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相及无心的层次,才是绝对的自在。
《金刚经》的“无我”是没有主观的自我;“无人”是并没有一定的、单独的、客观的对象;“无众生”是没有许多客观的对象;“无寿者”是指既无我、人、众生,也没有他们在时间中的活动过程。如果对于空间现象和时间的过程,都能心无罣碍,便是解脱自在的境界。
四、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放下成败得失,然后念念新生,从头提起。我在劫勉进入禅修生活的新人时,常常会提醒他们要“大死一番”,便是彻头彻尾地放下自己的一切心理执著,才好重新开始作为一个尽责任、尽本份的修行人。换言之,若要改头换面,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智者,必须先要放下自以为是的自我,才能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人在世间,只有身分和立场、责任及义务,并没有特定不变的自我。责任是指著你的身分和地位和立场而言,有许多非做不可的事,否则,便是不负责任。义务则是除了责任之外,仍可依你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做额外的事,以帮助别人。
五、放松身心,提起正念
最近有一对年轻夫妇来探望我,我问候他们的近况时,太太便表示她先生最近由于修行太猛,以至于身体不太舒服。其实,禅修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身心,如因求好心切而造成身心紧张,就容易发生的毛病。不过,若要放松身心,必先试著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放下,若有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才能轻轻松松地练习禅修的方法,不断地把注意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时时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时时不离正念。类似的心理状况,也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一面保持身心愉快,一面保持身心平衡。
提放自在
有提有放的是普通人及修行人,提放自在的则是大成就者,甚至是圣者或大菩萨了。现在用四点来说明:
一、因果循环的信念必须提起,因缘聚散的现实必须放下
相信因果,我们更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种因虽不一定得果,有果则肯定肯因。用我们的身心做每一件事,便会相对地获得某种程度的反应,不论是直接反应或间接反应,即使对外界没有影响的反应,对自我的身心也会产生反应,那便是因果的延续性,以及连锁性和循环性。
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一切人、事及物,都是因缘聚散的现象。因缘聚则有种种现象突显、延续;因缘散则使现实环境变迁、消失。世事变幻,风云莫测,起灭无常,出没不定,因此,我们无需对现实环境看得太实在、太认真。从因果看是有的,从因缘看是空的。由于有因有果,所以要负责任尽义务;由于因缘是空的,所以失败不必伤心,成功毋须骄傲。
二、因有慈悲心,所以提得起;因有智慧心,故能放能下
慈悲心是以一切众生为救苦难的对象,以至一肩承担一切众生的苦能。智慧心是从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天意众生会不会感恩图报。
我曾有极少数学生及弟子,或随我学佛学或跟我修禅修,数年后离开我,并且到处批评我。几年后,有的倦鸟知返巢,有的一去不回头。有人问我的感受如何?感想如何?我说我只知道尽心尽力把师父做好,把老师做好,至于弟子及学生的动作,是他们自己的事。做为师父与老师的我,虽然不得不面对不仁不义的学生及弟子。,我可不能没有智慧,去做一个没有慈悲的长辈。
三、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当提即提,当放即放
很多人无法了解因果与因缘,不了解为何有些人时常获得照顾,有些人却总得不到照顾。有时候,当你准备照顾某人,他却已经离开;相对地,有些人虽然你从未预料到要照顾他,他却适时出现在你面前。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果及因缘所致。
四、众生的业报不可思议,诸佛的悲智不可思议——提放自在
众生的业报与诸佛的悲智难以想像,能否获得救济,一切都得看因缘是否具足。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没有特定的被度对象。例如地藏菩萨曾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将所有的众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对象,却有许多众生并不领情,并未打算要让地藏菩萨来度,地藏菩萨却永远很有耐心,永远在度众生,所以他是“提得自在”。
曾有一位先生,我一再劝他早日学佛,他却应道:“不急啦!现在的我还不想学佛,反正你们有一位地藏菩萨,总有一天会来度我。”事实上,地藏菩萨当然会等待此人,不过此人若不早日求度,仍然由于业力而处身于烦恼的苦海之中,毫不轻松。地藏菩萨则是以愿力度众生,虽然同样是处身于三界的火宅,却是自由自在,千万不要误解。
《华严经》内提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说,当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看到一切众生都具备了佛一般的智慧、福报。在佛眼所见的众生都跟佛相等,因此对佛而言,并没有众生可度。但是,这并不等于放弃众生、不再度众生。所以,《金刚经》中便说:“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说明了在众生的立场,尚需佛度,不过佛度众生乃至度尽之际,终不以为已度了众生。既不抱著一种救世者的心态来度众生,也不执著这广度众生是做什么功德。所以,在度了一切众生后,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度众生,或者任何一众生被他度了,这便是“放得自在”。彻底放下,但又全部提起。
禅宗的提放不二
一、《维摩诘经》云:“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讲善恶平等。
二、《六祖壇经》云:“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这是度自心中的无边众生,断自心中的无边烦恼,学自性中的无尽法门,成自性中的无上佛道。也就是说,虽然忙碌,其实无事,是放得下。
三、《六祖壇经》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这是心中无物的智慧境界,也是放得下。
四、虚云和尚云:“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这是表现出无尽的悲愿,所以在放下之后必当提起。
《提起与放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