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58

  ..续本文上一页路上保持有秩序的进步,它才对拥有者和社会有用。紊乱的心,要对其拥有者和他人负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大破坏,都是人造成的。因为他们不曾学过对心的控制和平衡的方法。

  阶级、种姓、肤色,甚至财富和权力,都不能使人对世界有价值。只有人的品格使人伟大,使人值得尊敬。“是品格启发智慧。” [v]正如佛陀所说的:

  光体是出生之心,只是由于外来之物才被玷污的。[vi]

  抑制心的冲动和控制邪恶嗜好,舍弃引诱物,舍弃在束缚中把持我们的东西,驱除在不健康思想形式下猎取人类心灵的恶魔,确是很难的。这些思想是贪、嗔、痴三个死(魔)敌的表现。通过坚持精神修养,直至得到真正的清净以前,它们是不能被连根拔掉的。

  心灵的控制,对快乐是重要的。这是道德之王,是一切真正成就的后盾力量。由于缺乏控制,各种各样的冲突就会在人的心中生起。假若他是控制他们的,他就应当学会对欲望和嗜好不给与自由,应当努力生活自治、清净和冷静。

  冷静不是软弱。任何时候,一种冷静的态度表明一个人的修养。在事情顺利时,一个人沉着冷静是不太困难的,但不顺利时,确实是困难的。就是这种困难的性质,才是值得完成的。因为由于这样的冷静和控制,使他建立起性格的力量。喧闹、喋喋不休和忙乱的人,设想只有他们才是坚强有力量的,那是很错误的。《长老偈》中说:

  空无是闹声,但满是冷静。

  愚人装半罐,圣者一池满。[vii]

  修心静的人,在面临生活变迁的时候,很少是混乱的。他努力正确看待事物,看事物的来龙去脉如何。他没有忧虑和不安,努力看到脆弱的地方。“安静的心……前进,不管幸运还是不幸,在他们自己个人的速度上行走,就像雷雨时的时钟一样。”[viii]

  关于使心冷静和有完美的生活引导,我们就能够达到所希望的目的,这没有多少争论。但是刺激情欲的外境,引导我们进入更深的无明黑夜,并以诱饵来奴役我们。若真心诚意地弃舍与分离,是能导致我们达到轻安和究竟解脱的。

  我们要达到圆满成就的努力,往往会受到挫折,但是失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真诚,动机纯净,不停地一再努力就行。到达一个山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要从低到高慢慢地往上爬。如有技术的治金工人,去掉黄金中的杂质,要一点一点地来做。人应当努力,清除自己生命中污染。为了内心的发展,佛陀指出的道路是修定。让我们现在来转向这条道路吧。

  一个被承认的事实是,当一个人的心过于被世间事务和物质的东西所吸引时,他精神发展的爱好就少。另一方面,他若真正修定或进行精神修养,就不大注意世间事务。瑜珈行者或认真思考的人,就不大爱好物质的东西,不大关心世间的事务。

  虽然人类的大多数欢喜官能上的快乐,被表面上似乎重要和协调的事物所吸引,但是仍有许多东方人和西方人“眼中无尘”,热心寻求某些不同于世间聪明、不同于世间偏见的东西。

  近来,人们曾经忙于试验和调查心理现象,这样的研究,好像显示出人类心灵隐藏的通道,驱策人寻求精神指导。人的内心发展的需要在增长,这是一个好的征兆。

  不待说,真正重要的思想生起,只能是长时期安静的结果。内心由于幽静,人的心就获得力量。最伟大的创造力是在安静中。但是喧闹与安静相比,人们似乎更欢喜喧闹。绝大多数人每天负担的事务那么沉重,那么全神贯注在表面上似乎重要的事物上。他们忽视安静沉思的重要性。我们进入沉思时,我们就绝对地静下来,如实看到我们自己。我们与实际情况面对面地站着,那我们就能学会克服软弱和普通经验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常常似乎很忙,就像关在笼子里旋转的小松鼠,它虽很活跃,但只是在笼子里旋转。母鸡孵在蛋上,它表面上虽然不活动,在昏睡,但是它做出一些有用的事情来,它暖和自己的蛋,这样小鸡就被孵出来了。

  我们应当每天至少用半小时像母鸡孵蛋一样。当我们的心沉着安静时,这是利用它的优越条件的时候。我们用心从事安静的信息沟通,其目的是不带一点虚假地了解我们的真实性质。现在,普通的俗人可能要问:“我们在家人,由于生活劳苦和需要,有那么许多事情要做,怎能找出时间修定呢?”但是人却能找出时间在他喜欢的事情中去放纵。假若他确实愿意修定,他每天就能找出一个短暂的时间去修。不管是在黎明,还是在睡前,或者心调停好的时候,他都能修。有时不论时间如何短暂,那时他的思想能够定下来。

  假若人能这样日复一日地努力修一点静观,他就能够比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有勇气面对困难,以勇敢的精神面对烦忧,这样更容易发现令人满意的事。这是值得一试的。唯一的要求是必须要有决心并敦促作出努力。

