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45

  ..续本文上一页过无私慷慨的布施,我们就不是吝啬的人了。这样不仅我们的财物是大方的,而且我们的思想也是大方的,我们就变得越来越胸怀宽广了。

  因此,在佛教教义中,我们应当尽力理解业果的真实意义。

  知道我们的行为对善恶果报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知道善恶如何感果这可以,但我们不应有贪心去执著它。正确理解业力及其如何起作用,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正直和富于同情心的人。

  同情不仅仅限于对穷人和需要的人给食物和类似物资的东西,或给乞丐一个铜钱。一切纯洁动机的行为,没有贪,没有邪见,没有骄傲,都被视为真正仁慈的行为。对文盲传授知识,指导笨人和未受教育的人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对弱者和胆怯的人给与力量和支持,照顾病人,等等,都是仁慈的行为。

  奇怪的事是例如佛陀照顾病人的模范行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师。佛陀不仅以友好的感情治疗病人,而且也以悲心照顾病人。《法句义疏》[xliii]记载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舍卫城一位青年人听佛说法,增强了信心,加入了僧团,成为著名的帝须。过了一段时间,他病倒了。先是身上长了一些小脓泡,这些脓泡慢慢地变大了,开始破裂,最后发展到全身溃烂。他的同伴比丘们,不愿意照顾他,他成了孤独无依的人。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去火房烧了一些开水。接着佛陀来到帝须所在的地方。他看到帝须躺在一角落的床上。比丘们知道佛陀要做什么,就连床带病人抬到火房。佛陀要比丘们为帝须洗净袈裟并晾开,而他自己则为病比丘轻轻地洗净溃疡。病人的精神好些了,安心地躺在床上。如是佛陀就为他说法,帝须集中精神听,在说法结束时,他证得了四果四向的圣位──阿罗汉果并圆寂了。火葬按时举行,佛陀将他的遗物藏于一座塔中。[xliv]

  无人类性格是一种特殊宗教、民族、种族或文化的特点。所有那些有眼看和有心理解的人,都会发现,一切友好的行为、怜悯同情,都是普通的人道行为。但是,唉,当人们被错误指引和错误领导时,他们说并计划什么……“圣战”。战争就是战争,何必说什么“神圣”?有战争,就永远不会有和平。所有战争都是野蛮的。

  书中说到一次事件,此事件曾经一度将佛陀带到战场。释迦族人和拘利族人为争卢奚多河之水处于战争边缘。佛陀知道灾难即将降临,便到他们那里去,问他们是什么更宝贵?是水,还是人类的血?他们承认人类的血更宝贵。佛陀说服了他们,策划中的一场屠杀战争被制止了。[xlv]

  佛陀是有名的和平使者,他不断使用的唯一武器是慈悲。他以真理和慈悲武装自己,驯服了阿罗婆迦、盎崛利摩罗、醉象那罗祗梨及其他伤害过他的人或动物。被驯服的盎崛利摩罗成为佛陀的弟子,后来成为阿罗汉。他赞叹说:

  某些被棍所驯服,某些又被棒打从,

  驯服我是坚定者,棍棒武器均不用。[xlvi]

  佛陀的弟子们“为众多人好,为众多人之幸福”被敦促四出弘法,不伤害任何人,没有任何强迫别人改变信仰的事件发生。

  佛教的慈悲观,没有妥协让步的限制,一切众生,甚至包括在脚下爬行的最小生命,都在慈悲的范畴以内。佛教的生命观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生命不被考虑在慈悲范畴以内,人与动物和昆虫之间,人与人之间,如贵与贱、富与贫、强与弱、聪明与愚痴、黑与白、婆罗门与旃陀罗,或者像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佛教徒等等,慈悲对他们没有分别。因为慈悲,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是没有界限的。我们如果在上述的虚妄基础上试图将人们分开,其分别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这些无限制的品德,就变成有限制的人。这种限制是与这些道德倡导者的崇高理想相违背的。

  佛陀教导的慈悲精神感动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佛教大帝阿输迦的心。他在成为教徒以前,像他的父亲宾头沙罗和祖父旃陀罗崛多一样,是一个好战的国王。他希望扩张自己的领土,就侵略和征服了迦陵伽。在这次战争中,成千的人被杀,更多的人受伤当了俘虏。但是后来当他信佛之后,悲心大发,他发现屠杀是愚蠢行为。当他想到大屠杀时,他感到很悲伤,如是就放弃了战争。他是有记载的唯一军事国王在胜利之后放弃战争的征服而开始用佛法征服的人。正如他的第十三号石刻敕令所说的:“他把剑插入鞘,不再抽出,希望不伤害众生。”

