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相及無心的層次,才是絕對的自在。
《金剛經》的“無我”是沒有主觀的自我;“無人”是並沒有一定的、單獨的、客觀的對象;“無衆生”是沒有許多客觀的對象;“無壽者”是指既無我、人、衆生,也沒有他們在時間中的活動過程。如果對于空間現象和時間的過程,都能心無罣礙,便是解脫自在的境界。
四、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放下成敗得失,然後念念新生,從頭提起。我在劫勉進入禅修生活的新人時,常常會提醒他們要“大死一番”,便是徹頭徹尾地放下自己的一切心理執著,才好重新開始作爲一個盡責任、盡本份的修行人。換言之,若要改頭換面,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智者,必須先要放下自以爲是的自我,才能尊重他人、關懷他人。人在世間,只有身分和立場、責任及義務,並沒有特定不變的自我。責任是指著你的身分和地位和立場而言,有許多非做不可的事,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義務則是除了責任之外,仍可依你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額外的事,以幫助別人。
五、放松身心,提起正念
最近有一對年輕夫婦來探望我,我問候他們的近況時,太太便表示她先生最近由于修行太猛,以至于身體不太舒服。其實,禅修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身心,如因求好心切而造成身心緊張,就容易發生的毛病。不過,若要放松身心,必先試著把成敗得失的念頭放下,若有只顧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才能輕輕松松地練習禅修的方法,不斷地把注意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時時不離所用的方法,便是時時不離正念。類似的心理狀況,也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一面保持身心愉快,一面保持身心平衡。
提放自在
有提有放的是普通人及修行人,提放自在的則是大成就者,甚至是聖者或大菩薩了。現在用四點來說明:
一、因果循環的信念必須提起,因緣聚散的現實必須放下
相信因果,我們更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因爲種因雖不一定得果,有果則肯定肯因。用我們的身心做每一件事,便會相對地獲得某種程度的反應,不論是直接反應或間接反應,即使對外界沒有影響的反應,對自我的身心也會産生反應,那便是因果的延續性,以及連鎖性和循環性。
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一切人、事及物,都是因緣聚散的現象。因緣聚則有種種現象突顯、延續;因緣散則使現實環境變遷、消失。世事變幻,風雲莫測,起滅無常,出沒不定,因此,我們無需對現實環境看得太實在、太認真。從因果看是有的,從因緣看是空的。由于有因有果,所以要負責任盡義務;由于因緣是空的,所以失敗不必傷心,成功毋須驕傲。
二、因有慈悲心,所以提得起;因有智慧心,故能放能下
慈悲心是以一切衆生爲救苦難的對象,以至一肩承擔一切衆生的苦能。智慧心是從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天意衆生會不會感恩圖報。
我曾有極少數學生及弟子,或隨我學佛學或跟我修禅修,數年後離開我,並且到處批評我。幾年後,有的倦鳥知返巢,有的一去不回頭。有人問我的感受如何?感想如何?我說我只知道盡心盡力把師父做好,把老師做好,至于弟子及學生的動作,是他們自己的事。做爲師父與老師的我,雖然不得不面對不仁不義的學生及弟子。,我可不能沒有智慧,去做一個沒有慈悲的長輩。
叁、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當提即提,當放即放
很多人無法了解因果與因緣,不了解爲何有些人時常獲得照顧,有些人卻總得不到照顧。有時候,當你准備照顧某人,他卻已經離開;相對地,有些人雖然你從未預料到要照顧他,他卻適時出現在你面前。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果及因緣所致。
四、衆生的業報不可思議,諸佛的悲智不可思議——提放自在
衆生的業報與諸佛的悲智難以想像,能否獲得救濟,一切都得看因緣是否具足。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衆生,沒有特定的被度對象。例如地藏菩薩曾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他將所有的衆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對象,卻有許多衆生並不領情,並未打算要讓地藏菩薩來度,地藏菩薩卻永遠很有耐心,永遠在度衆生,所以他是“提得自在”。
曾有一位先生,我一再勸他早日學佛,他卻應道:“不急啦!現在的我還不想學佛,反正你們有一位地藏菩薩,總有一天會來度我。”事實上,地藏菩薩當然會等待此人,不過此人若不早日求度,仍然由于業力而處身于煩惱的苦海之中,毫不輕松。地藏菩薩則是以願力度衆生,雖然同樣是處身于叁界的火宅,卻是自由自在,千萬不要誤解。
《華嚴經》內提到:“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意思是說,當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看到一切衆生都具備了佛一般的智慧、福報。在佛眼所見的衆生都跟佛相等,因此對佛而言,並沒有衆生可度。但是,這並不等于放棄衆生、不再度衆生。所以,《金剛經》中便說:“滅度一切衆生已,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這說明了在衆生的立場,尚需佛度,不過佛度衆生乃至度盡之際,終不以爲已度了衆生。既不抱著一種救世者的心態來度衆生,也不執著這廣度衆生是做什麼功德。所以,在度了一切衆生後,也沒有認爲自己在度衆生,或者任何一衆生被他度了,這便是“放得自在”。徹底放下,但又全部提起。
禅宗的提放不二
一、《維摩诘經》雲:“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這是講善惡平等。
二、《六祖壇經》雲:“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馀。”“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這是度自心中的無邊衆生,斷自心中的無邊煩惱,學自性中的無盡法門,成自性中的無上佛道。也就是說,雖然忙碌,其實無事,是放得下。
叁、《六祖壇經》又雲:“不思善、不思惡。”這是心中無物的智慧境界,也是放得下。
四、虛雲和尚雲:“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這是表現出無盡的悲願,所以在放下之後必當提起。
《提起與放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