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本質▪P3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是第一義谛?什麼是佛法?”他豎起一根指頭,弟子在旁邊看見師父這麼做,當人家用同樣的問題問這位徒弟時,這位徒弟也依樣畫葫蘆,把指頭豎起來,天龍禅師就考驗他:“過來!過來!什麼是第一義谛?”徒弟就豎起一根指頭,師父馬上拿把利刀“咔!”一聲把他的指頭砍斷了,痛得徒弟大叫著逃開,怕師父再要揍他,師父從背後就喊:“回來!”徒弟一回頭,師父問:“怎麼了?”徒弟當下開悟了。請問諸位,如果把你們的手指頭也砍掉,你們能不能開悟?絕對開悟不了,只是痛而已,你開不了悟。

  禅師訓練弟子、指導弟子的方法,各有各的,祖師們也各有方便權巧,不是隨便叫弟子盲修瞎練。表面看來好像毫無道理的折磨你,其實是費盡苦心訓練你,你是什麼性質的人,什麼根器的人,他就用什麼方法來引導你上路,所以禅和密,如果修持到了某一層的境界,一定要有高明的師父指導你入門,沒有師父指導,靠自己摸索不會有成就。因此,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自己、信師父、信叁寶,如果你連叁寶都不信的話,你怎麼能夠求法?有不少人被公案害了,他們看到公案中的诃佛罵祖、劈佛當柴燒、念佛一聲漱口叁天、在佛頭上溺一泡尿、拉一泡屎等例子,這些都是祖師一時的機用,爲了破斥行者心中的執著所用的方法,方法用過後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你也依樣畫葫蘆,照做一番,那就完了,就像有個傷寒的病人,醫生開了傷寒的方子把他治好了,你以爲這劑藥方可以治百病,人家只是小感冒,你也拿了傷寒藥給他吃,結果只會把人害死。所以公案再來用就害人了,害到什麼程度?那會使你否定佛、否定祖師、否定叁寶,只有自己,自己是什麼?自性叁寶!相信自己就是叁寶,還用拜什麼佛?看什麼經?信什麼僧?沒有必要了,這個危險!千千萬萬人會因此墮入魔道。

  對叁寶必須要有信心,而且要有懇切的信心,你才能得到叁寶的法,然後才能修持,法是哪裏來的?是師父傳授的,但是你不先相信自己能夠修持,師父也沒有辦法傳授給你。相信佛能成佛,祖師能開悟,我也能成佛、能開悟。時間的久暫我不知道,但我有成佛的條件,也有這個信心,而且很堅定,你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更要建立一個信念:“人愛能做的,我一定能做。”常常接受師父的教法,毫不懷疑地努力去修。

  如果你不相信師父,你將什麼也得不到,對師父沒有絕對的信心和敬意,你無法進入禅的門,在祖師禅來講,強調這一點的人很少,但我個人要特別強調信心的重要,如果不強調一點,無從使人進入禅的門。

  疑情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不是懷疑自己夠不夠格修行,或懷疑叁寶的方法能不能使你修行?修了這個方法能不能使你開悟?不是這種懷疑,對自己、對叁寶要絕對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

  疑情是和信心完全相應的一種方法,師父教人用這個方法來修行,疑情是疑什麼?我們舉一個例,宋以後很多人主張禅淨雙修,流行參“念佛是誰?”這句話頭,天天都在念佛,是誰在念佛呢?是“我”嗎?念佛的是我,那麼,我是什麼?有一個實在的我嗎?告訴諸位,“我”是不存在的,我是由許多“我的所有”東西聚集而成的幻象,“我的”煩惱、“我的”無明、“我的”業報等,構成這個我,還有“我的”事業、“我的”財産、“我的”家庭、“我的”身體和身份……許許多多“我的”,構成了我,究竟哪一個是我?沒有我,都是煩惱心構成的幻覺,當你一再追問:“我是誰?”“念佛是誰?”“誰在念佛?”就産生大疑團,這就是個疑情。有人參“念佛是誰?”他一參就是幾年,也有人參“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未出娘胎以前的本來面目?”這些都是話頭。

  參禅、參話頭,參就是疑,你的疑情愈重,你也得力愈快,愈大,破除疑團的可能性也愈高,疑團破除後,所産生的智慧光芒也愈強。所以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些疑情都是指修行過程中的心境或方法,並且是與信心相資助的方法,不是貪嗔癡慢疑的那個疑。

  

  回避與消融

  禅的立場,或佛教的立場,都不主張鬥爭,也不主張抵抗敵人,在心法的功夫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在修行的時候,常常想到有煩惱、有妄念、有種種壞習性,還有外面的嘈雜聲音,這一切擾亂你的事物都使你心裏討厭,都障礙你修行,那麼,告訴你,你不能參禅,你到哪裏都修不成,因爲你的心始終在動亂。本來已經有個妄念了,你再加上“討厭”那個妄念,等于妄念上加妄念,兩個妄念相抵抗,正好把你的努力和功夫全部抵消,而念頭上加念頭,可以使你越修越煩惱,越修火越大,所以大多數的老修行,都是火爆爆的,憎恨心大得很,爲什麼?他的煩惱和煩惱正在鬥爭,滿肚子沒好氣,你同他一碰,火氣馬上爆開來,活該你倒黴。

