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P37

  ..續本文上一頁水漂流到我需要之地去。”諸比丘,若彼如是處理木排,對否?諸比丘,即是如此,我以木排比喻說法,本意爲渡過,非爲保留。諸比丘,通過用木排作比喻,汝等解法,要棄舍善法,何況不善法?[iv]

  有人可能會問,爲何道被稱爲八正道?爲何在每一道之前冠上“正”字?簡單的答複是:還有道不是正道,是虛妄之道,是錯道,在錯道八因素之前,每一因素冠上“錯”字。佛陀在兩次教導中,用比喻使正確和錯誤區別開來。

  佛陀對帝須長老說:

  帝須,若有二人,其中一人無知識,另一人有知識,知道路。無知識之人問有知識之人道路,有知識者答:“是,是此道,繼續行走片刻,汝將見岔路,不走左邊,走右邊;再前行片刻,汝將見稠密森林,……繼之是一大沼澤水池,……陡峭絕壁……再前行不遠,汝將見一喜人之伸展平地。”

  帝須,現在,我將說明比喻之意。

  無知識之人,意爲世俗之人;有知識之人,意爲如來,阿羅漢,無上覺者。岔路,意爲使人困惑之事物;左邊之道,是八錯誤之道,既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右邊之道,是八正道,即正見,等等;密林是無明之別名;大沼澤水池是感官之快樂;陡峭絕壁是苦惱與失望;喜人之伸展平地,帝須,此是涅磐之名。帝須(在比丘生活中),高興!高興!我將建議汝,我將教汝。[v]

  第二個比喻與上述比喻有些相似,是在《中部》第十九經中發現的。在這裏,佛陀說的是長滿樹木河谷裏的一大群鹿,該地是沼澤池。現在有一人不希望那群鹿快樂,而是要使它們毀滅。假若他封鎖安全之道,開放一條不可靠的路,在路上設上引誘物,用繩拴一只母鹿作爲誘餌,那大群鹿就會被傷害和損失。

  但是另有一個,希望群鹿快樂和安全,開放安全之道,封閉不可靠之路,去掉引誘物母鹿,大鹿群就不會受傷害並繁殖。佛陀接著解釋他的比喻說:沼澤地是感官快樂的另一名稱;大鹿群是衆生;第一個人代表魔鬼;不可靠的路是八邪道,即邪見,等等;引誘物是情欲快樂;母鹿是無明;希望群鹿幸福的是如來,是阿羅漢、是無上覺者;安全可靠之路是八正道,即正見,等等。

  佛陀說:

  諸比丘,我已開放安全、可靠與快樂之路,關閉不可靠之路。已去掉引誘物與誘餌。諸比丘,具有悲憫之師長希望爲弟子福利應作者,我已以悲心爲汝等作。在此是樹,在此是單獨之棚屋。諸比丘,修定,不放逸,以後不後悔,我如是告誡汝等。

  具有悲心之師長佛陀已不在,但是他留下了無上之法遺教。此法不是他發明而是他發現。法是永恒的規律,在一切地方,與男人和女人,與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與東方人或西方人都在一起。法沒有稱號,不知有時間、空間和種族的限製,它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每個依法生活的人,法就爲他帶來光明,他自己看到和體會到法,不能傳給他人。因爲法要自證。佛陀喬達摩發現了法,像過去諸佛所發現的一樣。假若我們希望以自己的心眼如實看到法,而不是像書本中所說的法,我們就應當走這條古道。在《長老偈》中,圓滿的解脫者已經以熱情的語言說到此道和究竟解脫,其他的人聽他們講體會,心生歡喜,受到鼓舞。但是僅是歡喜和鼓舞不能達到所希望的目的。所以,需要修道。《長老偈》中說:

  需要慈愛與悲心,善于控製在戒行。

  勤奮決心有目的,經常勇猛向上進。

  浪費時間有危險,熱心肯定是安全。

  當汝見此安危境,然後培修八道行。

  汝等如是爲自作,將觸[vi]涅磐不死程。[vii]

  “古道”向一切人開放。在涅磐中無區別。佛陀提及八正道,與四輪輕便車相比較。他說:

  無論是女還是男,此車無別均等待。

  彼等來乘同一車,共同進入涅磐城。[viii]

  從上面所說,很清楚,沒有此車的人,和有此車而未像指示所說的行進達到目的的人,是不能到達他的目的。在《中部》第一O七經中,佛陀與伽那迦.目犍連婆羅門之間有一段有趣的對話。佛陀答複婆羅門的問題,詳細說明他是如何教育和訓練自己的弟子的。用心聽的婆羅門希望知道他所教育的弟子是否都證了究竟涅磐,還是只有某些弟子證了究竟涅磐?[ix]佛陀的答複是:有些受他教育的人證得了究竟涅磐,但有些人還沒有。婆羅門接著向佛陀提出問題:

  是何原因,尊敬之喬達摩,是何理由,既是有涅磐,既是有趨證涅磐之道,既是有尊敬之喬達摩作導師,爲何有些弟子受教證得究竟涅磐,但有些人又未能?

  善哉,婆羅門,我在此答複汝。在此我問汝,婆羅門,汝意雲何?汝知去王舍城之路否?

