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說:“那我怎麼會知道你有沒有善根呢?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但是我有一個方法令你知道,你因爲你有善根,所以才能遇著佛法;你若沒有善根,你就不會遇著佛法。這就是你應該知道你自己有善根。”那麼說:“我遇著佛法會不會沒有善根呢?”或者你會沒有善根──你遇著佛法,你也沒有善根。那麼沒有善根,你要種善根,你要去做去;你若沒有善根,又不去種善根,那始終都是沒有的。
所以,這個善根不善根,不成什麼問題!只要你栽培、灌溉,要去修行。栽培、灌溉,就是依法修行;依法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行。佛法叫你不要飲酒,你拼命飲,生命都不顧了。喝完了酒,頭昏眼花,腦袋痛得要爆裂成兩半的樣子,唉!這就是自己往那個愚癡路上走。佛法叫你不要偷東西,啊!你豁出生命也要去偷東西,把生命也犧牲了。這也是沒有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總而言之,佛教你不要打妄語,就不打妄語;不要飲酒,就不飲酒;不要偷東西,就不偷東西;不要邪淫,就不要邪淫,你要聽佛的話。不要我學佛法,完了,盡做壞事,就以爲:“哎,小小的毛病不要緊!”就因爲這個不要緊,就墮到地獄去了。做餓鬼,做畜生,都是因爲這一點點不要緊,所以就走到那個途徑裏頭去了。那麼這是要信你有善根,將來就結善果。
信事、信理。怎麼叫信事呢?你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他一定會接我們去成佛,這是“事”。怎麼叫信理呢?爲什麼說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呢?若沒有因緣,我們就遇不著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也就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念佛成的阿彌陀佛,那麼我們一切衆生,如果能念佛也可以成阿彌陀佛,這是“理”。有這種理,有這種事,我們依照這個事理去修行,所謂“事無礙法界”。《華嚴經》上講,有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我們有這種的法界,我們和阿彌陀佛,在自性裏邊來講,根本是一個的,所以我們就有成佛的資格。
那麼講起事理,我還不懂什麼叫事?什麼叫理?我現在舉出一個很淺顯的比喻,給你們大家聽。這個事,就是一個事相,有所表現出來的。理呢,是這個事的表現,本來就有那麼個道理。好像那個木頭,這一棵樹,它都有可以造房子的這個理,有可以造房子的這種因素,所以你把木頭拿回來,你造成了房子。沒造之時,這是個理;造成了房子,這就是個事。所以,這事理的意思也這樣子。
有這種理,才能有這種事;有這種事現出來,是因爲有這種理。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成佛的理,但是沒有成佛的事。我們要念,信、願、持名,這就能達到將來成佛的這種事。這也就好像這一棵樹,具足造房子的這種理,那麼房子造成了,就有事的表現了。阿彌陀佛是衆生心裏的阿彌陀佛,那麼衆生呢,也是阿彌陀佛心裏頭的衆生。因爲這種關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這個道理,你必須要相信,你也必須要去實行去,不能懶惰。
譬如念佛,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我們這兒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七寶池、八功德水裏邊,就有蓮華生出來。我們念佛念得越多,那個蓮華,就長得越大,但是它可沒有開。等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這個自性,就生到極樂世界那個蓮華那兒去,蓮華就開了。所以你若要知道你這個品位的高下,是生上品上生呢?是中品中生呢?還是下品下生呢?那就看你念佛念得多少。你念佛念得多,那個蓮華就長得大;你念佛念得少,你那蓮華就小。
那麼說,我不念呢?你要是念念佛,就不念了,那個蓮華就乾了,又回去了,就死了,所以這全憑你自己,去爭取你自己這個果位。你念得多,這是持名;深信,你深信不移;切願,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還要實行,就是不能懶惰。所以你不能說:“哦,今天我貪得睡多一點啰!明天我再修行。”那是不可以的。你不能懶惰,要勤力持勉,要特別精進來修行,這才能成功的。
這個“信”已經講完了,再講那個“願”。怎麼叫願呢?這個願,就是你所願意的,你意念之所趨,你的心想要怎麼樣子,就發一個願。這個願,我們都知道有四種,就是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四弘誓願。過去諸佛和過去的菩薩,都依照這四弘誓願,而證得佛的果位,而行菩薩道。現在的佛和菩薩,和未來的菩薩、未來的佛,也都是依照這四弘誓願,而修行證果。
這個四弘誓願,是依照“四谛”而發四弘誓願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滅谛。依照苦谛,就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依照集谛,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這個願;依照道谛,就發“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願;依照滅谛,就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