  真正修禅的人不會這樣子,他對一切逆境、逆境或不順遂的念頭,都要回避它、消融它、不去抵抗它,什麼叫回避?譬如你遇到一個壞人,他對你很凶惡,但你不希望和他多啰索,你盡量用和平的方法避開他,如果他一拳揍過來,你絕不抵抗,你不只回敬一拳的心沒有,連希望他不再揍第二拳的心都沒有,因爲這個希望本身也是妄心,挨揍就挨揍,不抵抗、不還手,對方不會繼續打你,這也就達到消融的目的。修禅也是如此,凡是虛妄的念頭,你不要去討厭它,凡是虛妄的事物,你也不以爲它可愛或可憎,你的心自然會收攝起來,我們修禅的人,應該在平常生活中,處處有這種修養,也用這種態度來處理日常事物,因爲你一討厭它,等于困難上再加一層困難,只會使你心煩意亂,你用和平的心回避它、消融它,困難自然會化解,就像昨天我們禅七結束後,一位參加禅七的人跑來告訴我:

  “我心裏很難過,才打完禅七,馬上我又生了一個煩惱心。”

  “你生什麼煩惱心?”

  “早上有人給我一份雜志,我正打開看的時候,背後另外一個人把雜志搶過去,他翻到另一頁,指著上面一篇他寫的文章要我看,當時我非常瞧不起他,因爲這個人有驕傲心,好像故意在我面前賣弄才華,我心裏很難過。”

  “你不必難過啊!你這是平常心,平常的人産生平常的心,有什麼好難過的?”

  他聽了這句話,想一想,有道理。我再告訴他:

  “那個人也是平常心,平常的人有平常的心,做出平常的行爲,你何必看不起他?他又沒有陷害你,你的反應也只是平常心而已,何必難過?他以凡夫心待你,你就以凡夫的心境來衡量他;平常的心産生平常的行爲,平常的行爲也以平常的心境來衡量他;聖人的心就以聖人的心境來衡量他,彼此能無心相忘是最好的了。”

  他聽完話,很高興,心裏的疙瘩沒有了。

  我們修禅的人,不但要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還要消融現實。我們一開始回避它,不去抵抗它,然後達到消融的目的,以回避和消融來代替鬥爭和抵抗。

  

  山林與都市

  初修禅定的人,最討厭嘈雜的聲音,所謂“聲爲定刺”,聲音是修定的人最難忍受的一種刺,而所有的聲音之中,最討厭、最可怕的就是人的聲音,但對一個真正修禅的人來說,沒有這個困擾,他能夠動靜一如。

  很多人誤認爲佛教隱遁山林是爲了修禅,看到古代許多大叢林都建立在山林中,更認爲修禅的人是逃避現實、閉關自守,把山門關起來自己修行,這是錯誤的看法,中國佛教自唐末遭遇了幾次法難以後,都市的傳教受到政治迫害和其他社會因素的排濟,許多有修行的高僧大德都隱入山林。在山林中修行,不必依靠施主布施,不必仰賴政治保護,也不必取得社會認同,可以很安定的發展出一種自力更生、踏實穩健的風格,例如在都市講經修道,必須有殿宇、禅堂及各種設備,在山林中只要有間簡陋的茅蓬遮避風雨就行了,既踏實又穩健,而且真正達到修行的目的,所以佛教便在山林中展開修行與傳法的工作,中國佛教的命脈能夠延續下來,流傳到今天,就是靠禅宗在山林中發揮修行和傳法的功能,但不要因此誤會佛教和禅的精神是山林的,是逃避現實的。

  修定的人會討厭人間,厭惡嘈雜,真正修禅的人,不會討厭人間。有一次,我有一個學生打坐,無論怎麼坐也沒有辦法把心定下來,我問他有什麼困難?他說:“我在家裏打坐,鄰居開收音機、聽唱片、孩子叫,吵死了,坐不好;我到山裏去,開始的時候很喜歡深夜的甯靜,後來風吹樹動、鳥叫蟲鳴,也是吵,坐不好;我再鑽進山洞裏,雖然聽不見風聲,可是黎明有許多昆蟲唧唧啾啾的展開大合唱,也是吵,坐不好……”,他爲了逃避聲音到處跑,最後實在沒有地方可以躲藏了,我只好告訴他:“世界上沒有無聲的地方,你就是把耳朵塞起來,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也會聽到自己的心髒“碰!碰!碰!”上下鼓動,如果你害怕聲音,幹脆不要打坐了。”他說:“不行啊!我一定要打坐。”我就教他一個方法:“你真的要打坐?那就讓聲音進來好了,先不要排斥它,你聽著這個聲音,你的心不要讓境轉動,你的心不動,外面的事物動,你聽好了。”他聽聲音,心也漸漸定下來了,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收散心、放散心”,不能收,就要放。

  禅沒有山林和都市的分別,也沒有舍動取靜的趨向,所謂“十字街頭好參禅”,禅宗有個“十牛圖”,描寫一位禅師的修行曆程,到後來他走進城市去化度衆生。即使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只要你方法用的得當,同樣可以在人群嘈雜的城市修行,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在我教人修行的方法中,其中有一種看來很古怪,要人站在臺北市西門町的十字街口看景物,這只是一種方法的譬喻,不是真要你站到西門町去,目的在讓大家了解,都市也好,山林也好,對真正修禅的人來講,都一樣,佛陀行化人間,走遍印度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山林小徑,只要有衆生可度的地方他都去,沒有固定要隱居山林,也沒有特別要避開都市。

  …

《禅的本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鍛煉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