  是,座下,我知去王舍城[x]之路。婆羅門,于此,汝意雲何?有人可能前來要去王舍城,走到汝前,彼可能說:“先生,我要去王舍城,請告我去王舍城之。”汝可能答:“是,好人,此路去王舍城,直走片刻,汝將見一村莊;再直走片刻,汝將見一市場小鎮;再走片刻,汝將見王舍城及其美麗之公園、森林、田地與池塘。”彼由汝忠告指點,但彼可能向西走錯路。接著第二人前來希望去王舍城,……(如前)……“汝將見王舍城及其美麗之……池塘。”由于汝之忠告與指點,彼可能安全到達王舍城。是何原因?婆羅門,既是有王舍城,既是有到達王舍城之路,既是有汝作指導,雖同有汝之忠告與指點,但爲何一人可能向西走錯路,而另一人則安全到達王舍城?

  尊敬之喬達摩,于此事中,我能何所爲?尊敬之喬達摩,我是道路指示者。

  即是如此,婆羅門,有涅磐,有到達涅磐之道,有我作導師。但我有些弟子,經我忠告與指點,證得不變之涅磐,有些則未證得。婆羅門,于此事中,我能何所爲?婆羅門,道路指示者是如來。[xi]

  有人認爲老的東西作廢了,便匆忙批評起來,甚至可能會有匆忙的結論說:八正道,喬達摩佛陀發現八正道,已經是二十五個世紀了,過時,因此不適合于現在的情況了。但這種結論是膚淺的,其想法是不對的。一件事物,不管它是舊還是新,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使用。

  從遠古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問題,每一個時代都各有自己的問題,我們對它們的態度也不同,許多解決的辦法亦已試驗過。八正道將這些問題歸納爲一個問題,佛陀稱之爲苦。他說問題的根源是貪欲或自私的動機與無明或錯誤的見解。現在的問題是:現代人是否已經找到解決的辦法,或者我們僅僅是使問題惡化?人現在是否住在安全的狀態中?是快樂還是恐懼?是否繼續不斷地緊張?他的道路是走向神志清醒,還是走向發瘋?

  現在,讓我們來看什麼是“古道”。古道是由八個因素構成的,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哪一個因素我們能廢棄放在一邊?哪一個因素妨礙人的世俗或其他方面的發展?肯定,只有頭腦發昏的人,才會說正道過時了。因爲它雖然古老,但它有一種永駐的新鮮。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所有的問題能夠被歸納成一個問題,那就是苦。曆劫諸佛提出解決的辦法是八正道。正如布丁的證明是在食物中,這種解決的證明是它的實踐。倫敦巴利聖典會創建會長裏斯.戴維斯說:

  佛教的或非佛教的,我已經考察了世界各大宗教的製度,我未發現它們當中有哪一種製度超過了佛陀八正道的完美和見解,我甘願依照那種道形成我的生活。

  佛陀的偉大,今天仍放光彩,就像太陽抹掉較小的光輝一樣。他的古道,仍在向疲倦的旅行者招手,要他來到涅磐的安全和甯靜的休息所。在結束語中這樣說,我認爲是不誇張的。

  正如古語說:

  有些人快跑,有些人慢行,有些人痛苦地向前爬,但是都保持在前進。都會到達目的地。

  祝願一切衆生幸福快樂!

  

  注釋:

  [i] 《中部》第叁五經;《長部》第二五經。

  [ii] 《相應部》第二卷第一O六頁。

  [iii] 《中部》第二二經。

  [iv] 根據《義疏》,這裏的“法”,意思是止(定)與觀,執著如此之高的精神成就尚且要舍棄,諸多的惡法就不必說了。

  [v] 《相應部》第叁卷第一O八頁第四八經。

  [vi] “觸”即證悟,《義疏》讀作Phusanta(觸)。

  [vii] 《長老偈》第九七九、九八O偈。

  [viii] Kindred Sayings第一卷第四五頁。

  [ix] Accantanittham Nibbhanam(畢竟究竟涅磐)。

  [x] 在印度,是一座大城鎮,現名Rajgir,佛陀在該處竹林精舍住了許多時間。佛陀逝世後叁個月,就是在此城一個石窟中舉行了第一次法──毗奈耶結集。此石窟至今仍然可見。

  [xi] 《中部》第叁卷第五五、五六頁。

  , 不實踐的作風,他說:

  雖多誦經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份。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滅除貪嗔癡,

  善淨解脫心,棄舍于世欲,世界或他界,彼得沙門份。[ix]

  這些清楚地表明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抓住究竟真理的方法,是從無明到明的完全覺悟。佛教不只是學術的知識發展,而是引導信徒們達到菩提和究竟解脫的實際教義。

  佛陀關心有情甚于關心無生命的自然。他的唯一目的是揭開生死之迷,解決人生問題。這,他已經在完整的四真谛──生命的永恒不滅的真理──中說明了。

  他對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盡力傳授真理的知識,但他從來不將這些知識強加于別人。他從不強迫或勸說人們跟他走,因爲強迫于他教導的方法無益。他不鼓勵弟子們盲目地相信他,而是希望他們考察自己的教義。此種教義邀請探求者“來看”。是看,是理解,而不是盲目信仰,只有這樣,佛陀才贊成。

  了解內在的世界,必須發展內部的意根。佛陀說,“注意你的心。”[x]“智者自調禦”。[xi]

  現在各方面都在不停地,以改進世界。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決心推行他們的方…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