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本质▪P3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是第一义谛?什么是佛法?”他竖起一根指头,弟子在旁边看见师父这么做,当人家用同样的问题问这位徒弟时,这位徒弟也依样画葫芦,把指头竖起来,天龙禅师就考验他:“过来!过来!什么是第一义谛?”徒弟就竖起一根指头,师父马上拿把利刀“咔!”一声把他的指头砍断了,痛得徒弟大叫着逃开,怕师父再要揍他,师父从背后就喊:“回来!”徒弟一回头,师父问:“怎么了?”徒弟当下开悟了。请问诸位,如果把你们的手指头也砍掉,你们能不能开悟?绝对开悟不了,只是痛而已,你开不了悟。

  禅师训练弟子、指导弟子的方法,各有各的,祖师们也各有方便权巧,不是随便叫弟子盲修瞎练。表面看来好像毫无道理的折磨你,其实是费尽苦心训练你,你是什么性质的人,什么根器的人,他就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你上路,所以禅和密,如果修持到了某一层的境界,一定要有高明的师父指导你入门,没有师父指导,靠自己摸索不会有成就。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自己、信师父、信三宝,如果你连三宝都不信的话,你怎么能够求法?有不少人被公案害了,他们看到公案中的诃佛骂祖、劈佛当柴烧、念佛一声漱口三天、在佛头上溺一泡尿、拉一泡屎等例子,这些都是祖师一时的机用,为了破斥行者心中的执著所用的方法,方法用过后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你也依样画葫芦,照做一番,那就完了,就像有个伤寒的病人,医生开了伤寒的方子把他治好了,你以为这剂药方可以治百病,人家只是小感冒,你也拿了伤寒药给他吃,结果只会把人害死。所以公案再来用就害人了,害到什么程度?那会使你否定佛、否定祖师、否定三宝,只有自己,自己是什么?自性三宝!相信自己就是三宝,还用拜什么佛?看什么经?信什么僧?没有必要了,这个危险!千千万万人会因此堕入魔道。

  对三宝必须要有信心,而且要有恳切的信心,你才能得到三宝的法,然后才能修持,法是哪里来的?是师父传授的,但是你不先相信自己能够修持,师父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你。相信佛能成佛,祖师能开悟,我也能成佛、能开悟。时间的久暂我不知道,但我有成佛的条件,也有这个信心,而且很坚定,你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更要建立一个信念:“人爱能做的,我一定能做。”常常接受师父的教法,毫不怀疑地努力去修。

  如果你不相信师父,你将什么也得不到,对师父没有绝对的信心和敬意,你无法进入禅的门,在祖师禅来讲,强调这一点的人很少,但我个人要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如果不强调一点,无从使人进入禅的门。

  疑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不是怀疑自己够不够格修行,或怀疑三宝的方法能不能使你修行?修了这个方法能不能使你开悟?不是这种怀疑,对自己、对三宝要绝对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

  疑情是和信心完全相应的一种方法,师父教人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疑情是疑什么?我们举一个例,宋以后很多人主张禅净双修,流行参“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天天都在念佛,是谁在念佛呢?是“我”吗?念佛的是我,那么,我是什么?有一个实在的我吗?告诉诸位,“我”是不存在的,我是由许多“我的所有”东西聚集而成的幻象,“我的”烦恼、“我的”无明、“我的”业报等,构成这个我,还有“我的”事业、“我的”财产、“我的”家庭、“我的”身体和身份……许许多多“我的”,构成了我,究竟哪一个是我?没有我,都是烦恼心构成的幻觉,当你一再追问:“我是谁?”“念佛是谁?”“谁在念佛?”就产生大疑团,这就是个疑情。有人参“念佛是谁?”他一参就是几年,也有人参“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未出娘胎以前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话头。

  参禅、参话头,参就是疑,你的疑情愈重,你也得力愈快,愈大,破除疑团的可能性也愈高,疑团破除后,所产生的智慧光芒也愈强。所以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些疑情都是指修行过程中的心境或方法,并且是与信心相资助的方法,不是贪嗔痴慢疑的那个疑。

  

  回避与消融

  禅的立场,或佛教的立场,都不主张斗争,也不主张抵抗敌人,在心法的功夫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常常想到有烦恼、有妄念、有种种坏习性,还有外面的嘈杂声音,这一切扰乱你的事物都使你心里讨厌,都障碍你修行,那么,告诉你,你不能参禅,你到哪里都修不成,因为你的心始终在动乱。本来已经有个妄念了,你再加上“讨厌”那个妄念,等于妄念上加妄念,两个妄念相抵抗,正好把你的努力和功夫全部抵消,而念头上加念头,可以使你越修越烦恼,越修火越大,所以大多数的老修行,都是火爆爆的,憎恨心大得很,为什么?他的烦恼和烦恼正在斗争,满肚子没好气,你同他一碰,火气马上爆开来,活该你倒霉。

