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P7

  ..续本文上一页断尘沙惑,二乘没有断尘沙惑。

  菩萨断尘沙惑,没有断无明。在最后将要成佛时,这叫等觉菩萨,就等于佛了;可是等于佛,这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还要破最后那一分的生相无明。就拿你身上的汗毛比这个无明,好像你身上有八万四千的汗毛,就剩这一根的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若破这一分生相无明,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

  什么叫见惑?我讲很多次了,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看不空这种境界,认为一切都实有的──天天穿衣服,也认为这是真的;吃饭,也认为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这是真的,“哎呀,我就一个人哪,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戚,也没有一个近人。”啊!这就迷了;迷到这个境界上,这都叫见惑。见着什么,你就不明白;见着好的,你就贪、就爱:“哦!这个我也爱,那个我也爱。”这个爱呀,无穷无尽;这个贪,也无穷无尽,总是不知足,这叫对境起贪爱。这就是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路不明白了,而生出一种分别心:“ 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法师讲的这个道理,不知道对不对?若这么样子去做去,对我没有什么利益!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嘛!”尽想对自己有好处。若对自己没有好处,这个事情就不愿意做;做的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就看到眼前三寸远的地方,再到四寸那个地方就看不见了;只看眼前、看脚底下,不往远了看。这都是一种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也就是脑筋糊里糊涂的──不对的,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

  方才我说,认为吃饭也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睡觉也是真的。那么说,这是假的吗?不是假的。那么你看,什么是真的?这个穿衣服、吃饭、睡觉,都是人生一个过程,你不要把它执着得那么认真。你若不执着,就很轻松的、很自由的;你一有所执着了,就有了痛苦。你要是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就没有所贪爱了,“原来这是我作梦呢,在梦里头做这些糊涂事!”你这样一想, 就把什么事情都放下了。你放下,什么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有所执着,什么事情都过不去了。

  这见惑、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你破了见惑,就证得初果阿罗汉;你见惑还破不了,就证不了果。你对着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哪?是不是有一种贪心哪?对境起贪爱、不起贪爱?对你好的境界,你就贪;对不好的境界,你就憎了。你能不能没有贪爱?你若没有,你根本就“没有了”,你怎么会知道你没有?你若真没有了,根本就不知道没有了。

  你若知道说:“我没有贪爱。”那你的贪爱比谁都大!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你没有;你若真没有,根本就没有,怎么会还有个知道呢?对什么境界都不贪,也不爱了,那根本也不知道没有贪爱了。你要是说:“我没有一个我呀!”你怎么知道你没有个你呢?你若没有一个你,你怎么会知道?你知道你没有你,没有自己,这还是有个自己啊!所以,你说你不贪不爱,那还是有个我,那没有证到初果。没有证初果,八十八品的见惑还没有断、没有破。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一说就可以了,真要有那种境界啊!

  那么见惑、思惑,见思惑有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边、戒、见、邪。怎么叫利呢?它来得很快的。怎么叫钝呢?它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什么叫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第一就是身见。为什么有身见?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这是我的身体。这个身见,讲起来很多,就像“哎呀!我这个身体现在瘦了。啊!我这个身体现在吃得不好。啊!我这个身体现在穿得也不好。我这个身体现在住得也不好。我这个身体,怎么办能叫它好呢?怎么可以安全呢?”就执着我这个身,一天到晚都为我自己作打算。这是身见。

  第二就是边见,就是执断、执常。这断、常二见,叫边见。执断的人,他说:“人死了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归于太虚空了。人死,就完了。”这是一个断见。常见的人,他说:“人死了,来生还是一定做人。人,就是一定做人的。那个狗,就是永远都做狗,那个猫永远都做猫,马永远都做马。人不会变狗、变猫的,猫也不会变人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是执常。断、常二见,落于二边,不合乎中道,这叫边见。断,它就断灭了;常,它永远存在,譬如我今生做人,来生还是做人,就好像这个树,永远都是树;那个草,永远都是草。你看,草的种子就是草,树的种子就是树。就这样子,他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鬼的,这叫边见。

