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P6

  ..续本文上一页我说:“那我怎么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呢?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但是我有一个方法令你知道,你因为你有善根,所以才能遇着佛法;你若没有善根,你就不会遇着佛法。这就是你应该知道你自己有善根。”那么说:“我遇着佛法会不会没有善根呢?”或者你会没有善根──你遇着佛法,你也没有善根。那么没有善根,你要种善根,你要去做去;你若没有善根,又不去种善根,那始终都是没有的。

  所以,这个善根不善根,不成什么问题!只要你栽培、灌溉,要去修行。栽培、灌溉,就是依法修行;依法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行。佛法叫你不要饮酒,你拼命饮,生命都不顾了。喝完了酒,头昏眼花,脑袋痛得要爆裂成两半的样子,唉!这就是自己往那个愚痴路上走。佛法叫你不要偷东西,啊!你豁出生命也要去偷东西,把生命也牺牲了。这也是没有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总而言之,佛教你不要打妄语,就不打妄语;不要饮酒,就不饮酒;不要偷东西,就不偷东西;不要邪淫,就不要邪淫,你要听佛的话。不要我学佛法,完了,尽做坏事,就以为:“哎,小小的毛病不要紧!”就因为这个不要紧,就堕到地狱去了。做饿鬼,做畜生,都是因为这一点点不要紧,所以就走到那个途径里头去了。那么这是要信你有善根,将来就结善果。

  信事、信理。怎么叫信事呢?你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他一定会接我们去成佛,这是“事”。怎么叫信理呢?为什么说我们和阿弥陀佛有大因缘呢?若没有因缘,我们就遇不着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成的阿弥陀佛,那么我们一切众生,如果能念佛也可以成阿弥陀佛,这是“理”。有这种理,有这种事,我们依照这个事理去修行,所谓“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有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我们有这种的法界,我们和阿弥陀佛,在自性里边来讲,根本是一个的,所以我们就有成佛的资格。

  那么讲起事理,我还不懂什么叫事?什么叫理?我现在举出一个很浅显的比喻,给你们大家听。这个事,就是一个事相,有所表现出来的。理呢,是这个事的表现,本来就有那么个道理。好像那个木头,这一棵树,它都有可以造房子的这个理,有可以造房子的这种因素,所以你把木头拿回来,你造成了房子。没造之时,这是个理;造成了房子,这就是个事。所以,这事理的意思也这样子。

  有这种理,才能有这种事;有这种事现出来,是因为有这种理。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成佛的理,但是没有成佛的事。我们要念,信、愿、持名,这就能达到将来成佛的这种事。这也就好像这一棵树,具足造房子的这种理,那么房子造成了,就有事的表现了。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那么众生呢,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你必须要相信,你也必须要去实行去,不能懒惰。

  譬如念佛,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这儿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就有莲华生出来。我们念佛念得越多,那个莲华,就长得越大,但是它可没有开。等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自己这个自性,就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莲华那儿去,莲华就开了。所以你若要知道你这个品位的高下,是生上品上生呢?是中品中生呢?还是下品下生呢?那就看你念佛念得多少。你念佛念得多,那个莲华就长得大;你念佛念得少,你那莲华就小。

  那么说,我不念呢?你要是念念佛,就不念了,那个莲华就乾了,又回去了,就死了,所以这全凭你自己,去争取你自己这个果位。你念得多,这是持名;深信,你深信不移;切愿,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实行,就是不能懒惰。所以你不能说:“哦,今天我贪得睡多一点啰!明天我再修行。”那是不可以的。你不能懒惰,要勤力持勉,要特别精进来修行,这才能成功的。

  这个“信”已经讲完了,再讲那个“愿”。怎么叫愿呢?这个愿,就是你所愿意的,你意念之所趋,你的心想要怎么样子,就发一个愿。这个愿,我们都知道有四种,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四弘誓愿。过去诸佛和过去的菩萨,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证得佛的果位,而行菩萨道。现在的佛和菩萨,和未来的菩萨、未来的佛,也都是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

