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P8

  ..续本文上一页佛也是个妄想呢?成佛不是个妄想,因为这一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该有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既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要早一点成佛,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力,这是灭谛。灭谛,也就是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灭这种果位。那么想得到不生不灭这种究竟清净的果位,就要修行──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定要成佛!你不要有一种怀疑:“我是不是可以成佛呢?”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没有怀疑心呢,你就会很快的就成佛了。

  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可不是说,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了。你要修行,才能得到佛的果;你不修行,一切众生还是众生,谈不到是佛。佛,是一个理,有成佛的这么一个道理。你要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也不去,瞋心也不去,痴心也不去,慢心也不去,这个怀疑、疑惑心也不去除,就不会那么快成佛了。所以要发四弘誓愿。

  讲到发愿,我们无论做一件什么事情,必须要先有一个愿。你有一个愿,然后才跟着这个愿去行去,自然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就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一个公案来。是个什么公案呢?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的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着释迦牟尼佛来了,把门都关上,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都把门关起来,不理佛。那么佛到这国家,已经到这儿了,就和这一般的人民、国王、大臣,都没有人缘,没有一个人欢迎他。在这个时候,目犍连在后边就来了,这个国王、大臣和老百姓,一看见目犍连来了,啊!大家都出来欢迎,叩头顶礼的。国王也叩头,大臣也叩头,老百姓看见这国王、大臣都给这个和尚叩头,欢迎这个和尚,他们也都来叩头,恭恭敬敬的。这一个也要供养目犍连,那一个也要供养目犍连,很多人都来供养。

  佛的弟子一看这种情形,就认为很不平了,就请问佛:“以世尊这么大的德行,到这个国家,他们都不供养。国王也不发心,大臣也不发心,老百姓也都不发心来供佛。那么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了,这国王也向他叩头,大臣也叩头,老百姓个个都叩头,争着来供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就请问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说:“啊,这都是在往昔的因缘哪!”在无量无量劫以前,那时候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里头。目犍连到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山下边住着。住着,他就最讨厌的是这个蜂子,那目犍连呢,就最欢喜这个蜂子。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因地,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总要烧起来一些烟,熏得这个蜂子往远一点飞,他不欢喜这个蜂子。摩诃目犍连在当时怎么样呢?他就是被蜂子蜇到手上了,他很痛的,但他也不用烟来熏这个蜂子。他就发愿了,说:“哦,你们这么样苦,做蜂子尽蜇人;蜇到人,人就更讨厌你了。我现在发愿,我将来若得道的时候,我要先度你们这一些个蜂子,这种修罗性的众生。”专门度这蜂子。

  目犍连发了这个愿之后,以后生生世世,到现在就证果成阿罗汉。那一些蜂子呢,就托生到这个国家,变成一个国,那一班的蜂子就变成老百姓,那个蜂子王就做国王,那么这些个工兵──做工的蜂子,就变成文武大臣了。因为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讨厌这个蜂子,所以现在到这国家,与这蜂子都没有缘,与这国王、大臣、老百姓都没有缘, 没有人供养他。

  这目犍连就发愿,专来度这个蜂子;他发愿他若成道证果了,就要度这些个蜂子也修行。所以今生遇着一起了,这一班的国王、大臣、老百姓,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用烟熏它们,和他们没有结下缘,所以他们就不供养。目连尊者发愿度脱它们,所以今生他们争着来供养、恭敬目犍连。由这一点,我们推测这种因果,一定要发愿,要结缘的。

  所以这一部经,以“信、愿、持名”为宗。怎么叫持名呢?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有一种清水珠,这清水珠往水里一放,无论怎么样混浊的水,它也都会清净的,水就澄清了。念佛这个佛号,也就好像那个清水珠似的,放到水里,水里就清了。所以“念佛入于乱心”,我们这个心本来都是乱乱糟糟的,妄想纷飞,这个妄想不知多少!不是这个妄想生出,就是那个妄想来了;这个走了,那个来了;那个走了,那个又来。这妄想好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没有停息的时候。那么你这个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这个乱的心,也就变成佛心了。因为你念一声佛,你心里就有一个佛;你念十声,就有十个佛;念百声、千声、万声,念得越多,这个佛就越多。

  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就是佛念,佛也就念你。这也就好像无线电似的,你这儿一念,阿弥陀佛那个无线电、那个收音机就收到了。那个雷达是什么?就是有一种感应道交。你这儿若不念,他那儿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这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普遍一般人,都相信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法门,不要把它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在口里就有一个化佛现出来,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他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他口里就生出一尊化佛,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这儿一念佛,你这儿就放光;你这儿一放光,那个妖魔鬼怪就都远而避之,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个持名念佛,持是执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拳拳服膺”,那么心心念念总记着,这叫持名。持什么名呢?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个念佛的法门,有四种的念法,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

  观想念佛,就是观想: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身金色”,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都是金色的。“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这个相,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非常之光明,没有其他的光明可以比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看见阿弥陀佛二眉中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么大。这个白毫像五个须弥山,眼睛像四大海那么大,你看,这个佛的身有多大呢!

