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到了安居開始的那一天,就在佛像前宣誓說:我比丘某某(或者比丘尼某某,男居士某某,女居士某某等),安住菩薩大乘,勤修寂滅妙行,希望與一切衆生,同入清淨實相之究竟安住。願以廣大的圓滿覺性爲我修行的道場,願我的身體和心靈,時常安居于平等性智當中,因爲自性本來就是究竟涅槃,不需要任何依靠和歸屬。如今我虔誠請求叁寶的護持,希望不停留于聲聞境界,而與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位大菩薩,進行夏叁月安居。爲了修行菩薩道,平等無上的妙覺佛果之大因緣的緣故,不牽挂任何弟子和大衆,專心實修。
這就是在佛前建齋立誓的發願文,在漢傳佛教中,禅宗以《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影響最大,在淨土宗則以慧遠大師爲最初。
晉安帝元興元年( 402),慧遠大師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叁人在廬山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衆等齊心潛修淨土法門, 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相互約定:“因衆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 先得往生極樂淨土者,需幫助提攜後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此次集會,被後世認爲是淨土宗信仰之始,慧遠大師也被尊爲淨土宗的初祖。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教徒有四衆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衆,在家男女二衆。出家男衆名爲“比丘”,出家女衆名爲“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淨命等義。俗稱比丘爲“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稱,意爲衆,凡叁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爲衆(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在家男衆稱爲“優婆塞”,在家女衆稱爲“優婆夷”。優婆塞是梵語,意爲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叁寶。優婆夷意爲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佛教徒爲“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意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而爲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
“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我現在發起對所有衆生的慈悲心、菩提心,修行斷除煩惱的方法,以啓發圓滿的覺性。我以圓滿的智慧作我的寺院,身心安住在平等、清淨的境界。因爲心性不生不滅,沒有任何方隅和喧擾。
大圓覺的修持就是回歸生命本具的莊嚴。大圓覺是一種生命的體悟,是一種審美的情趣和藝術的意境。大圓覺追求破開內在的迷惘、無知、困惑而獲得對生命真實的體悟,大圓覺不著力于人在知識、邏輯領域的刻意提升。在大圓覺的引導下,人人可以見到生命的真實。大圓覺教人洞悉心中無意義的妄念,這樣,自省、自察、自製的智慧,就如同一面明鏡,不惹一粒塵埃,光明燦然,照耀心靈,指引人的行動,使人無私、豁達、安甯、善良、不貪婪于現實的名利。把對大圓覺的這種領悟貫徹到生命的過程中,人們會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單純、甯靜的快樂和光明的把握。
大圓覺是一種本有智慧,它诠釋了生命的真谛,大圓覺所構築的精湛圓妙的體系,融貫了古印度和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放射著獨有的光芒。大圓覺文化是引導人們省察內心、體驗生活、領悟生命真谛和妙趣的途徑,並把這種精神遍及到一花一葉、一滴一塵之中。不論世界、社會、人世怎樣變化,大圓覺智慧始終不改,在超然自得裏閑看庭前,靜觀天外----這就是大圓覺的睿智,它教導人們如何不斷返躬內省、超越自我,如何塑造健全人格和樂觀恬淡的人生態度。有了大圓覺,懂得了大圓覺,我們甚至可以不需要進行皓首窮經的義、理探究,不需要鍾鼎廟堂的祈福加持,就可以親切、直率地觸及到最真實的本我心性跳動的脈搏,體悟到生命本具的莊嚴。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所以我現在恭敬地請求您准許我不依照自利的小乘法,而與十方的如來及大菩薩在此安居叁個月。爲求修證慈悲衆生的大智慧的緣故,所以不留其他的同伴共住。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見地像虛空一樣的寬廣,行爲卻要如微塵般的謹慎細微。衆生皆是佛,這就是大圓覺的見地。然而,雖然衆生等同于佛,但這是在究竟意義上如此,在相對層面則不然。佛陀已經證悟,衆生則尚未證悟。我們知道,在究竟意義上,無所謂好與壞,但是,只要自我還存在,我們仍執著“我”時,錯者爲錯,對者爲對。如果我們種豆,卻希望長出瓜,我們會感到失望——我們可能等上十年,收成的仍然是豆,而長不出任何一個瓜。然而,一旦我們決定要相信究竟真理,雖然豆仍然是豆,瓜仍然是瓜,只要我們接受這簡單的事實,我們將不再失望。期待做壞事而得到好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在究竟上好壞一如,佛與衆生相同,地獄與天堂不二,但在相對上,這些都不成立。只要被贊美就高興,被批判就煩惱,有收獲就歡喜,遭損失就痛苦,我們就要老老實實遵守因果。
