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章▪P3

  ..续本文上一页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到了安居开始的那一天,就在佛像前宣誓说:我比丘某某(或者比丘尼某某,男居士某某,女居士某某等),安住菩萨大乘,勤修寂灭妙行,希望与一切众生,同入清净实相之究竟安住。愿以广大的圆满觉性为我修行的道场,愿我的身体和心灵,时常安居于平等性智当中,因为自性本来就是究竟涅槃,不需要任何依靠和归属。如今我虔诚请求三宝的护持,希望不停留于声闻境界,而与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以及诸位大菩萨,进行夏三月安居。为了修行菩萨道,平等无上的妙觉佛果之大因缘的缘故,不牵挂任何弟子和大众,专心实修。

  这就是在佛前建斋立誓的发愿文,在汉传佛教中,禅宗以《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影响最大,在净土宗则以慧远大师为最初。

  晋安帝元兴元年( 402),慧远大师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 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相互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 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此次集会,被后世认为是净土宗信仰之始,慧远大师也被尊为净土宗的初祖。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称,意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意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意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我现在发起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菩提心,修行断除烦恼的方法,以启发圆满的觉性。我以圆满的智慧作我的寺院,身心安住在平等、清净的境界。因为心性不生不灭,没有任何方隅和喧扰。

  大圆觉的修持就是回归生命本具的庄严。大圆觉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审美的情趣和艺术的意境。大圆觉追求破开内在的迷惘、无知、困惑而获得对生命真实的体悟,大圆觉不着力于人在知识、逻辑领域的刻意提升。在大圆觉的引导下,人人可以见到生命的真实。大圆觉教人洞悉心中无意义的妄念,这样,自省、自察、自制的智慧,就如同一面明镜,不惹一粒尘埃,光明灿然,照耀心灵,指引人的行动,使人无私、豁达、安宁、善良、不贪婪于现实的名利。把对大圆觉的这种领悟贯彻到生命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生命有更深的体会,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单纯、宁静的快乐和光明的把握。

  大圆觉是一种本有智慧,它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大圆觉所构筑的精湛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古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放射着独有的光芒。大圆觉文化是引导人们省察内心、体验生活、领悟生命真谛和妙趣的途径,并把这种精神遍及到一花一叶、一滴一尘之中。不论世界、社会、人世怎样变化,大圆觉智慧始终不改,在超然自得里闲看庭前,静观天外----这就是大圆觉的睿智,它教导人们如何不断返躬内省、超越自我,如何塑造健全人格和乐观恬淡的人生态度。有了大圆觉,懂得了大圆觉,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进行皓首穷经的义、理探究,不需要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就可以亲切、直率地触及到最真实的本我心性跳动的脉搏,体悟到生命本具的庄严。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所以我现在恭敬地请求您准许我不依照自利的小乘法,而与十方的如来及大菩萨在此安居三个月。为求修证慈悲众生的大智慧的缘故,所以不留其他的同伴共住。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地像虚空一样的宽广,行为却要如微尘般的谨慎细微。众生皆是佛,这就是大圆觉的见地。然而,虽然众生等同于佛,但这是在究竟意义上如此,在相对层面则不然。佛陀已经证悟,众生则尚未证悟。我们知道,在究竟意义上,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只要自我还存在,我们仍执著“我”时,错者为错,对者为对。如果我们种豆,却希望长出瓜,我们会感到失望——我们可能等上十年,收成的仍然是豆,而长不出任何一个瓜。然而,一旦我们决定要相信究竟真理,虽然豆仍然是豆,瓜仍然是瓜,只要我们接受这简单的事实,我们将不再失望。期待做坏事而得到好的结果,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在究竟上好坏一如,佛与众生相同,地狱与天堂不二,但在相对上,这些都不成立。只要被赞美就高兴,被批判就烦恼,有收获就欢喜,遭损失就痛苦,我们就要老老实实遵守因果。

  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们的见地,要达到大圆觉的见地。小乘的行为是,少欲知足、谨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众生;大圆觉的见地是,悲智双运、轮涅不二。小乘的行为是否做到,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大圆觉的见地是否达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这样就叫做菩萨示现安居。期满之后,随缘去往哪里都没有关系。善男子,倘若那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众生,为求圆满菩萨道,而入三期实修的人,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现如今,我们末世众生发心修行,在启建克期取证的共修时,要切记严格遵行佛陀所教授的方法,不可采用外道的见地和修法。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实修奢摩他法门的时候,首先应当静心安住,不起任何分别念头。当内心静到极处的时候,自然就会觉悟。像这样初步获得静成就的时候,其相应的觉悟范围,能够从自己的一个身体,延展到所在的这一个世界,觉性遍布充满其中。各位善男子,倘若觉性遍布充满世界的话,这个世界当中,任何一个众生起任何一个念头,全部能够自然知道。进一步说,倘若觉性遍满百千世界,也是一样的。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无论我们当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乱,我们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净澄明。乌云虽能暂时遮蔽红日,却无损于太阳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样道理,身心的客尘烦恼——我们的迷惑恼乱及由它们引生的种种痛苦,虽能导致暂时性的障碍,但绝对无力损害心识的清净本性,甚至要动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们内心深处及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是一个慈悲和智慧的无尽泉源,没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灵修持的究竟目标,不管它们是否称之为“佛法”,皆是要令这种清净的本性显露或触及这种清净的本性。当我们己身开发本具的内在清净及慈悲时,便会在他人身上看见这种清净本质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们未能触及这些存在于内心的德性,眼下所见的人便会尽显低劣浅陋,因为我们每天所见的一切身外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实况的倒影。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实修三摩钵提法门,首先应当忆念观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以及一切菩萨,按照种种法门,循序渐进地勤奋修行各种三昧的情景。并且,应当像他们一样,发起广大无边的菩提大愿,以愿力和修行,向内熏染自己的心,让它成长为圆满觉悟的佛种。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大圆觉修行之法,无非就是实现我与圆觉的不二关系。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为窍诀,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会,观修自身即为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视自身为本尊的过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当我们如法精勤修学之后,便会察觉到这种自生本尊是明显远胜于现时的我相。我们的心会真实转变为本尊的佛心,我们的庸常觉受——所见之境、所闻之声、所尝之味,皆会转化为本尊的庄严受用。这并非大话西游,因为过去已有无量诸佛和祖师大德就是如此转化。“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所以,只要我们厉力勤修,必能证得相同的殊胜果德!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各位善男子,实修禅那法门,首先应当运用数念头的方法,随时观察自己的心,看清楚它所起的念头。渐渐地,就可以做到,完全明了念头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以及由一个念头变化为几个念头的过程。像这样坚持修行,就可以在…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