是虚妄之道,是错道,在错道八因素之前,每一因素冠上“错”字。佛陀在两次教导中,用比喻使正确和错误区别开来。
佛陀对帝须长老说:
帝须,若有二人,其中一人无知识,另一人有知识,知道路。无知识之人问有知识之人道路,有知识者答:“是,是此道,继续行走片刻,汝将见岔路,不走左边,走右边;再前行片刻,汝将见稠密森林,……继之是一大沼泽水池,……陡峭绝壁……再前行不远,汝将见一喜人之伸展平地。”
帝须,现在,我将说明比喻之意。
无知识之人,意为世俗之人;有知识之人,意为如来,阿罗汉,无上觉者。岔路,意为使人困惑之事物;左边之道,是八错误之道,既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右边之道,是八正道,即正见,等等;密林是无明之别名;大沼泽水池是感官之快乐;陡峭绝壁是苦恼与失望;喜人之伸展平地,帝须,此是涅磐之名。帝须(在比丘生活中),高兴!高兴!我将建议汝,我将教汝。[v]
第二个比喻与上述比喻有些相似,是在《中部》第十九经中发现的。在这里,佛陀说的是长满树木河谷里的一大群鹿,该地是沼泽池。现在有一人不希望那群鹿快乐,而是要使它们毁灭。假若他封锁安全之道,开放一条不可靠的路,在路上设上引诱物,用绳拴一只母鹿作为诱饵,那大群鹿就会被伤害和损失。
但是另有一个,希望群鹿快乐和安全,开放安全之道,封闭不可靠之路,去掉引诱物母鹿,大鹿群就不会受伤害并繁殖。佛陀接着解释他的比喻说:沼泽地是感官快乐的另一名称;大鹿群是众生;第一个人代表魔鬼;不可靠的路是八邪道,即邪见,等等;引诱物是情欲快乐;母鹿是无明;希望群鹿幸福的是如来,是阿罗汉、是无上觉者;安全可靠之路是八正道,即正见,等等。
佛陀说:
诸比丘,我已开放安全、可靠与快乐之路,关闭不可靠之路。已去掉引诱物与诱饵。诸比丘,具有悲悯之师长希望为弟子福利应作者,我已以悲心为汝等作。在此是树,在此是单独之棚屋。诸比丘,修定,不放逸,以后不后悔,我如是告诫汝等。
具有悲心之师长佛陀已不在,但是他留下了无上之法遗教。此法不是他发明而是他发现。法是永恒的规律,在一切地方,与男人和女人,与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与东方人或西方人都在一起。法没有称号,不知有时间、空间和种族的限制,它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每个依法生活的人,法就为他带来光明,他自己看到和体会到法,不能传给他人。因为法要自证。佛陀乔达摩发现了法,像过去诸佛所发现的一样。假若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心眼如实看到法,而不是像书本中所说的法,我们就应当走这条古道。在《长老偈》中,圆满的解脱者已经以热情的语言说到此道和究竟解脱,其他的人听他们讲体会,心生欢喜,受到鼓舞。但是仅是欢喜和鼓舞不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所以,需要修道。《长老偈》中说:
需要慈爱与悲心,善于控制在戒行。
勤奋决心有目的,经常勇猛向上进。
浪费时间有危险,热心肯定是安全。
当汝见此安危境,然后培修八道行。
汝等如是为自作,将触[vi]涅磐不死程。[vii]
“古道”向一切人开放。在涅磐中无区别。佛陀提及八正道,与四轮轻便车相比较。他说:
无论是女还是男,此车无别均等待。
彼等来乘同一车,共同进入涅磐城。[viii]
从上面所说,很清楚,没有此车的人,和有此车而未像指示所说的行进达到目的的人,是不能到达他的目的。在《中部》第一O七经中,佛陀与伽那迦.目犍连婆罗门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佛陀答复婆罗门的问题,详细说明他是如何教育和训练自己的弟子的。用心听的婆罗门希望知道他所教育的弟子是否都证了究竟涅磐,还是只有某些弟子证了究竟涅磐?[ix]佛陀的答复是:有些受他教育的人证得了究竟涅磐,但有些人还没有。婆罗门接着向佛陀提出问题:
是何原因,尊敬之乔达摩,是何理由,既是有涅磐,既是有趋证涅磐之道,既是有尊敬之乔达摩作导师,为何有些弟子受教证得究竟涅磐,但有些人又未能?
善哉,婆罗门,我在此答复汝。在此我问汝,婆罗门,汝意云何?汝知去王舍城之路否?