在這個四弘誓願,因爲知道衆生的苦──衆生有叁苦、八苦,有無量諸苦。叁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這是衆生一種貧窮的困苦。壞苦,這是有衆生富貴了,可是把富貴壞了,這是一種壞苦。行苦,既然沒有貧窮的困苦,又沒有富貴的壞苦,但是有這個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這一生呀,念念遷流,這是行苦。所以這叁苦。
八苦,我們生來是苦,老了也是苦,有病的時候更苦,等死的時候更苦──這是生、老、病、死苦。釋迦牟尼佛就因爲看見這個生老病死苦,所以就發心出家修道。其余的,還有愛別離苦──對于你所愛的人,在種種的環境之下,或種種的情形之下,要分離開,這是一種愛別離苦。這個愛的分別、分離了,這是一種苦;那麼不愛的,常常再聚會到一起,這也是一種苦,這叫怨憎會苦。
你看,做人不是有愛別離苦,就有一種怨憎會苦。你不高興這一種人哪,到任何地方都有這一種人,和你在一起作爲同事,這是怨憎會苦。又有一種苦,是什麼呢?求不得苦,就是不能遂心滿願,想要得而不得。未得的時候就患得,已得的時候又患失,患得患失,這種都是苦。這種苦還不怎麼要緊,最要緊的就是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熾盛,這五種的陰好像火似的,熾然而茂盛,像火著得茂盛那個樣子。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在我們身體上,時時刻刻都跟隨著,不能離開。所以這種苦是很厲害的。
除了八苦以外,又有無量諸苦,無量無邊那麼多苦。我們人爲什麼有這種苦?就因爲我們在過去生中,盡種這個苦的因,就是和這個苦來做朋友,不想和它離開。種這種苦的因緣,所以今生就遇著這種苦果。所以說,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前世因”,你知道你前生做什麼嗎?“今生受者是”,你今生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要知來世果”,你要想知道來生怎麼樣?“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麼,來生就結什麼果。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這種果,成就的時候,你害怕了,你覺得:“我這麼苦!”已經種了這種苦因,所以今生就結這種苦果。
菩薩是“畏因不畏果”,衆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薩是怕因不怕果的,他在因地裏邊,在種因的時候,他很小心謹慎的。這苦因,他不種,所以他就沒有苦果。假設在過去,他沒有明白的時候,他種了苦因,現在苦果來了,他就受,他就很歡喜地接受這個苦果。所以菩薩有的時候也受苦,但是他受苦,他是歡喜受這種苦。因爲他認爲怎麼樣呢?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受這個苦,這苦就沒有了,就了了;想享受這個福,這正是消這個福呢!一般衆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種因的時候,他不怕,不管什麼好因、壞因、善因、惡因,隨便去做去:“不要緊,這小問題!”他就去做去了。這一不小心、不謹慎,什麼因他都種,等到受苦果的時候,他怕上了:“唉呀,這真受不了!唉呀,我怎麼遇著這種的環境呢?這麼苦呢?”他怕接受這苦果。所以你怕接受,你當初就不應該種啊!你種這個苦因,所以就結這苦果。
我們現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那個地方,一切苦都沒有的,無論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那個地方什麼苦都沒有。那個地方的人哪,都是清淨的,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癡心,沒有叁惡道。爲什麼沒有叁惡道呢?就因爲沒有貪、瞋、癡這叁毒,沒有叁毒就沒有叁惡道。叁惡道,就是由叁毒變現的。
這個度衆生,佛度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我們發心要令一切人都明白佛法,令一切人都離苦得樂,令一切人都得到覺悟,這就是度衆生。可是你度衆生,不要有度衆生之相,要“度生離相,離相度生”,不要著相。不要說:“喔!這個衆生是我度的,那個衆生也是我度的。我度了一個、兩個、叁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喔!我度了九個衆生了,我又度了十個衆生了……。”你這一算,那還有個數目。度衆生應該沒有數目,你有數目就是有所執著;沒有數目,就是沒有執著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這是真正的度衆生。那麼外邊的衆生固然應該度,你自性的衆生也應該度。你自性裏邊,有八萬四千個衆生,你都應該度他們修行、成佛、入涅槃,這叫度自性的衆生。
那麼你想度衆生,就會有煩惱;你不度衆生,有沒有煩惱?也有煩惱。你度衆生也有煩惱,不度衆生也有煩惱。這個煩惱有多少?有八萬四千種的煩惱。人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衆生就有見思惑,二乘人就有塵沙惑,菩薩有無明惑。我們這個無明是最壞的,那麼說:“衆生有見思惑,有沒有無明呢?”衆生不單有見思,也有塵沙,也有無明,這叁惑都具足的。二乘人就把這見思惑斷了,菩薩就…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