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道理。好像《金剛經》上有幾個偈頌,就是孤起頌。又有一部叫“無問自說”,這一部《阿彌陀經》就是“無問自說”。因爲這一部經,一切的聲聞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的菩薩也沒有到這種境界。
一般的人說:“念佛這個法門,是給老太婆說的。那麼有智慧的人,不需要學這個法。”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你不念佛,你盡打妄想,盡想東想西,想南想北,這一些私欲雜念,又有什麼用呢?你若能念佛,就可以把你這個妄想都趕走了。你有一刻時間念佛,一刻時間就不會打妄想;你一天到晚都是念佛,你一天到晚都不打妄想。什麼叫妙呢?能令你這個妄想不起了,不打妄想,這就是妙,這就是妙法。對治你這個妄想,對治你這個散亂,對治你這個貪心,對治你這個瞋心,對治你這個癡心。
一句彌陀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肯專持念,似入寂光不動場。
“一句彌陀萬法王”,這個萬法中的王。“五時八教盡含藏”,不管是五時,是八教,都在這一句彌陀裏頭。“行人但肯專持念,似入寂光不動場。”這幾句話是我在十七歲那時候說出來的。那麼你能以念佛,比你盡想那些個壞主意,好得多!所以這一部 《阿彌陀經》,是最高的一種境界,菩薩都不能請問。不是他不能請問,就因爲他們不了解念佛的妙處,所以要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沒有人請問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就向大家來宣布,來說這個法。所以不問自說這個法,都是妙法。那麼有問而說的,是不是妙法?也一樣是妙法,所以都叫無上甚深微妙法。
“因緣譬喻及本事”,“因緣”也是一部,佛說種種的因緣。“譬喻”,這又是一部。“本事” 是一部, 或者講某一個菩薩的本事,或者講某一個佛的本事,或者講釋迦牟尼佛過去的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本生”又是一部,就是在今生的事情。“方廣”,方是四方,廣就是廣大,這也是屬于一部。還有,“未曾有” 也是一部,這未曾有怎麼又有了 呢?因爲以前未曾有,現在是有了,這叫未曾有,也是一部。還有“論議”也是一部。以上所說,這是十二部經大概的意思。
這一部經主要的,是叫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因爲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衆生都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成佛以前,他發過四十八願。那時候他是一個比丘,名字叫法藏。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這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要度衆生成佛的,用種種的方法來度一切衆生成佛。
那麼其中,他就發了一個願,這樣說的:“所有十方一切衆生,等我成佛的時候,他們若念我的名字,也一定會成佛;如果他們不成佛,我也不成佛。”這好像觀音菩薩說《大悲陀羅尼經》說 :“若有人持此神咒者,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 阿彌陀佛的願力,是要攝受一切衆生都成佛去,都生到他那個國土,然後成佛。
阿彌陀佛這個願力,就好像那個吸鐵石,那種吸鐵的力量似的。十方所有的衆生,都好像這個鐵,一塊鐵似的。阿彌陀佛這個願力,就是這個吸鐵石,所以把十方的衆生,都給吸到極樂世界去。如果吸不到呢?吸不到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不成佛!所以我們一切衆生, 若有稱 “阿彌陀佛” 這個名號的,就都有成佛的機會。
這念佛的法門,是叁根普接、利鈍兼收的。 什麼叫叁根呢? 就是上根、中根、下根。 上根, 是最有智慧的人;中根,是平常的人;下根, 是最愚癡的人。你最聰明的人念佛, 可生到極樂世界去;你最愚癡的人念佛,也可生到極樂世界去。生到極樂世界,那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以蓮華化生,不像我們人要經過胎藏。 極樂世界是以蓮華爲胎,在蓮華裏住了一個時期,將來就可成佛了。所以這念佛的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兼收,不論你是聰明人、愚癡的人,一樣都可以成佛。
那麼說:“念念佛就成佛了,這個法門,我是不信的!這麼容易?”念念佛就能成佛,這是藉著阿彌陀佛這個願力而成佛。你不要不信,這是阿彌陀佛以前和我們簽的合約,都 sign lease ,說:“我成佛了之後,你若念我的名字,你就成佛。”兩個人都簽過字的。所以現在我們念佛,一定成佛的。這是一點。
還有這個念佛,也就是種善根。記得我以前講一個公案,有一個老年人想要出家,他已經七、八十歲了。這個老年人,老得走不動了,大約不知道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爲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做了。誰不知,他到了祇樹給孤獨園,偏偏這一天,釋迦牟尼佛就不在,出去應供。
這一些個大阿羅漢,有很多都得天眼通的。一看這個老人要來出家,這一些大阿羅漢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幹,沒有什麼事情做,一天吃飽了,來了一個人要來出家,他們就要觀察他的因緣,看看他有沒有善根。把這個天眼打開了,一看!這個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內,都沒有種過善根;沒有種過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你不要以爲出家這麼容易的,誰願意出家就出家了,不是那麼簡單的!
