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业三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你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这个东西还能准备吗?

  有许多人讲经,笔记抄了好多好多的。这等于是说什么呢?病人来了,大夫给他看病,药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药方生病,这个才对啊!不是我的药方错了,是你生的病病错了,这种讲经不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现在讲经就是这个样子啊!诸位要晓得,他老早都预备好了,药方都开好了来给你治病。你们想想看,哪一个大夫是把药方开好的等你来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这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简单啊!我跟同修们讲的是真话,你老老实实修戒、定、慧,修清净心,修觉、正、净;然后经本一展开,你自自然然就会了,自自然然讲得契理契机,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实的利益。

  《观经》上讲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这是大乘菩萨之福。在大乘菩萨福是相当不容易,不单是大乘菩萨;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说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嘛!诸位想想,哪有没有福的佛呢?没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个就是福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不仅仅是佛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那个福报也了不起啊!这个就是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②什么叫发菩提心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从三福里面看,我们知道人天没有发菩提心,小乘也没有发菩提心,前头都没有说嘛!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佛门常讲他只得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有,原因就是小乘没有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呢?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了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个。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观经》跟《起信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难理解。原来菩提心就是讲的真心;真诚之心。

  所谓“至诚”是诚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心诚不诚呢?真不真呢?也许有人说我心真诚;自以为真诚。这个真诚没有标准就很难讲了。那个标准在哪里呢?前清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家所讲的标准倒很相似。曾国藩说什么叫做诚呢?“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妄想,这个心就不诚了。佛法里面讲:“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啊!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用什么心?我们用的是妄心,从来没有用过真心。现在佛教菩萨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下统统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们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诚之心,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那个心是真心,那个本来无一物,连这一句也没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么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学来的。像前面讲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来的,不是到外面学得来的,这个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对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大慈大悲啊!怎么是慈悲之极呢?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啊!我们这个是众生哪!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啊!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所以经上讲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个体两个作用;二个作用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叫菩提心。

  那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③发菩提心的障碍

  经论上跟我们所说的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可是这个心不容易发,我们很想发,发不起来。为什么呢?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啊!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啊!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用的是大乘,这个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发发不起来,这是真的。烦恼就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啊!这个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啊!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这个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啊!要如何去修呢?确确实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你想想看,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啊!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呢?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啦!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呢!

  无量劫来于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啦!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那么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呢?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你这个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那个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就有人说了,那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了。这个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嘛!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嘛!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假如这个心一发,真的发起来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萨了,你的地位在阿罗汉、辟支佛之上。一发就是菩萨,不发就是凡夫。换句话说,凡夫跟菩萨没有别的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这个妄心我们中国人常讲三心二意。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术语。什么叫“三心”呢?心、意、识。唯识学里头所讲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是指第六意识,这是讲三心。“二意”呢?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叫意根;一个意根,一个意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统统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心,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所以他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个佛,天台家所讲的,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他的心跟圆满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绝对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圆圆满满。将菩萨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个月牙了。我们要问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没有两样?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是一样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说佛,那个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萨。他们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证佛。

  那么菩萨有四十二个阶位,四十二个阶级。这个阶级怎么分呢?就是他这个光明是愈来愈大。像月亮从初二还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点,初五又大一点,好比菩萨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见的性愈接近圆满,一直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可见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发。但是要发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报;就好像我们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学,想念大学得先念中学,想念中学得先念小学,逐渐逐渐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学…

《净业三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