  东方世界到处传播佛陀的慈悲信仰,主要是由于阿输迦大帝的事业心和不懈努力的结果。佛法使亚洲温和不侵略。我们能说同样的温和与不侵略仍流行于亚洲国家,像他们过去做的那样吗?令人怀疑。为什么?因为现代文明沉重地压在亚洲土地上,一种被接受的论点是:这种所谓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相配合,人的修养(这是内部发展的结果)降低了,他变得更坏了。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发生了许多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作为物质的和外界的因素,趋向于使现代人越来越世故,与他的粗疏或者固执相配合,更加讲究享受,心的品质变得自私和残忍。实利主义的浪潮,似乎影响人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人们是那么被感觉器官所限制,他们如此势利地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不接触内心的善良。

  假若是用佛陀教义中的慈悲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今天我们就不会是生活在猜疑、恐怖、嫉妒、傲慢、贪、嗔、痴这种气氛中,这种气氛使整个世界更加成为军营,不断地驱使我们朝着世界末日善恶决战战场的边缘。

  这是一种宗教的生活观,是一种需要完全建立在精神和谐与幸福之上的慈爱和理解的生活。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佛法的光辉。

  -------------------------------------------------------------

  注释

  [i] 见叶均译《法句》第一页。──译者

  [ii] 《中部》第一七经、第一一七经及各处。

  [iii] 《中部》第七八经、第一一七经及各处。

  [iv] 《中部》第一九《双考经》(Dvedhavitakka-sutta)。

  [v] 《中部》第三八经。

  [vi] 根据佛教说,行布施和持戒,对未来受善报是有帮助的,那就是说未来生活好,但是不能断生死、得解脱──涅槃。

  [vii] 《毗奈耶.大品》:心理上的柔顺等是解脱官能上的快乐才有的。

  [viii] 《中部》第二六经,第三六经。

  [ix] Pabbajja sutta(《出家经》)。

  [x] 在印度,有四个主要种姓:刹帝利(Ksatriyas)、婆罗门(Bramanas)、吠舍(Vaisaya)、首陀罗(Sudras)。前三种姓被说成是较高的种姓。

  [xi] 《法句》第三O二偈。

  [xii] 《增支部》第一卷第八O页。

  [xiii] 《法句》第四九偈。

  [xiv] 详见《中部》第五经,第一七经。

  [xv] 这个经的全文在《增支部》第四卷第三五四页;《自说》第三四页;简要意义在《法句义疏》第一卷二八七页;《长老偈》第六六偈。据说弥醯是释迦族人。《法句》偈文(三三、三四)如下:“轻动变易心,难获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粟心,摆脱魔境界。”(见叶均译《法句》第八页──译者)

  [xvi] 《中部》第二二经。参阅《中部》第五四《哺多利经》(Potaliya-sutta)。

  [xvii] Anicca(无常)、Tuccha(空)、Musa(假Mosadhamma)(虚妄法)。

  [xviii] 《中部》第一O六经。

  [xix] 《中部》第六二《大教诫罗侯罗经》(Maharahulavada-sutta)。

  [xx] 《法句》第四二偈。

  [xxi] 《法句》第一三偈。

  [xxii] 《中部》第三二经。

  [xxiii] 《中部》第三二经。

  [xxiv] 《法句》第一O三偈:“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xxv] 《法句》第二O一偈。

  [xxvi] 《法句》第二一二到二一六偈。(这五首偈文,作者全文引用的只有一首。其余四首,都只引用了头一句。其他三句,均以虚号……代替。现将叶均译的全文抄录如下: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译者)

  [xxvii] 《经集》第七二偈。

  [xxviii] 《经集》。

  [xxix] 未证阿罗汉果位之人。

  [xxx] 阿罗汉。

  [xxxi] 《增支部》第五卷第三四二页。

  [xxxii] 《增支部》第四卷第九四页。

  [xxxiii] 《中部》第三一经、第一二八经;《增支部》第一卷第七O页及他处。

  [xxxiv] 《中部》第三六经。

  [xxxv] 《中部》第二一经。

  [xxxvi] 《长部》第一经。

  [xxxvii] 《法句》第五偈。

  [xxxviii] 《毗奈耶.大品.犍度》第六卷。

  [xxxix] 《中部》第五六经;《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九O页。

  [xl] 苏摩长老和我合著《法灯》第二O一二页(锡兰康提佛教出版社)。

  [xli] 第五三七《大须陀须摩本生》(Maha Sutasoma Jataka),巴利圣典会《本生故事》第五卷。

  [xlii] 《法句》第二O三偈。

  [xliii] 第一卷第三一九。

  [xliv] 孔宁汉在1862-62年考古报告中写道:“在祗陀园(Jetavana)寺东北,有一座塔,建在佛陀曾为一位病比丘洗手脚的地方……塔的残余仍然…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