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章▪P4

  ..續本文上一頁行住坐臥的生活當中,隨時清楚所起的念頭,以及其中的各種變化,沒有任何遺漏。這樣逐漸增進修行的力量,念頭將越起越少,心中的智慧變得格外清晰明了。乃至于自然會知道成百上千世界當中的任何一滴下落的雨水,好像就在眼前一樣清清楚楚。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以上就是叁種觀法,獲得初步成就的方法和境界。

  佛陀教授我們,修行斷除煩惱的法門,先要從“數息”(算自己的呼吸)下手。天天注意呼吸,由一算到十,周而複始,算久了,就能在明白每個呼吸中都具有“生起、暫住、變遷、消滅”這四種現象,甚至明白這四種現象的界限和數量。工夫純熟後,無論是行走、站立、坐著、臥著都可以明明白白地知道呼吸的數目。由這種工夫不斷進步,到後來可以徹底洞察百千個世界以外的雨滴,就如同親眼看見手中的日用品一般清楚。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倘若有衆生,能夠全面深入地實修這叁種法門,勤奮修行,精進不懈,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倘若很久以後,末法時代根性遲鈍的衆生,雖然有修行向道之心,卻總是無法獲得成就,那是因爲過去世業障習氣太重的緣故,應當勤懇地在佛像前忏悔。同時,經常發起希望成佛的廣大願力。在修行的時候,先要斷除憎愛,嫉妒和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發起向往究竟解脫的真實道念。然後在叁種清淨觀法當中,選修一種。如果這種無法獲得成就,就再選修另外一種。關鍵在于,成佛之心不能舍棄,只要循序漸進,終究可以獲得成就。

  “即名如來,出現于世”,以上就是啓發圓滿覺性最簡便的叁種方法。假如衆生們能同時修行這叁種方法,踏實地努力用功,就如同如來出世一樣,不久便可以成就大智慧了。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如將來末世的衆生,想要啓發覺性而無法成就,乃是由于他過去所造惡業深重的緣故,因此他應當勤于忏悔自己的過失,並且常充滿信心,寬恕自己和他人。先斷除憎恨、貪愛、嫉妒、谄媚、不正直的言行和念頭,而力求進步。

  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隨時願意給衆生提供快樂和幸福,悲是隨時願意救一切衆生離苦。所謂無緣,就是沒有任何親疏、愛憎之分,舉目皆親。慈悲的對象,包括親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類,也包括動物,涵括一切衆生。沒有哪個衆生是菩薩舍棄的,是菩薩不願施以援手的。菩薩對任何一個衆生,不敵視,不漠視,不忽視,大悲周遍,綿延不絕。

  所謂同體,就是將衆生和自己視爲一體。就像你的腳扭傷時,手自然會去撫摸以減輕疼痛,這種幫助是身體的自然反應,是不需要加以考慮的。而在疼痛沒有解決之前,這種幫助決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分別,手是施恩者而腳是受惠者,不會有什麼感恩與報恩的需求。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尋聲救苦”,之所以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爲擁有智慧,超越了二元對立,體證到生佛同體,消除了自我和衆生之間的對立和隔閡。這種幫助不需要任何條件爲前提,不需要考量對方是惡是善,是敵是友,是否有利可圖等等。同時,這種慈悲是“叁輪體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間的對立以及希求獲取所謂的功德。正如《金剛經》所說:“菩薩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無我,才能無住;因爲無住,才能慈悲無限。

  聖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並以此警策自己。其區別在于,在聖者的世界裏,沒有二元對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對惡人惡行,凡夫會說:“你遲早會遭報應!”凡夫自身雖未施暴,但卻寄希望于因果法則完成施暴。而聖者會說:“你終將成佛!”因爲聖者祝福天下蒼生,覺悟一切有情。