  这个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四弘誓愿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灭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这个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

  在这个四弘誓愿,因为知道众生的苦──众生有三苦、八苦,有无量诸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这是众生一种贫穷的困苦。坏苦,这是有众生富贵了,可是把富贵坏了,这是一种坏苦。行苦,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但是有这个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一生呀,念念迁流,这是行苦。所以这三苦。

  八苦,我们生来是苦,老了也是苦,有病的时候更苦,等死的时候更苦──这是生、老、病、死苦。释迦牟尼佛就因为看见这个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发心出家修道。其余的,还有爱别离苦──对于你所爱的人,在种种的环境之下,或种种的情形之下,要分离开,这是一种爱别离苦。这个爱的分别、分离了,这是一种苦;那么不爱的,常常再聚会到一起,这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

  你看,做人不是有爱别离苦,就有一种怨憎会苦。你不高兴这一种人哪,到任何地方都有这一种人,和你在一起作为同事,这是怨憎会苦。又有一种苦,是什么呢?求不得苦,就是不能遂心满愿,想要得而不得。未得的时候就患得,已得的时候又患失,患得患失,这种都是苦。这种苦还不怎么要紧,最要紧的就是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炽盛,这五种的阴好像火似的,炽然而茂盛,像火着得茂盛那个样子。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着,不能离开。所以这种苦是很厉害的。

  除了八苦以外,又有无量诸苦,无量无边那么多苦。我们人为什么有这种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这个苦的因,就是和这个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种这种苦的因缘,所以今生就遇着这种苦果。所以说,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前世因”,你知道你前生做什么吗?“今生受者是”,你今生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要知来世果”,你要想知道来生怎么样?“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么,来生就结什么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这种果,成就的时候,你害怕了,你觉得:“我这么苦!”已经种了这种苦因,所以今生就结这种苦果。

  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的,他在因地里边,在种因的时候,他很小心谨慎的。这苦因,他不种,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假设在过去,他没有明白的时候,他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就受,他就很欢喜地接受这个苦果。所以菩萨有的时候也受苦,但是他受苦,他是欢喜受这种苦。因为他认为怎么样呢?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受这个苦,这苦就没有了,就了了;想享受这个福,这正是消这个福呢!一般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的时候,他不怕,不管什么好因、坏因、善因、恶因,随便去做去:“不要紧,这小问题!”他就去做去了。这一不小心、不谨慎,什么因他都种,等到受苦果的时候,他怕上了:“唉呀,这真受不了!唉呀,我怎么遇着这种的环境呢?这么苦呢?”他怕接受这苦果。所以你怕接受,你当初就不应该种啊!你种这个苦因,所以就结这苦果。

  我们现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那个地方,一切苦都没有的,无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个地方什么苦都没有。那个地方的人哪,都是清净的,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痴心,没有三恶道。为什么没有三恶道呢?就因为没有贪、瞋、痴这三毒,没有三毒就没有三恶道。三恶道,就是由三毒变现的。

  这个度众生,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发心要令一切人都明白佛法,令一切人都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觉悟,这就是度众生。可是你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之相,要“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着相。不要说:“喔!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我度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喔!我度了九个众生了,我又度了十个众生了……。”你这一算,那还有个数目。度众生应该没有数目,你有数目就是有所执着;没有数目,就是没有执着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是真正的度众生。那么外边的众生固然应该度,你自性的众生也应该度。你自性里边,有八万四千个众生,你都应该度他们修行、成佛、入涅槃,这叫度自性的众生。

  那么你想度众生,就会有烦恼;你不度众生,有没有烦恼?也有烦恼。你度众生也有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这个烦恼有多少?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人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有见思惑,二乘人就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我们这个无明是最坏的,那么说:“众生有见思惑,有没有无明呢?”众生不单有见思,也有尘沙,也有无明,这三惑都具足的。二乘人就把这见思惑断了,菩萨就…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