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插一句。你们一定奇怪我今天要说特异方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说,而讲起什么经典?我的用意是让你们在理解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时有根本的依据,让你们知道根本的依据是什么。让你们对我讲的事情没有疑惑才可以。要是你们有一点点疑惑,那是我的过失,也是你们的损失。
净土法门到底有没有特异方便?我们先说它有。怎样依照经典来了解呢?我们先从了解弥陀本愿开始。《观经》及《弥陀经》作参考。
四十八愿到底在讲什么?我告诉你只讲三类事。第一类事是讲极乐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讲众生的正报庄严;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第二类事情是讲法藏菩萨成佛时,他怎样摄化他方众生的愿。这两类一个是讲极乐世界多好,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怎样,你现在还无法生过去,对你关系不大,当然这些你应该知道,可以增强你的信心、欢喜心和愿去的心,但是没有说明关于直接往生的问题。第二类是摄化他方众生,更和你没有关系,它只讲说如果我成佛,我要十方众生来赞叹我,要让十方众生受我光明摄照时,身心柔软等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对你目前往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类的愿对我们能不能往生来说,只是助缘,不是正因。第三类是直接摄受众生往生之愿,也就是极乐净土造得多好多棒,可是我让人家怎样来哪?我总要有条件,这是本尊对你的约定关系,本尊会不会接引你的根据是从这里来的。释迦佛之所以讲解净土法门,也是依这三愿来的。这叫摄生愿。有几条呢?有三条。四十八愿中真正跟我们往生直接有关系的不过是这三条。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弥陀佛知道你们的能耐超不过三样,于是就设三条,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是因为众生有三类根基,这有经证,《无量寿经》下卷中就讲三辈往生。注意!三辈往生就是这三愿所摄,但是这三愿不只是摄三辈往生的。三辈不是三品,不要搞错了。三品是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各分上生、中生、下生。合起来是九品。真正讲上中下三品的是《观经》。日本人在这里的看法跟我国祖师的看法是不同的,我会分别告诉各位。
好,摄受众生往生仅此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我们念一下: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唯一牵扯到谁来往生、怎么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唯此三愿。我现在随文解释。
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下面三个愿的愿文就不同了。
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日本人把这十九愿解释成为:“因为他不能深信弥陀本愿,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诸功德。修了功德之后,才至心发愿。”
二十愿是接着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接下来是“植众德本”,最后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可见,他听闻佛号欢喜,要往生,为了往生,所以植众德本,培养资粮,然后以此资粮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愿不是这样,十九愿一开始是“发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开始就深解大乘,已经能发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难发、难成就,他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诸功德来方便庄严菩提心。他已经在领受大乘佛法,并且发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彻底的方便,来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发愿。为什么说“至心发愿”,而不说至心回向呢?因为他修诸功德,是为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为了回向。何以故?因为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经在诸佛的愿海当中啦!你已经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当然你不一定喊着我要去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不过事实上你的菩提心还不能圆满,为了圆满成就菩提心,所以在临终时,才至心发愿,往生极乐。
有谁作这个证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要往生兜率天时,并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因为他随时都在弥勒菩萨身边了。他是研究“唯识”的,弥勒菩萨是唯识的开山祖师。事实上玄奘大师念观音菩萨跟《心经》,他在西方取经遇到困难时,都是念《心经》和观音菩萨的,可是他在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当中,跟弥勒菩萨相见相感了,这是发大心的上辈修行人。下面我还有经证。