  這是一個多維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業所感的世界中,每個人還在感受著自己的別業。大衆面對同一個人、事、物,獲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萬別。世界只是一面鏡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的覺受來自于內心種子與外在因緣所起的現行。我們口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其實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國王,都擁有絕對的權力。是做暴君還是聖王,是把內心世界建成淨土或者地獄,每個人都有權力自主選擇。當我們對他人施以批判、攻擊和抱怨時,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們期待惡有惡報時,則是施以詛咒和刑罰。我們判決罪人越多,我們的內心就越黑暗。

  然而,這絕不是菩薩所期望得到的結果。菩薩“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爲一個菩薩道行者,我們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們也不判衆生有罪。我們不希望遭受懲罰,我們也不希望懲罰他人。我們擁有慈悲和智慧,我們愛所有的衆生,祝福一切,覺醒一切,安樂一切。

  六祖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當我們忘記了慈悲和智慧,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生動亂,就會被貪欲、自卑、內疚、煩惱、嫉妒、嗔恨、憤怒所政變,失去權柄和掌控,內心世界就會演變成充滿了沖突和危機的戰場,處處不得安心。《壇經》雲:“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說煩惱和怨結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爲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因爲沒有智慧和慈悲,內心才會顛倒錯亂,産生沖突、矛盾和掙紮。我們要歡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們當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並祝福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于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對這叁種清淨觀法,隨便選擇一種來修行,假如沒有成就,再換另外一種方法。選擇最適合自己性向的方法來專心修行,逐漸就可以啓發大圓覺。

  在家居士與世間一般人的身份不同,與出家僧的身份也不同。對于僧衆和專修的行者來說,應當以出世間的修行爲主。而作爲一個居家菩薩行者,則應當處理好世出世間的關系。“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須切記:順境中別忘了出離心,逆緣時別忘了菩提心,忙碌時別忘了清淨心!

  而在世俗生活中,大圓覺智慧也是無處不在,作爲一個圓覺行者,我們應該努力讓其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一、睡眠:行者晚間不應以貪戀心入睡,應觀想自己的臥室即是如來的壇城,心無散亂地安然入睡,修心髓法者要在明空無礙的覺性中入睡。

  二、晨起:醒來時由如來的咒音將行者喚醒,行者從明覺中如魚躍出水面般躍起,睜眼即看到恩師、如來,獲得殊勝加持。

  叁、受用甘露:吃飯的時候,應祈請叁寶叁根本的加持,將食物淨化爲妙甘露而享用,不應執著食物的色、香、味。應無分別而享用,把所食的營養供養體性佛。

  四、行住坐臥:在家居士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吃飯、睡覺、刷牙、洗臉、走路,都可以隨時隨地地修行,隨時觀照自己的心。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除了時刻把握自己的心以外,實在沒有更重要的事。

  五、瑜伽:在生活中,面對一切,時時觀修:十方諸佛,天地萬物,郁郁黃花,青青翠竹,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缁門素衆,顯密二乘,芸芸衆生,情與無情,顯現的一切都是恩師。菩提路上,和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恩師;解脫道中,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成佛和覺醒的因緣。

  所以,在家居士完全可以處理好修行與家庭、工作、生活的關系,進而把日常的每件事都當成修行的方便。若心與法相應,隨時隨地都在修行,讓生活成爲我們修行的最佳載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菩薩你要知道,一切有緣修行衆生,

  

想要求學無上菩提,首先應當結期實修。

  

誠懇忏悔無始罪業,經過叁七二十一天。

  

然後正念思維觀察,凡與修行無關境界,

  

不能貪著應當舍棄。奢摩他行心念極靜,

  

叁摩缽提正念觀想,禅那明了心中念頭,

  

這就叫做叁種淨觀。倘若有人勤奮修學,

  

可以稱爲佛陀出世。根性遲鈍難成就者,

  

應當經常誠心忏悔,無量劫來一切罪業,

  

習氣障礙消滅以後,佛陀境界便會出現。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