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這個東西還能准備嗎?
有許多人講經,筆記抄了好多好多的。這等于是說什麼呢?病人來了,大夫給他看病,藥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藥方生病,這個才對啊!不是我的藥方錯了,是你生的病病錯了,這種講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講經就是這個樣子啊!諸位要曉得,他老早都預備好了,藥方都開好了來給你治病。你們想想看,哪一個大夫是把藥方開好的等你來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這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很不簡單啊!我跟同修們講的是真話,你老老實實修戒、定、慧,修清淨心,修覺、正、淨;然後經本一展開,你自自然然就會了,自自然然講得契理契機,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實的利益。
《觀經》上講的叁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叁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爲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哪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②什麼叫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從叁福裏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發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嘛!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沒有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叁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真不真呢?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爲真誠。這個真誠沒有標准就很難講了。那個標准在哪裏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裏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准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麼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裏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裏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裏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現在佛教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裏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麼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個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對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對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大慈大悲啊!怎麼是慈悲之極呢?度我們這個衆生這一生成佛道啊!我們這個是衆生哪!我們這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衆生;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衆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衆生啊!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所以經上講的叁心是一而叁,叁而一,一個個體兩個作用;二個作用裏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那麼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裏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③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爲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啊!圓教裏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啊!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金剛經》亦複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准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叁福就是講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啊!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說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叁福我們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就是因爲它太重要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基礎啊!要如何去修呢?確確實實在淨宗法門裏面來說,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跟別的法門比較起來,是容易,因爲別的法門你想想看,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個多難啊!淨宗法門不必破無明,也不必斷塵沙,也不必斷見思,這個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與阿彌陀佛相應,煩惱不斷沒有關系,能往生。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幾個人能做到呢?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爲什麼會間斷?爲什麼夾雜?你對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這個就是懷疑,所以你是間斷、夾雜、懷疑統統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說老實話,他確確實實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呢!
無量劫來于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們的修學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誠之心,用真誠的心念這一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那麼用真誠心念佛,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呢?那個心假一點沒關系。你這個一天到晚用兩種心,對佛用一種心,對一切衆生又用一種心,你對那個佛的心也不真誠。也許就有人說了,那我要用真心對人,人家都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你既然學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怕吃虧?還怕上當?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這個就是我們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虧算什麼嘛!上幾次當也不算什麼嘛!過幾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與我都不相幹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個關系太大太大了。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了,你的地位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叁心二意。諸位要知道,叁心二意是佛教裏面的術語。什麼叫“叁心”呢?心、意、識。唯識學裏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叁心。“二意”呢?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心,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覺,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個佛,天臺家所講的,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喻作月牙,你看初叁初四就有個月牙了。我們要問初叁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叁初四的月光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
那麼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麼分呢?就是他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從初二還看不到,初叁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究竟圓滿。可見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發。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學…
《淨業叁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