所以,第十九愿是这样的,是为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种种功德没有彻底究竟的净土法门这种彻底方便的功德来得妙、高、圆、顿,他为了早日让众生离苦得乐,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证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极乐。这个观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虽然不执著菩提心,可是他会希望早日成佛,早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他当然要投入十方诸无尽慈悲的大誓愿海的究竟方便当中,早日成就,所以他会至心发愿。他不需要回向。回向是把所做的功德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此向彼、回因向果,这叫回向。他不需要回向,因为他念念之间都在弥陀愿海之中。何以故?因为他发了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心。净土法门是大乘的真实之法,谁真心发大菩提心,谁就在大乘真实之法当中,他就跟大乘真实之法相冥合。所以他不需要种种功德来回向,他只要在临终时发愿就可以往生。
为什么说发菩提心的人,临终发愿就可以往生?请看十九愿经文:他们“临寿终时”,注意!下面一句话很特别!“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注意!是谁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谁?阿弥陀佛啊!十八愿和二十愿都没有讲这句话,唯有十九愿这样讲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乃至不会无缘无故打一个喷嚏或笑一下子。因此他不会在十八、二十两愿中不讲而偶然在十九愿中讲这句话,这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十九愿摄受的是发大菩提心的上品上生众生,所以他当然要以真实之身现其人前。真实之身叫真身,为什么叫真身?下面我以经证给你看。
真身现前是十九愿所说,中国的祖师都是修十九愿。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的祖师哪一个不是发大菩提心,修诸功德?最有名的我刚才讲了一个,玄奘大师。还有一个更有名——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一生讲解天台教观,可是他竟然还写临终发愿文往生极乐。你听说过智者大师什么时候打佛七啦?没有啊!可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更往前的是谁?是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导归极乐,都是十九愿所摄的大心菩萨,所以弥陀以真身接引。
当然,你要说这叫自力吧!等一下我们再分别。我说这些,你们会怕怕的,“干吗?我又不是智者大师,我又不是善财童子五十参。”当然你领受不来,别急!先让你分别清楚愿的高、低和摄受的不同,你就会发愿不妨上上,行步不妨下下,这就是左右逢源。发心不妨高远,行步不妨最近。净土法门决定是可高可低,可近可远。
我们再回忆一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修诸功德,是诸功德中的一种,重点在发菩提心。为了满足菩提心,所以要往生极乐。菩提心是根本。按第十九愿修证的人,是发大菩提心的人。他在临终时发愿往生。弥陀佛一定与观音、势至等一切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这就是佛立三昧,十方诸佛现前(详见《般舟三昧经》),来给他证明菩提心成就、大乘法成就,所以佛以真身现前,这就证明十九愿是摄受上上根基人的。
但是,日本真宗把这解释成什么呢?他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他们是先修行,才懂得要发愿。”为什么他们先修行,才发愿哪?为什么不像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没讲发愿,没讲发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乐,然后就欲生我国了呢?这个修十八愿的是一闻即信,是对弥陀佛有彻底的信心,他当然没有怀疑,十八愿所摄的才是上根。修十九愿的不是上根,他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才愿意相信弥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愿的一定生到边地或铁莲花里。这是真宗的说法。
你们觉的哪种说法对?十九愿里头有没有说因为他经过发菩提心才愿意发愿?没有嘛!他是为了圆满菩提心才发愿。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弥陀佛,因为他一开始就发了菩提心。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绝对没有怀疑阿弥陀佛,怀疑极乐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这样的解经有过度牵强的嫌疑。他们往下的引经据就不用再谈了,眼睛里已经有了翳了。往下的牵强附会,或是解释不对,我们不加批评,但是我说不是这样子的。
当我第一次看摄生三愿时,我第一个直觉就是中国发大心的修行人是修十九愿,为什么十九愿会错呢?我就在想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直想不清楚。我常和愿海法师交谈净土真宗的事情,心里都有一点不是滋味。是哪里出问题?一直在反复的思索,这就是我的念佛法门。我的念佛法门不是嘴里念阿弥陀佛……,我一直在想这个道理,阿弥陀佛啊!你的真意在哪里?中国祖师明明在修十九愿。后来我们真正理解到了,我刚才的理解就能够解释我的疑惑了。
我们再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显然这里发菩提心是核心,并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说这种人为什么往生不是核心?这不是摄众往生的愿吗?你要记得有一种人,他已经体会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骄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体会大乘佛法之后,往生对他来讲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