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行;“願”是他所發的願。普賢菩薩修行發的行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
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裏邊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凡是佛說法都有弟子請法,華藏世界海,以《華嚴經》爲主,這部經的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妙法蓮華經》是由舍利弗尊者請法的,《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請法的。請法主又叫當機衆,這一部《華嚴經》的當機衆就是普賢菩薩。
參、釋譯題
唐罽賓國叁藏法師般若奉诏譯
這部《華嚴經》前八十卷的翻譯人是實叉難陀法師。“實叉難陀”是梵語,翻譯爲“喜學”,就是歡喜學習。他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把這部《華嚴經》翻譯成中文,譯成之後,武則天就夢見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天降甘霖,下的雨都是甜的,象征這一部《華嚴經》是非常的重要。經文翻譯完成,由賢首法師講解這部《華嚴經》,當講到微塵世界刹海震動這個地方的時候,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大地六變震動,于是武則天就下了一道诏書,贊歎實叉難陀。所以這部《華嚴經》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難盡!
這一品,是唐朝罽賓國叁藏法師般若奉诏譯的。罽賓國,是一個國家的名字。叁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是所有的一切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翻譯這一品經文的叁藏法師名叫般若。“法師”也可以說是“以法爲師”,以佛法作爲師父;又可以說是“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于人。“般若”是梵語,翻譯爲智慧。爲什麼不直接把“般若”翻譯成中文,而保留梵音呢?因爲它是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因爲尊重它,所以就不翻譯。奉诏譯,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將這一部經典從印度文翻譯成中文。
肆、釋文
A1. 結前所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在前邊那一品說完之後的這個時候。“普賢菩薩摩诃薩”:這位道遍宇宙,德鄰極聖的普賢菩薩。“菩薩”是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 Bodhisattva”,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薩就是“覺有情”,則能覺悟一切有情衆生。什麼叫有情呢?所有一切衆生都叫有情。
今天 Jerry 問花草若是無情,怎麼又會有生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現在就略略講一講。
草木雖然是無情,然而還都有性。有什麼性呢?有生性。什麼是生性?“生性”就是儒教所講的仁。這個“仁”,就是性,又可以說是道,也可以說是萬物之母。我們人有沒有這個“仁”呢?人當然是有“仁”了,人若沒有這個“仁”就不叫個人了。不叫人,叫什麼?隨便你叫什麼都可以。就因爲有這個“仁”,所以就叫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爲道,這就是個道。
一切草木也都有這個“仁”。你看草木都有個生機,春天到了,它就生枝長葉,然後開花結果,這都是因爲它有一個仁的性。花草樹木不單有仁的性,也有一種很愚癡的這種知,這個仁的性只是很小,所以你剪花的時候,那個花就出聲了,發出一種畏懼的聲,不過我們人聽不見,若用一種科學的儀器就可以聽得見,這是很普通的現象。爲什麼它有聲呢?因爲它也有性,只不過這個性不具足而已,就只有一點點。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樹木就連一盎斯都沒有,就只有像頭發那麼一點點。但這只是譬喻,你不要就認真了,說:“那個法師說人有一百磅的性。”不是的,你不要執著。爲什麼花草樹木也有性?爲什麼花草樹木久而久之就有一種感覺呢?因爲它們生長時間久了,就會有一種感覺。在中國就有樟樹求戒,也有白果樹受戒的情形。爲什麼它們可以受戒呢?若說它們沒有情,怎麼又會變成人形去受戒呢?這豈不是太矛盾了嘛!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因爲你不知道這個境界,所以就認爲這是矛盾的;你若知道了,這就明白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因爲它和人住在這個世界上久了,年紀老了,經驗也多了,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來,也就是有仁了。有了仁,然後就有一種情感;有一種情感,也就想受戒。在沒受戒以前,它不知道做了多少壞事,以後知道自己以前所做的不對了,于是就想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賢菩薩教化一切衆生,不但度有情的,連無情的一切花草樹木也都要度,令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同成佛道,所以叫“普賢”。他所有一切花草樹木,他都要度的,你看這種行願多大!我們一般人只知道度人、度有生命的,他連沒有生命的也都要度。“菩薩”二字,又可以翻譯爲“大道心衆生”,菩薩也是個衆生,不過他的道心大;又叫“開士”,菩薩是什麼都公開的,沒有自私心,沒有自利心,沒有妒嫉心,沒有障礙心。
