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大行;“愿”是他所发的愿。普贤菩萨修行发的行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里边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凡是佛说法都有弟子请法,华藏世界海,以《华严经》为主,这部经的请法主就是普贤菩萨。《妙法莲华经》是由舍利弗尊者请法的,《楞严经》是由阿难尊者请法的。请法主又叫当机众,这一部《华严经》的当机众就是普贤菩萨。
参、释译题
唐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
这部《华严经》前八十卷的翻译人是实叉难陀法师。“实叉难陀”是梵语,翻译为“喜学”,就是欢喜学习。他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把这部《华严经》翻译成中文,译成之后,武则天就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天降甘霖,下的雨都是甜的,象征这一部《华严经》是非常的重要。经文翻译完成,由贤首法师讲解这部《华严经》,当讲到微尘世界刹海震动这个地方的时候,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就下了一道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这部《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难尽!
这一品,是唐朝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的。罽宾国,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是所有的一切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翻译这一品经文的三藏法师名叫般若。“法师”也可以说是“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师父;又可以说是“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于人。“般若”是梵语,翻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直接把“般若”翻译成中文,而保留梵音呢?因为它是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因为尊重它,所以就不翻译。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将这一部经典从印度文翻译成中文。
肆、释文
A1. 结前所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在前边那一品说完之后的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这位道遍宇宙,德邻极圣的普贤菩萨。“菩萨”是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 Bodhisattva”,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萨就是“觉有情”,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什么叫有情呢?所有一切众生都叫有情。
今天 Jerry 问花草若是无情,怎么又会有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就略略讲一讲。
草木虽然是无情,然而还都有性。有什么性呢?有生性。什么是生性?“生性”就是儒教所讲的仁。这个“仁”,就是性,又可以说是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母。我们人有没有这个“仁”呢?人当然是有“仁”了,人若没有这个“仁”就不叫个人了。不叫人,叫什么?随便你叫什么都可以。就因为有这个“仁”,所以就叫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为道,这就是个道。
一切草木也都有这个“仁”。你看草木都有个生机,春天到了,它就生枝长叶,然后开花结果,这都是因为它有一个仁的性。花草树木不单有仁的性,也有一种很愚痴的这种知,这个仁的性只是很小,所以你剪花的时候,那个花就出声了,发出一种畏惧的声,不过我们人听不见,若用一种科学的仪器就可以听得见,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为什么它有声呢?因为它也有性,只不过这个性不具足而已,就只有一点点。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树木就连一盎斯都没有,就只有像头发那么一点点。但这只是譬喻,你不要就认真了,说:“那个法师说人有一百磅的性。”不是的,你不要执着。为什么花草树木也有性?为什么花草树木久而久之就有一种感觉呢?因为它们生长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在中国就有樟树求戒,也有白果树受戒的情形。为什么它们可以受戒呢?若说它们没有情,怎么又会变成人形去受戒呢?这岂不是太矛盾了嘛!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境界,所以就认为这是矛盾的;你若知道了,这就明白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因为它和人住在这个世界上久了,年纪老了,经验也多了,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来,也就是有仁了。有了仁,然后就有一种情感;有一种情感,也就想受戒。在没受戒以前,它不知道做了多少坏事,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所做的不对了,于是就想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但度有情的,连无情的一切花草树木也都要度,令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所以叫“普贤”。他所有一切花草树木,他都要度的,你看这种行愿多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度人、度有生命的,他连没有生命的也都要度。“菩萨”二字,又可以翻译为“大道心众生”,菩萨也是个众生,不过他的道心大;又叫“开士”,菩萨是什么都公开的,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小菩萨。谁是小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小菩萨,当菩提心发得久了,这就是大菩萨。好像最初受菩萨戒就是个小菩萨,当菩萨受戒久了,又能依着菩萨戒去修行,这就是个大菩萨,再过三百年、五百年就变成一个老菩萨了。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最殊胜的功德。什么叫称扬?称是称呼,称呼佛、世尊。赞是赞美赞叹,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
什么是“如来”呢?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佛以前都有很多的名号,因为太多了,人不容易记,所以就减少成一万个名号;一万名号还是不容易记,又减少成一千个名;一千个名号还是太多了,也不容易记,于是又减到一百个名号。因为众生的记忆力都很不好的,这一百个名号还是记不住,所以又减成十个名号。“如来”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如”是不动的意思,就是静;“来”就是动的意思。所以“如来”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又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这是静;“来成正觉”,这是动。虽然在名称上有动有静,但在佛的本体上却是非动非静,动静不二;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怎么说呢?因为动是从静中生出来的,静也是从动中显出来的,所以动静不二,这叫如来。
普贤菩萨在前一品赞叹如来的功德,是胜过一切的功德,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也不能比。如来的功德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虽然是说不完、讲不尽,可是普贤菩萨还是用他广大的行愿,来赞叹如来这种特别殊胜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这个功,你要立才有功;德,你要做才有德。怎么叫立功?举一个例子,好像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对学校尽心尽力,而在薪金所得之外,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又做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功。德是做对一切人有好处的事情,助人还不求代价,代价就是报酬。譬如你布施给某一个人五万块钱,你不在这五万块钱里有所希图,希望将来或者可以得回五十万,你若有这种心理这就没有德了。要施恩不求报,对任何人有好处都不希望他报答,也不希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德。
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说作德要做这个大的,小的德就不要做了。什么是小德?凡是对人只有很少的利益,虽然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但是德再小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也就大了;你若是不做,永远都不会有德的。所谓“道是行的”,修道就是要去修行,不是口头上说修道,一天到晚念着修道,却始终也不修行,这叫“口头禅”,没有用的。同样的,这个德也要去做去,你若不做就不会有德,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如来的功德是不能赞叹穷尽的。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之后,告诉在华严法会上所有无量无边的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诸菩萨”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菩萨,也可以说是很少的菩萨。因为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这个“诸”字若当语助词,就是说话的时候帮助语气的一个助词,可以当“一”字讲,那就是一个菩萨。若是按着多的意思讲,“多”就是“诸”,也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萨。那么在这地方的意思究竟是很多,还是很少呢?在这华严海会上不能当“一”字讲,不能当一个菩萨讲,为什么?因为华严法会里的诸菩萨有无数那么多。
善财童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神通可大了,他的神通妙用是最不可思议的。这位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就因为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所以把中国的佛教就影响得很复杂。怎么复杂呢?有一些佛教徒就要学善财童子,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我最低限度也要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师父,这不是太多吧!”这种行为是最迷信、最不正确的。我从来最反对这一件事,我并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的出家人作师父,是因为这在佛教里是一种最坏的风气和习惯。
有人就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他怎么不是最坏的?中国人拜三十个、四十个师父就是最坏的呢?”什么事情都有它的真理,善财童子之所以有五十三个师父,是他第一个师父教他去拜第二个师父,是他师父叫他去的,不是他自己听说某某人是一个有道、有修行的,于是也不告诉他的师父,就偷偷地跑到那地方又拜了一个师父,这叫“拜了一个师父,背了一个师父”。“背”就是背叛了,违背的意思。你若是对你的师父好,为什么还要去拜另一个师父呢?好像我们人有一个父亲就够了,只有释迦牟尼佛可以作我们第二个父亲。我们总不可以去找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么多的父亲嘛!师父是我们出世的法身父母,你拜那么多师父干什么呢?
善财童子把他第一个师父所有的道德、学问和神通妙用都学完了,他的师父也没有什么可教他的了,所以就教他到南方去拜某某人作师父。他到那地方拜了另一位师父,拜了师父…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