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于

  美國加州叁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壹.經前懸談

  

經有很多種名字,有通名,又有別名。別名就是一個特別的,是它獨有的;通名就是一個普通的,是共有的。什麼是別名呢?好像現在這一部經,“佛說阿彌陀”就是個別名,也就是一個獨有的名詞,只有這一部經叫這個名,其他的經都不叫這個名。那麼“經”這一個字,就是個通名,是共有的,哪一部經都有這個“經”的名字,所以叫通名。通,就是通于諸經,所有的經都叫這個名;別,是別于此經,就單單這一部經叫這個名字。

  這一部經,你不要把它看得簡單了,這部經是叢林裏邊作爲晚課的一部經典,就是晚間必須要念的。尤其這一部經是佛說的,那麼說經,有五種人可以說經,不過其余四種人所說的經典,必須經過佛的印證,然後才謂之“經”。如果沒有經過佛給印證過,就不能稱之爲“經”。

  五種人可以說經,是哪五種人呢?第一、佛可以說經。第二、佛的弟子也可以說經。第叁、天上的人也可以說經。第四、一切仙人也可以說經。第五、化人,化就是變化出來的,化人可以說經。不過佛的弟子、天人、仙人和化人所說的經典,都必須經過佛來給印證,這才叫經典。

  這一部經是佛親自說的,也不是天人說的,也不是化人說的,也不是仙人說的,也不是佛弟子說的。這部經是佛金口所宣,是佛不問自說的妙經。其他的經典都有人請問,唯獨這部《彌陀經》是不問自說。爲什麼不問自說呢?因爲這個道理太玄妙了,一般聲聞人的智慧達不到,一切的菩薩也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沒有人請問淨土法門這種的因緣。那麼沒有人請問,這種法又應該說了,到了時候了,所以佛就說了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在佛教裏非常重要 , 怎麼樣個重要法呢?這佛法將來都會滅亡的,最先滅的經典就是《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先滅。爲什麼《楞嚴經》先滅呢?因爲一切的魔王最怕的就是〈楞嚴咒〉,那麼《楞嚴經》沒有了、滅了,〈楞嚴咒〉當然也就沒有人會念了。以後就繼續一切經典都會滅了,雖然有紙,但是沒有字了,這個字也不知道爲什麼就都跑了,沒有了。現在白紙有黑字啊,等佛法滅了、經滅的時候,這個紙是有,字就沒有了,滅了。所有的佛經都滅了,最後就剩這一部《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是最後才滅的。

  它在世界上多存一百年,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然後《阿彌陀經》也滅了,就剩下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在世界上又多存一百年,以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的衆生,無量無邊那麼多。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多住一百年,以後六個字又滅了兩個字,把“南無”兩個字又滅了,就剩“阿彌陀佛”四個字,再多住世一百年,然後這佛法就都斷滅了,沒有了。所以這一部經是最後才滅,那麼它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說“佛”,怎麼叫佛呢?佛,就是一個大覺者,得大覺悟的人。大覺就是所有一切,他都覺悟了,就是絲毫的迷也沒有了,也就是“業盡情空是真佛”──他業障沒有了,他這種情感也空了,這就是佛。你業重情迷,盡著到情上,著到愛上,這就是衆生。業重情迷就是凡夫,凡夫就是衆生。

  “佛”不是一種覺,他有叁覺,所以又叫大覺。叁覺是:一、本覺,根本他就是覺悟的;二、始覺,是才開始覺悟;叁、究竟覺,就是到極點了,覺到極點了,就是究竟了。這是叁覺,又可以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一、自覺。我們凡夫是不覺,一天到晚以爲自己是聰明,實際上自己是愚癡得不得了。以爲自己這一回,好像是賭錢似的,“啊!可贏了!”誰不知,這是輸了。爲什麼這樣顛倒呢?就因爲“迷”。這個迷,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情,他也要去做, 這就是迷。那麼這個迷,越迷越深,越深就越迷。怎麼辦呢?你就要覺。佛也是衆生裏邊的一份子,也是衆生之一,但是他就因爲不迷了,覺了,所以是佛,這叫自覺,自己覺悟了。

  自覺,自己覺悟了,這就和凡夫不同了。也就是什麼呢?就是聲聞、緣覺,也叫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漢,自覺而不覺他,所以這叫聲聞乘。

  二、覺他。這就是菩薩了,菩薩不是爲自己的,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漢,自己覺悟就可以了,不想教其他人覺悟,這叫自了漢。那麼菩薩發心就不同了,菩薩發心要利益一切衆生,而不需要衆生來利益自己,就是以自己覺悟的這個方法,去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也都得到覺悟而不迷的這種道理。所以這就是行菩薩道了。