  真正修禅的人不会这样子,他对一切逆境、逆境或不顺遂的念头,都要回避它、消融它、不去抵抗它,什么叫回避?譬如你遇到一个坏人,他对你很凶恶,但你不希望和他多啰索,你尽量用和平的方法避开他,如果他一拳揍过来,你绝不抵抗,你不只回敬一拳的心没有,连希望他不再揍第二拳的心都没有,因为这个希望本身也是妄心,挨揍就挨揍,不抵抗、不还手,对方不会继续打你,这也就达到消融的目的。修禅也是如此,凡是虚妄的念头,你不要去讨厌它,凡是虚妄的事物,你也不以为它可爱或可憎,你的心自然会收摄起来,我们修禅的人,应该在平常生活中,处处有这种修养,也用这种态度来处理日常事物,因为你一讨厌它,等于困难上再加一层困难,只会使你心烦意乱,你用和平的心回避它、消融它,困难自然会化解,就像昨天我们禅七结束后,一位参加禅七的人跑来告诉我:

  “我心里很难过,才打完禅七,马上我又生了一个烦恼心。”

  “你生什么烦恼心?”

  “早上有人给我一份杂志,我正打开看的时候,背后另外一个人把杂志抢过去,他翻到另一页,指着上面一篇他写的文章要我看,当时我非常瞧不起他,因为这个人有骄傲心,好像故意在我面前卖弄才华,我心里很难过。”

  “你不必难过啊!你这是平常心,平常的人产生平常的心,有什么好难过的?”

  他听了这句话,想一想,有道理。我再告诉他:

  “那个人也是平常心,平常的人有平常的心,做出平常的行为,你何必看不起他?他又没有陷害你,你的反应也只是平常心而已,何必难过?他以凡夫心待你,你就以凡夫的心境来衡量他;平常的心产生平常的行为,平常的行为也以平常的心境来衡量他;圣人的心就以圣人的心境来衡量他,彼此能无心相忘是最好的了。”

  他听完话,很高兴,心里的疙瘩没有了。

  我们修禅的人,不但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还要消融现实。我们一开始回避它,不去抵抗它,然后达到消融的目的,以回避和消融来代替斗争和抵抗。

  

  山林与都市

  初修禅定的人,最讨厌嘈杂的声音,所谓“声为定刺”,声音是修定的人最难忍受的一种刺,而所有的声音之中,最讨厌、最可怕的就是人的声音,但对一个真正修禅的人来说,没有这个困扰,他能够动静一如。

  很多人误认为佛教隐遁山林是为了修禅,看到古代许多大丛林都建立在山林中,更认为修禅的人是逃避现实、闭关自守,把山门关起来自己修行,这是错误的看法,中国佛教自唐末遭遇了几次法难以后,都市的传教受到政治迫害和其他社会因素的排济,许多有修行的高僧大德都隐入山林。在山林中修行,不必依靠施主布施,不必仰赖政治保护,也不必取得社会认同,可以很安定的发展出一种自力更生、踏实稳健的风格,例如在都市讲经修道,必须有殿宇、禅堂及各种设备,在山林中只要有间简陋的茅蓬遮避风雨就行了,既踏实又稳健,而且真正达到修行的目的,所以佛教便在山林中展开修行与传法的工作,中国佛教的命脉能够延续下来,流传到今天,就是靠禅宗在山林中发挥修行和传法的功能,但不要因此误会佛教和禅的精神是山林的,是逃避现实的。

  修定的人会讨厌人间,厌恶嘈杂,真正修禅的人,不会讨厌人间。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打坐,无论怎么坐也没有办法把心定下来,我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在家里打坐,邻居开收音机、听唱片、孩子叫,吵死了,坐不好;我到山里去,开始的时候很喜欢深夜的宁静,后来风吹树动、鸟叫虫鸣,也是吵,坐不好;我再钻进山洞里,虽然听不见风声,可是黎明有许多昆虫唧唧啾啾的展开大合唱,也是吵,坐不好……”,他为了逃避声音到处跑,最后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了,我只好告诉他:“世界上没有无声的地方,你就是把耳朵塞起来,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听到自己的心脏“碰!碰!碰!”上下鼓动,如果你害怕声音,干脆不要打坐了。”他说:“不行啊!我一定要打坐。”我就教他一个方法:“你真的要打坐?那就让声音进来好了,先不要排斥它,你听着这个声音,你的心不要让境转动,你的心不动,外面的事物动,你听好了。”他听声音,心也渐渐定下来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收散心、放散心”,不能收,就要放。

  禅没有山林和都市的分别,也没有舍动取静的趋向,所谓“十字街头好参禅”,禅宗有个“十牛图”,描写一位禅师的修行历程,到后来他走进城市去化度众生。即使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只要你方法用的得当,同样可以在人群嘈杂的城市修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在我教人修行的方法中,其中有一种看来很古怪,要人站在台北市西门町的十字街口看景物,这只是一种方法的譬喻,不是真要你站到西门町去,目的在让大家了解,都市也好,山林也好,对真正修禅的人来讲,都一样,佛陀行化人间,走遍印度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山林小径,只要有众生可度的地方他都去,没有固定要隐居山林,也没有特别要避开都市。

  …

《禅的本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锻炼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