  五利使讲了二个,还有三个。前边的身见和边见,还有邪见。什么叫邪见呢?他说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他拨无因果──根本没有因,也没有果。所以,他不信善报和恶报,不信“做善得福,做恶就招祸”,这叫邪见。

  还有戒禁取见。这个戒见,他就非因计因,他教人持牛戒、狗戒。 怎么持牛戒呢?他就吃草,不吃饭,学牛吃草那个样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因为他有这种邪的知见。他看见这个牛升天,所以他就学牛,看见这个狗也升天了,他就学狗那样子,持牛狗戒,这叫非因计因。

  那么第五,就是见取见 。怎么叫见取呢?见取,就是非果计果。前边那个戒取,它是非因计因。戒取,就是出家人持戒,他有一种执着心。执着什么呢?他说:“我持戒了!我是一个能持戒的人。戒呢,是我所持的戒。”有一个能持所持。他不懂得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着;他一有了执着,这就变成戒取了。这个见取, 就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果了。他就以四禅天和四空处,认为是涅槃了。这叫非果计果。

  这个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在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坐在这儿,呼吸气都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气没有了,但是你若一想、一动念:“喔, 我这呼吸气呢?”你一生出这个念头来,这呼吸气就又有了。这是初禅。

  二禅呢,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没有了,就像死人一样。把脉断了,这个脉搏也没有了;但是你这个脉搏停了,这并不是死,这是得到二禅的境界。到三禅,你打坐,坐到三禅上,它这个念──念力的念,也没有了。你初禅、二禅,虽然没有呼吸气,脉也不动,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三禅,念也没有,常常在这个定里边。

  等到四禅,那个念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识。三禅没有念了,不过这是没有粗念,细念还没有断;到四禅,细念也断了。可是这种的境界,只是一个境界,一个修行过程,一个必经之路,并不是证得果了。不要说四禅,就算是证得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空处的境界,这也没有证果呢!只不过是一个定。那么有这种见取的人,他就以为这种境界就是涅槃了,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好像那个无闻比丘,他因为不懂,所以就以四禅为四果了。那么这是五利使。

  再讲这个思惑。见惑就是五利使,思惑就是五钝使。钝,就是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

  我们人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无明生出来以后,就有尘沙惑、无明惑。尘沙惑又叫无知惑;知道的那个“知”,但没有真正的知。那么见思惑,也可以叫无见惑,因为有无明以后,就变成有一个贪。这个贪,凡是你所想要得到的,都是由贪心生出来的。因为有贪心,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种种烦恼一生出来,就变成一个瞋心了。瞋心生出来了,就只知道给自己讲理,不知道给对方讲道理;就只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了。所以,这一种瞋恨心一生出来,就想把其他的人都打倒。

  有这种的瞋恨心一生出来,跟着就愚痴了,就不分是非、黑白,什么都不管了,根本就不懂道理了,愚痴了。是非也分别不清楚,曲直也分别不清楚了,黑白也分别不清楚了,这时候就变成一个愚痴。因为有愚痴了,于是乎就生出一种慢心来。因为有慢心 ,所以就生出一种疑。疑,无论任何人讲的什么道理,他也不相信──对的,他也不相信;不对的,也不相信;真的,也不相信;假的,他更不相信了,所以就生出种种的怀疑来。这是思惑,这叫五钝使。

  因为前边这种种的烦恼无明──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种种就变成烦恼。所以这烦恼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了的时候。所以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照集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这种誓愿。

  那么“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你就要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这个方法,你就不能修道;你想要修道,必先明白这个方法。那么方法是很多,无量无边,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力。怎么说法门无量呢?这无量法门都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

  佛说一切法,应众生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这一切法,都是从众生心里生出来的,因为众生的心有千差万别,种种的不同。每一个人的心都不同,所以这个法门也有种种的差别,种种的不同。但是总起来,这个法有三种,就是佛法、心法、众生法。这三法就生出来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生出这种种的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太多了。好像我们现在讲经,这部经没讲完呢,就讲那一部经;那一部经没讲完,又讲另一部经。你说,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的,不过是在大海里头的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整个的大海的水都得到。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学佛法有什么用处呢?为什么要学佛法呢,这么困难?学佛法,就是想要成佛。为什么想要成佛?是不是成…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