  二乘人所修的,就是“苦、集、滅、道”和“十二因緣”。什麼是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無明也就是不明白。你要是沒有無明了,這十二因緣也都不發生作用了。因爲你有了無明,然後一個挨著一個就來了,二乘人就修這個。菩薩就超出去一個階級了,他們修六度萬行。六度就是:

  (一)布施就度悭貪。你這個人,要是盡貪,盡想貪心,舍不得,那你就要舍;你若不舍,這個悭貪就度不了。所以布施度悭貪。

  (二)持戒就度毀犯。

  (叁)忍辱就度瞋恚。你這個人要是脾氣太大了,就應該修忍辱行,凡事忍耐一點,不要一天到晚都是那個阿修羅的樣子,總想發脾氣。和任何人,不講話則已,一講起話來,那個牛眼睛就瞪起來了,眼睛瞪得像牛眼睛那麼大。這都是修羅的境界,修羅的樣子現出來了。這就要修忍辱。

  (四)精進就度懈怠。你懶惰嗎?懶惰就要學得精進一點,就把這個懶惰度過去了。

  (五)禅定就度散亂。你東想西想,盡打妄想,那你就要修禅定。你有了定力,這妄想就休息了;你定力沒有,這個妄想它就作怪、造反了。你有定力,這些個妄想、散亂都沒有了。

  (六)智慧就度愚癡。最要緊的,你要有智慧,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有智慧就不愚癡了,你若愚癡就沒有智慧。所以我本來沒有智慧,但是現在我生出來智慧;生出來智慧,就把這個愚癡度了,沒有愚癡了。你光明就把這黑暗給度過去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癡。

  所以菩薩就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他了,這和二乘人不同了。

  叁、覺行圓滿。覺滿,就是妙覺了,就是佛。佛,是既能自覺圓,又能覺他圓,所以也叫覺行圓滿。覺也圓滿,所行的也圓滿,覺行圓滿,所以成佛。

  佛的大概的意思就這樣子。要是具足說起來,“佛”就叫“佛陀耶”,也就是 Buddhaya 。因爲有的人歡喜簡略,不單中國人,就是西方人也有的歡喜簡略,所以不說 Buddhaya ,就說 Buddha ,中國人就說“佛”。

  那麼佛,講來講去,我還是不懂什麼叫佛?你不懂嗎?我告訴你,你就是佛!說,我怎麼不知道呢?你不知道,就是佛。但是你這個佛,不是說你現在已經成的佛了,你是沒成的佛。講到這個地方,你應該懂了:啊,佛原來是人成的!人就可以修行成佛。所以說“覺者佛也”,人要是覺悟了,就是佛;要沒覺悟呢?那就是衆生嘛!這是佛字的大概意思。

  這個佛,還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你雖然是佛,但你是沒成的佛,佛是已成的佛,佛是已經成佛了。你因爲是沒有成的佛,所以你就沒有叁身,沒有四智,沒有五眼,沒有六通。佛因爲從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有的人說自己就是佛了,這是愚癡到極點的一個人!爲什麼?他沒有成佛,就說他是佛,這豈不是自欺欺人──既騙自己又騙他人,既騙他人又騙自己,這豈不是世界上的一個大愚癡者?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你要有叁身、四智,才可以稱得爲佛,不是單單有了五眼或者有點神通,這就算佛了。不是的。

  叁身,什麼叫叁身呢?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這四種的智慧。六通: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人一切的動作。

  二、天耳通:可以聽見天上的人所說的話、一切的聲音。

  叁、他心通:是你心裏沒講出的話,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現在的,而宿命通不單現在的知道,過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過去的,通于過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個通就是不可思議一種妙的境界。

  六、漏盡通:漏盡了,不是說好像一個瓶子裏邊裝了水,瓶子底下有個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盡。漏盡通,是沒有漏了──本來是有漏的,現在把漏補上,沒有漏了。什麼叫沒有漏?我說了很多次了,你沒有淫欲心就是沒有漏了,你沒有貪心也是沒有漏了,沒有瞋心也是沒有漏了,沒有癡心也是沒有漏了。總而言之,你有八萬四千種的毛病,現在這個毛病都沒有了,這就叫無漏了,漏盡通。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麼講起這五眼,就有首偈頌說: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天眼通非礙”,這個天眼是通,通就是通達無礙,所以叫通非礙。他能看見八萬大劫的事情,但是八萬大劫以外就看不見了。“肉眼礙非通”,這個肉眼是看得見有所障礙的東西,天眼是能看無所障礙的東西。

  “法眼唯觀俗…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