所以,我們的行爲,要做到小乘的行爲;我們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們的見地,要達到大圓覺的見地。小乘的行爲是,少欲知足、謹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衆生;大圓覺的見地是,悲智雙運、輪涅不二。小乘的行爲是否做到,取決于心中是否生起出離心;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決于心中是否具備菩提心;大圓覺的見地是否達到,取決于心中是否保持清淨觀。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這樣就叫做菩薩示現安居。期滿之後,隨緣去往哪裏都沒有關系。善男子,倘若那些末法時代的修行衆生,爲求圓滿菩薩道,而入叁期實修的人,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現如今,我們末世衆生發心修行,在啓建克期取證的共修時,要切記嚴格遵行佛陀所教授的方法,不可采用外道的見地和修法。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實修奢摩他法門的時候,首先應當靜心安住,不起任何分別念頭。當內心靜到極處的時候,自然就會覺悟。像這樣初步獲得靜成就的時候,其相應的覺悟範圍,能夠從自己的一個身體,延展到所在的這一個世界,覺性遍布充滿其中。各位善男子,倘若覺性遍布充滿世界的話,這個世界當中,任何一個衆生起任何一個念頭,全部能夠自然知道。進一步說,倘若覺性遍滿百千世界,也是一樣的。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無論我們當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亂,我們的根本本性仍是清淨澄明。烏雲雖能暫時遮蔽紅日,卻無損于太陽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樣道理,身心的客塵煩惱——我們的迷惑惱亂及由它們引生的種種痛苦,雖能導致暫時性的障礙,但絕對無力損害心識的清淨本性,甚至要動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們內心深處及一切有情衆生心中的,是一個慈悲和智慧的無盡泉源,沒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靈修持的究竟目標,不管它們是否稱之爲“佛法”,皆是要令這種清淨的本性顯露或觸及這種清淨的本性。當我們己身開發本具的內在清淨及慈悲時,便會在他人身上看見這種清淨本質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們未能觸及這些存在于內心的德性,眼下所見的人便會盡顯低劣淺陋,因爲我們每天所見的一切身外事物,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實況的倒影。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實修叁摩缽提法門,首先應當憶念觀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一切菩薩,按照種種法門,循序漸進地勤奮修行各種叁昧的情景。並且,應當像他們一樣,發起廣大無邊的菩提大願,以願力和修行,向內熏染自己的心,讓它成長爲圓滿覺悟的佛種。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大圓覺修行之法,無非就是實現我與圓覺的不二關系。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爲竅訣,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會,觀修自身即爲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視自身爲本尊的過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當我們如法精勤修學之後,便會察覺到這種自生本尊是明顯遠勝于現時的我相。我們的心會真實轉變爲本尊的佛心,我們的庸常覺受——所見之境、所聞之聲、所嘗之味,皆會轉化爲本尊的莊嚴受用。這並非大話西遊,因爲過去已有無量諸佛和祖師大德就是如此轉化。“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所以,只要我們厲力勤修,必能證得相同的殊勝果德!
須知:起點在何處,終點便在何處。明了了起點的人,必能安住于終點,也自然知道當下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輪回的苦難。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各位善男子,實修禅那法門,首先應當運用數念頭的方法,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看清楚它所起的念頭。漸漸地,就可以做到,完全明了念頭産生,發展,和消失的過程,以及由一個念頭變化爲幾個念頭的過程。像這樣堅持修行,就可以在…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