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法眼,是觀俗谛理的,是觀察世間一切的俗谛,觀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這個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達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日”,佛眼,不是說在佛面上長的眼睛。每一個人都有這種佛眼,可是有的開,有的沒開。你開佛眼了,就好像一千個太陽那種光度,非常強烈。“照異體還同”,照雖然是不同,但是它那個本體是相同的。
所以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若說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這個本領,才可以說成佛了。若沒有這個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還好好做一個凡夫,不要盡欺騙人,那是最好的一件事。
“佛”是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說的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爲教主,其國土莊嚴。娑婆世界,怎麼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堪忍”,言其娑婆世界這麼樣的苦,這個衆生真難爲,怎麼樣忍受這種的苦呢?那麼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是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
“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麼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衆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衆生的苦,而給衆生快樂。悲能拔苦。悲有叁種:
一、愛見悲。愛,就是這種情愛的愛;見,就是看見了的這個見;悲,就是悲愍。這是什麼人所具有的?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同情。
怎麼叫愛見悲呢?因爲我們人類,和你近的,你就愛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愍他。所謂親,如果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可以幫助他;你這個親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這都叫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呢?沒有什麼相幹的人呢,你就見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爲什麼呢?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有這愛心,你才能有你這個悲。
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呢,你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好像對一切的畜生,牛呀、豬呀、雞呀、鵝呀、鴨呀……,你不單對它沒有一種愛見悲,而且還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奪取了,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沒有這種愛見悲了。人哪,幸而還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雞鴨魚呀,還沒有人吃人。沒有說是,人看見一個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殺了,吃他的肉,這還比豺狼虎豹好一點。可是這個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類。我們雖然沒有自己吃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對于衆生、對于畜生,可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
二、法緣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單有這個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二乘人,他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所以他教化衆生,而不著教化衆生這個相,認爲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有法緣悲。
叁、同體悲。那麼菩薩、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薩和佛這種悲,就叫同體悲,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衆生是一個的,因爲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因爲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衆生都在佛的心性裏頭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裏頭的衆生,佛是我們衆生心裏頭的佛。因爲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佛的心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我們這個心也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所以佛和衆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能仁,就具足這叁種的意思。要是往寬廣了說,那是無量無邊,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釋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 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這麼一個名字。 所以 “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現在講這個“說”字。怎麼叫“說”呢?爲什麼又要說呢?中文的“說”字,是“言”字加上一個“兌”字。這個“兌”呢,上邊那兩點,本來也是個“人”字,底下那個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寫成一個“人”字。這個“兌”,是“人”的“口”對著“人”來“言”,這就是個“說”。
那麼說什麼呢?說你願意說的話,所謂“說者悅所懷也。”這個“說者,悅也”,就是一個喜悅的悅,也就是一個快樂的意思。快樂什麼呢?快樂把你想要說的話說出來了,這就叫一個“說”。所以“悅所懷也”,你把你所想要說的話說出來,你就快樂了;說不出來呢,就不快樂了。也就是怎麼樣子呢?“暢所欲言”,暢是“暢快”,把你所想要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所以叫“悅所懷也”。單這一個“說”字,就叫“悅所懷”。懷,就是你所懷念的。
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已經成佛了,這叫一個“先覺”。先覺者,先先的明白了,也就是在夢裏邊他先醒了。我們這一些人,在這個夢裏邊,還是睡大覺呢!睡大覺,這個夢沒有醒,這就是“不覺”,還沒有覺悟。佛呢,就是覺悟者,大覺悟者;不單是個覺悟,而且還是個大覺悟。大覺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以佛知,所以無所不知;以佛見,所以無所不見。
那麼佛覺悟了,是因爲他自己修行證果,由這條路走過來,是個過來人,是個先覺者。他想用他所修的這個方法,得到覺悟的這種果位,使令一切衆生都得到這種修行的方法,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所以佛才要說法。那麼佛想要說的法已經說了,所以這叫“悅所懷”。佛說什麼呢?現在就說“阿彌陀” —— 《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無量壽”,又叫“無量光”。什麼叫無量壽?說是《阿彌陀經》上面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這十個劫,亦有數量啊,爲什麼又叫無量壽呢?無量壽,這個“壽”就是他的福德。因爲有壽就有福,所以這是福德無量。
無量光,什麼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無量。無量壽、無量光,不僅僅就是福德智慧無量,乃至于神通也無量,辯才也無量,相好也無量,道力也無量,一切一切都是無量。所謂無量無量,就是沒有數量,你沒有法子知道這種邊際,這是所謂的“無量”。這無量,也就是沒有一個邊涯,也沒有一個所在,無在無不在。那麼無量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讀算術的人應該知道,無量就從“一”那個地方生出來的。“一爲無量,無量爲一”,這是無量。
以前有個程曦教授,他寫了一本《新禅語》。他說,這個算數若寫個大數目,這個大數目畫一個圈呢,這個數目就大一點。譬如這一個“一”,盡畫“○”,把這個天地的圈都畫滿了,這究竟是多少?你畫,總沒有邊際。這一個數目,這個大數目,畫一個圈就多一個數目,畫一個圈就多個數目。你在牆上畫,把這個地下也畫滿了,天上也畫滿了,究竟是多少數目啊?所以這個數目是無窮無盡的。
阿彌陀佛的壽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你想寫一個大的數目,你就盡量可以畫圈,畫○○○○……,把這個○的數目也都沒有了,不知多少○了。你畫這個圈,畫了不知多少圈,所以這個數目也不知道是多少了。那麼不知道多少?佛很聰明的,就說“無量”,沒有數量了,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數學,也沒有窮盡的。現在打到太空去,這太空裏頭還有太空呢!那又打到什麼地方去?打不完。這個數量呀,是算不窮盡的。
阿彌陀佛的福德無量,智慧也無量,所以叫“阿彌陀”。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人成的佛,不是從天上生出來,也不是從地上長出來,就從人修行成佛的,這叫個“果人”。所以在七種立題裏邊,這部《阿彌陀經》是叫單人立題,這個單人的這個“人”,和我們這個人不同,他叫“果人”──果上的人,不是因上的人。我們現在衆生未成佛,這是“因人”;修成佛了,才叫“果人”。以果人爲這部經的名字,這叫單人立題。
經,梵語叫“修多羅”,此雲“契經”。怎麼叫契經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諸佛的妙理,下契合衆生的機緣。
經有五種的意思。以前我講很多次了,不過這個意思都沒有完全講完。爲什麼呢?我預備每講一部經的時候就加一點,一點一點地往上加。因爲要是一次完全都講出來,人記不了那麼多,並且以後再聽經,說:“哦,這個“經”字,我懂了,就是那麼樣子嘛!貫、攝、常、法,法師常常就是這麼講。”這次就不是這樣子。這一次講《彌陀經》,講“經”字有五個意思:
第一、法本義。經,是法的根本。佛知道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必須要來說教;這個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的方法來說這個經教。什麼叫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所以悉檀,是普遍來布施給一切衆生。這普遍布施給一切衆生有四種:
(一)世間悉檀:講世間的法。
(二)對治悉檀:對治一切衆生的毛病。
(叁)爲人悉檀:爲一切衆生來說法。
(四)第一義悉檀:以第一義來普遍布施給一切衆生。
法本來是不可說的,沒有法可說,因爲以四悉檀的道理,所以佛才說法。這是法本的義。
第二、微發義。微,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的那個微;發,發明,就是把那最微細的道理,發明出來。微發,一切玄妙的道理,你要是不講,沒有人知道。所以,經典就能發揮這最微妙的道理。
第…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