是,座下,我知去王舍城[x]之路。婆罗门,于此,汝意云何?有人可能前来要去王舍城,走到汝前,彼可能说:“先生,我要去王舍城,请告我去王舍城之。”汝可能答:“是,好人,此路去王舍城,直走片刻,汝将见一村庄;再直走片刻,汝将见一市场小镇;再走片刻,汝将见王舍城及其美丽之公园、森林、田地与池塘。”彼由汝忠告指点,但彼可能向西走错路。接着第二人前来希望去王舍城,……(如前)……“汝将见王舍城及其美丽之……池塘。”由于汝之忠告与指点,彼可能安全到达王舍城。是何原因?婆罗门,既是有王舍城,既是有到达王舍城之路,既是有汝作指导,虽同有汝之忠告与指点,但为何一人可能向西走错路,而另一人则安全到达王舍城?
尊敬之乔达摩,于此事中,我能何所为?尊敬之乔达摩,我是道路指示者。
即是如此,婆罗门,有涅磐,有到达涅磐之道,有我作导师。但我有些弟子,经我忠告与指点,证得不变之涅磐,有些则未证得。婆罗门,于此事中,我能何所为?婆罗门,道路指示者是如来。[xi]
有人认为老的东西作废了,便匆忙批评起来,甚至可能会有匆忙的结论说:八正道,乔达摩佛陀发现八正道,已经是二十五个世纪了,过时,因此不适合于现在的情况了。但这种结论是肤浅的,其想法是不对的。一件事物,不管它是旧还是新,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使用。
从远古以来,世界上有许多问题,每一个时代都各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对它们的态度也不同,许多解决的办法亦已试验过。八正道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佛陀称之为苦。他说问题的根源是贪欲或自私的动机与无明或错误的见解。现在的问题是:现代人是否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我们仅仅是使问题恶化?人现在是否住在安全的状态中?是快乐还是恐惧?是否继续不断地紧张?他的道路是走向神志清醒,还是走向发疯?
现在,让我们来看什么是“古道”。古道是由八个因素构成的,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哪一个因素我们能废弃放在一边?哪一个因素妨碍人的世俗或其他方面的发展?肯定,只有头脑发昏的人,才会说正道过时了。因为它虽然古老,但它有一种永驻的新鲜。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所有的问题能够被归纳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苦。历劫诸佛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八正道。正如布丁的证明是在食物中,这种解决的证明是它的实践。伦敦巴利圣典会创建会长里斯.戴维斯说:
佛教的或非佛教的,我已经考察了世界各大宗教的制度,我未发现它们当中有哪一种制度超过了佛陀八正道的完美和见解,我甘愿依照那种道形成我的生活。
佛陀的伟大,今天仍放光彩,就像太阳抹掉较小的光辉一样。他的古道,仍在向疲倦的旅行者招手,要他来到涅磐的安全和宁静的休息所。在结束语中这样说,我认为是不夸张的。
正如古语说:
有些人快跑,有些人慢行,有些人痛苦地向前爬,但是都保持在前进。都会到达目的地。
祝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
注释:
[i] 《中部》第三五经;《长部》第二五经。
[ii] 《相应部》第二卷第一O六页。
[iii] 《中部》第二二经。
[iv] 根据《义疏》,这里的“法”,意思是止(定)与观,执著如此之高的精神成就尚且要舍弃,诸多的恶法就不必说了。
[v]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O八页第四八经。
[vi] “触”即证悟,《义疏》读作Phusanta(触)。
[vii] 《长老偈》第九七九、九八O偈。
[viii] Kindred Sayings第一卷第四五页。
[ix] Accantanittham Nibbhanam(毕竟究竟涅磐)。
[x] 在印度,是一座大城镇,现名Rajgir,佛陀在该处竹林精舍住了许多时间。佛陀逝世后三个月,就是在此城一个石窟中举行了第一次法──毗奈耶结集。此石窟至今仍然可见。
[xi] 《中部》第三卷第五五、五六页。
, 不实践的作风,他说:
虽多诵经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份。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灭除贪嗔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世界或他界,彼得沙门份。[ix]
这些清楚地表明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抓住究竟真理的方法,是从无明到明的完全觉悟。佛教不只是学术的知识发展,而是引导信徒们达到菩提和究竟解脱的实际教义。
佛陀关心有情甚于关心无生命的自然。他的唯一目的是揭开生死之迷,解决人生问题。这,他已经在完整的四真谛──生命的永恒不灭的真理──中说明了。
他对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尽力传授真理的知识,但他从来不将这些知识强加于别人。他从不强迫或劝说人们跟他走,因为强迫于他教导的方法无益。他不鼓励弟子们盲目地相信他,而是希望他们考察自己的教义。此种教义邀请探求者“来看”。是看,是理解,而不是盲目信仰,只有这样,佛陀才赞成。
了解内在的世界,必须发展内部的意根。佛陀说,“注意你的心。”[x]“智者自调御”。[xi]
现在各方面都在不停地,以改进世界。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精力和决心推行他们的方…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