  佛教中讨论的一切形式的定,都是导致精神健康的,不会招致疾病。因为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导致心理上的疾病。佛教的每一种定,都是为控制和缓和精神紧张状态所作的一种努力。治好身体上的病并不难,但治好心理上的病确实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努力清理心理上的污染,这可能是人能够做的最困难的事,但这正是应当做的。“于此世间中,自称从精神疾病获得自由之人甚少,即使一刹那亦无,但诸漏已尽者(阿罗汉)例外。”[ix]

  老那拘罗父体弱多病,来到佛所,向佛表示敬意,想从佛那里听到一点什么使自己愉快和舒适一些。佛陀说:

  汝实虚弱有病,有此身体之人,只要求片刻之健康是愚蠢。为此,汝应作如是修习:“我身虽有病,但我心无病。”汝自己应如是修习。[x]

  应当强调的是:修定不是自愿从生活中流放出去,或为以后修点什么。定应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务中去,这样做的结果是现在就得到定,它不是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假若我们忽视它,那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就没有目的和启发了。

  在佛教中,定[xi]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在佛陀的教义中,定被说得那么重要。通过修定,才能断除系缚,证得菩提和无上的涅磐。

  关于定的解说,正如早期佛教著作中所传下来的,或多或少是以佛陀自己采用并证得菩提和涅磐的方法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经验为基础的。

  正如佛陀成佛以前和成佛以后所修的和体证的定一样,它分为两种形式或两个体系:一是心的集中或三摩地,这就是心一境性;二是观慧或毗钵舍那。这两种形式中的三摩地,有使心安静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在某种范围内,三摩地这个词有安静、稳定或静止之意。心安静包含着心一境性,假如你欢喜,或者说它是心专注一境。心一境性是由心集中注意有益于健康的境物、杜绝其他一切杂念而产生的。《中部》中说:

  何为定?何为其特征、需要与发展?

  不管心一境性为何,此是定,四念处是定之特征,四正勤是定之需要,不管修持如何,此法之发展、增长。在此,此即定之修持。[xii]

  这种说法,清楚地表明定的三种因素,即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一起互相支持的作用。它们构成真正的定。

  在原典和义疏中,说到有许多行业处,[xiii]其中有些注意修持之后,能使修定人达到很高的精神集中,进入所知道的禅那,导向“无所有处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处定“。不过这些精神境界虽然可能很高,但它们不能、也不产生真理的证悟,不能从系缚解脱出来得到最高的安宁。

  原典中说得明白,阿罗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是当时两位最著名的禅师,乔达摩菩萨曾向他们请教。还有同时代的瑜伽行者,都不能向他指示获得最高真理和脱离系缚、证得最高安全的方法。这是因为所有他们神秘主义的体验,其最高顶点,仍是在“非想非非想处“,都不足以探测诸法因缘生的真实性质和如实看待事物。这些禅定的体验,无疑产生很高的精神集中,导致绝对的寂静,产生真正的现法乐住。现在这种快乐来自心轻安,而心轻安是书中所说的压服五种特殊障碍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五种障碍,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佛教中所教的修止或奢摩他,不是佛教专有的。在佛陀出世以前,瑜伽行者就修各种系统的止,就像他们现在仍在修的那样。印度总是一块神秘主义的国土,但是当时流行的瑜伽,从来没有超越某一点。菩萨不满于仅仅是禅悦和神秘主义的体验,他的唯一目的是证涅磐。为此,他探测自己心中的最幽深处,寻求为他带来圆满的安宁与解脱的修行方法。

  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菩萨最后在伽耶,坐在一株树下修定,使自己适应于入出息念,他这样修,得到了完全的止之后,就能够修观或如实智,使他能如实看待事物,看到缘起法的三种性质:无常、苦、无我,就是由于这种智,这种渗透的慧,菩萨能够从坚硬的无明之壳中破裂而出证悟实际,完全理解“以前未曾听说的法”──四真谛。[xiv]

  Vipassana(Vi+Passana)意为“观”,是一个派生词,是以一种非凡的方法观察(从Passana看,前缀Vi意味着非凡或特殊)。所以,Vipassana的意思是清楚的视力,超越于平凡的看法。它不是从面上看,不是只看外表,而是如实看待事物,这意思就是说看一切存在现象的三种特征。是这种智力,以冷静集中的心作为它的基础,就能使瑜伽行者清除自己心中的一切污染,并看到实际──涅磐。所以观的修习,是佛陀自己的一种典型教义,是佛陀独有的体会,不是佛陀出现以前就有的。

  止和观一起前进,它们是同时而有的。[xv]由止与观一起使定臻于完善,所以,止和观是平行的。一方面是心的静止,另一方面是敏锐的观察。苏摩说:

  深入观察力(观)的发展,与安静集中(止)相结合,各以一种方式起作用,二者是相等的,得到的力量都一样。由于分析过度,就会有昏乱;由于静止过度,…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