那麼我們這五個人出家的,經過我考驗了一年多,現在我才答應他們出家,求戒去了。可是我也沒有觀察他們,在八萬大劫以內有沒有善根,我就觀察他們在這一生,我看他們都改了很多過,把毛病都去了很多,抽煙的也不抽煙了,喝酒的也不喝酒了,吃藥的也不吃藥了。有一個人,皈依之後還吃幾次藥,但是以後又改過了。所以我看他們暫時的情形是都可以的,就許可他們出家了。
本來還有好幾個人想要出家,我都沒有答應。因爲這都要經過一番考試的,最低限度一年、二年、叁年,要來考察。古來,這個收徒弟,師父訪徒弟訪叁年,徒弟訪師父也要訪叁年,這來回就六年,然後再成功了,這就要七年。現在是原子時代,所以我考察一年就算了。
這一個老人想要來出家,這些諸大比丘、大阿羅漢說:“你怎麼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沒有善根啊!出家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這個老年人一聽,呵!把心裏給涼了,說:我以爲出家很容易呢!現在不可以出家了,就跑了。人家也不留他,他就跑了;若留他,他就不會跑的。他跑,幹什麼呢?要去跳海去了。反正出家也出不成,自己自殺去了。
正在要往海裏跳呢,釋迦牟尼佛在後邊一把把他抓住了,說:“你幹什麼?”他說:“我想要去出家,釋迦牟尼佛不在祇樹給孤獨園,這些個大比丘說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哎!我早死了好了,這個人生沒有什麼意思了。覺得我這麼老也不能做工了,也沒人養我。”
印度那時候,也一定沒有養老金,若有養老金呢,哦!他也不會自殺的,也不會去出家的!現在你看,美國這麼多老人,也沒有一個出家的,爲什麼?就因爲有養老金,他生活不成問題,所以在家裏享受一下。
那麼釋迦牟尼佛,就說:“你不要跳海。你回來,我收你。”這個老年人說:“你收我?你是誰呀?你有這個權利嗎?”釋迦牟尼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那些大比丘都是我的徒弟。我答應了,他們大約都不會反對的,你跟著我回來啦!”這老年人本來哭哭咧咧,眼淚淌到鼻子那個地方去了!這回用氣往回一收,把眼淚也收起來了,把那鼻涕也收回來了,破涕爲笑,笑了,“哦!那我這回還有點出路,還有一點辦法。”
于是乎回來,釋迦牟尼佛就給他落發出家,當時就給他說法授戒;受完戒,他即刻就證得初果。這個老年人,爲什麼他證得初果呢?這個很簡單的,就因爲他想要死,他把死都豁出來了;因爲不能出家,他就要投海了。現在他沒有投海,自己就像已經死了,“哦!我已經投海了!”所以他什麼都放下了,什麼都看破了。什麼都放下了,于是乎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就證了初果。
他這一證初果不要緊,這一些大比丘、大阿羅漢就都有麻煩了。有什麼麻煩呢?“ 唔,這奇怪了。這個人沒有善根,他能證初果呢?我們不留他出家,怎麼佛留他出家?奇怪了。還證初果了!沒有善根的人,不能證果,也不能出家的啊!這不行,要去同佛來問一問這個問題,研究這個問題。”到了,大家就給釋迦牟尼佛先叩頭頂禮,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佛法,我們本來腦筋很清楚的,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有善根才可以證果。這個老人既沒有善根,他現在又出了家,也證了果。什麼意思啊?這佛法講得怎麼一點都不公道了呢?”
釋迦牟尼佛說:“哦,你問這個問題呀!你們這些大阿羅漢哪,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超過八萬大劫以外的因果,你們就都不知道了。我告訴你,這個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的時候,他在山上斬柴,是一個樵子,打柴的這麼一個老年人。 那時候,因爲 山上有很多老虎,他在這兒斬柴,那邊就來一只老虎。這個老年人一看,“老虎來了,我趕緊上樹。老虎不會上樹,它就沒有辦法了。”于是乎, 就爬到那個樹上邊。這只老虎看他上樹,就往他那兒跑——啊!這個老虎跑得也快,他上樹上得也不慢,就爬到那樹上面去了。這只老虎往起一跳,也構不著他,咬不著他了。
這只老虎也非常聰明,不是普通的老虎,普通老虎沒有這種的智慧。這個老虎,你說怎麼樣?“你上了樹?我把這樹咬斷了,你就掉下來了,到時候就會被我吃了。”于是乎,它就用虎牙咬這個木頭,啃這個樹幹。你看,那個老鼠都可以把木頭啃出窟窿來,啃斷了,何況老虎?這一棵樹,雖然是很大一棵樹,這只老虎左一口、右一口──它咬人骨頭,一咬就咬得像面粉那麼碎,最有力量的──所以把這木頭一咬,咬了幾口,這棵樹就咬斷一半了。
這個老年人可嚇壞了!哦,老虎這樣子,怎麼辦呢?他在命如懸絲的時候──這個生命,好像一條頭發吊著這麼危險,他就想起來:“哦!人人到緊急的時候要…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