“摩诃薩”就是大菩薩。這一位普賢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不是小菩薩。誰是小菩薩?最初發菩提心就是小菩薩,當菩提心發得久了,這就是大菩薩。好像最初受菩薩戒就是個小菩薩,當菩薩受戒久了,又能依著菩薩戒去修行,這就是個大菩薩,再過叁百年、五百年就變成一個老菩薩了。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普賢菩薩稱揚贊歎如來最殊勝的功德。什麼叫稱揚?稱是稱呼,稱呼佛、世尊。贊是贊美贊歎,贊歎如來的功德殊勝。
什麼是“如來”呢?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所有佛以前都有很多的名號,因爲太多了,人不容易記,所以就減少成一萬個名號;一萬名號還是不容易記,又減少成一千個名;一千個名號還是太多了,也不容易記,于是又減到一百個名號。因爲衆生的記憶力都很不好的,這一百個名號還是記不住,所以又減成十個名號。“如來”就是佛的十個名字之一。“如”是不動的意思,就是靜;“來”就是動的意思。所以“如來”就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又如來是“乘如實之道”,這是靜;“來成正覺”,這是動。雖然在名稱上有動有靜,但在佛的本體上卻是非動非靜,動靜不二;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怎麼說呢?因爲動是從靜中生出來的,靜也是從動中顯出來的,所以動靜不二,這叫如來。
普賢菩薩在前一品贊歎如來的功德,是勝過一切的功德,爲一切功德所不能及,也不能比。如來的功德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盡。雖然是說不完、講不盡,可是普賢菩薩還是用他廣大的行願,來贊歎如來這種特別殊勝的功德。
什麼叫功德?這個功,你要立才有功;德,你要做才有德。怎麼叫立功?舉一個例子,好像在一個學校裏,有一位教師對學校盡心盡力,而在薪金所得之外,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又做了很多職責以外的事情,這就是功。德是做對一切人有好處的事情,助人還不求代價,代價就是報酬。譬如你布施給某一個人五萬塊錢,你不在這五萬塊錢裏有所希圖,希望將來或者可以得回五十萬,你若有這種心理這就沒有德了。要施恩不求報,對任何人有好處都不希望他報答,也不希望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這就是德。
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說作德要做這個大的,小的德就不要做了。什麼是小德?凡是對人只有很少的利益,雖然是對人有很小的利益,但是德再小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也就大了;你若是不做,永遠都不會有德的。所謂“道是行的”,修道就是要去修行,不是口頭上說修道,一天到晚念著修道,卻始終也不修行,這叫“口頭禅”,沒有用的。同樣的,這個德也要去做去,你若不做就不會有德,所以說“道是行的,不行何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如來的功德是不能贊歎窮盡的。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普賢菩薩贊歎如來的功德之後,告訴在華嚴法會上所有無量無邊的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諸菩薩”可以說是很多很多的菩薩,也可以說是很少的菩薩。因爲這個“諸”字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當“一”字講。這個“諸”字若當語助詞,就是說話的時候幫助語氣的一個助詞,可以當“一”字講,那就是一個菩薩。若是按著多的意思講,“多”就是“諸”,也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薩。那麼在這地方的意思究竟是很多,還是很少呢?在這華嚴海會上不能當“一”字講,不能當一個菩薩講,爲什麼?因爲華嚴法會裏的諸菩薩有無數那麼多。
善財童子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神通可大了,他的神通妙用是最不可思議的。這位善財童子有五十叁個師父,就因爲善財童子有五十叁個師父,所以把中國的佛教就影響得很複雜。怎麼複雜呢?有一些佛教徒就要學善財童子,說:“善財童子有五十叁個師父,我最低限度也要有十個、二十個、叁十個師父,這不是太多吧!”這種行爲是最迷信、最不正確的。我從來最反對這一件事,我並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的出家人作師父,是因爲這在佛教裏是一種最壞的風氣和習慣。
有人就說:“善財童子有五十叁個師父,他怎麼不是最壞的?中國人拜叁十個、四十個師父就是最壞的呢?”什麼事情都有它的真理,善財童子之所以有五十叁個師父,是他第一個師父教他去拜第二個師父,是他師父叫他去的,不是他自己聽說某某人是一個有道、有修行的,于是也不告訴他的師父,就偷偷地跑到那地方又拜了一個師父,這叫“拜了一個師父,背了一個師父”。“背”就是背叛了,違背的意思。你若是對你的師父好,爲什麼還要去拜另一個師父呢?好像我們人有一個父親就夠了,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以作我們第二個父親。我們總不可以去找叁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這麼多的父親嘛!師父是我們出世的法身父母,你拜那麼多師父幹什麼呢?
善財童子把他第一個師父所有的道德、學問和神通妙用都學完了,他的師父也沒有什麼可教他的了,所以就教他到南方去拜某某人作師父。他到那地方拜了另一位師父,拜了師父…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