  “光中化佛无数亿”,在阿弥陀佛的光里边,又化现出来许多许多的佛。“化菩萨众亦无边”,不单单化出来的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来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就是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在这个九品莲华,每一品又分出来九品,九九八十一品,分出来八十一品的等级,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观阿弥陀佛这个样子。

  又有“观像念佛”。观像,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那么这儿念佛呀,就观想阿弥陀佛这个像。这样观,久而久之也就成功了,这是观像念佛。

  “实相念佛”,怎么叫实相念佛呢?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若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那流水似的,你没有法子停止得了。你想不念佛?不可以!自己那里边念佛起来了,总是念佛。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的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了。

  还有“持名念佛”。持名,就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闭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你念佛的声音,要念得清清楚楚的,口里念,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的,心里也清清楚楚的,这身口意三业都清净来念佛──心里不打妄想;口里不要有恶口、绮语、妄言、两舌,口里没有四恶;身也没有杀、盗、淫这三恶,这三业清净。你念佛,一念清净就一念佛,念念清净就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念到这种念佛三昧的时候,你听着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你听着下雨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那儿念佛呢!

  所谓“水流风动衍摩诃”,水流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风动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水流风动统统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苏东坡说:“山色无非广长舌;溪声无非清净音。”这个山,这个色,都是佛广长舌相在那儿演说妙法呢!那个水、溪水,就是曹溪的那个溪,流的那个声音也都是清净音。这就是得到念佛的三昧。

  我在以前写过这么一首偈颂,讲给大家听一听。这说是:

  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

  终日厌烦娑婆苦,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念得无间断。无间断,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的声音,没有停止的时候。“口念弥陀打成片”,口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常常这么念,打成一片。“杂念不生得三昧”,你没有其他的妄想杂念了,这就得到念佛的三昧,得到念佛这个定,念佛这个受用。“往生净土定有盼”,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希望,会达到你的希望。

  “终日厌烦娑婆苦”,一天到晚,就讨厌这个娑婆太痛苦了。“才将红尘心念断”,因为你知道这娑婆世界是苦了,所以把一切尘世间的快乐都断了。这种念都断了,也没有淫欲心,也没有好名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个世界万缘都放下了,看这一切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把这个红尘心念断了。“求生极乐意念重”,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意念,非常的重要!“放下染念归净念”,你放下这个染污的念头,就是得到清净的念了。这首偈颂,是说明念佛的这种道理。

  还有,这个持名念佛,就是要你执持名号,好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要放手。你现在用口来念佛,也就好像拿着东西似的,不要把它放下。所以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来把自己的杂念都赶走了它,这也叫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我们这个妄想是一种毒,你没有用一种毒来攻它,它不会停止的。这个持名念佛,也就是以妄想来止妄想,以妄止妄,也就好像这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一样。你自己有国防,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敢来攻你了。你尽打妄想,你能常常念佛,把这妄想也就打跑了,那么就得到念佛三昧。

  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明宗,就是以“信、愿、持名”为宗。

  第四是讲到力用了。这一部经的力用,能有什么力量,能有什么用处呢?它的力量就是不退,它的用就是往生。你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了。

  我们人修道,其他的法门都是有一种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为没有人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么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这就向后退了。或者你念经,念了几年,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乎就不念了,退了。或者今生你不退,等到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念经也很精进,念咒也很精进的,可是你没有修行成,到来生,来生就不精进了,就休息下来。为什么呢?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不要说你是一个凡夫,就是证到罗汉,你再一入胎,也就把你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一经过这个胎,一投胎之后,他也就迷了。若遇着善知识,能指点你怎么样修行,这还可以得到觉悟;若遇不着善知识,今生退堕,来生更退堕,就不容易再发这菩提心,所以这很容易就退堕了。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就没有退了,只有向前精进而没有退了,能得到这个四不退。

  四不退,第一就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第三是念不退,第四是究竟不退。

  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这个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等那华开了,就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了。这叫位不退。

  行不退方才讲的一般人修行,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不精进了,这叫修行没有长远心。等你生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苦,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在那儿说法呢,都是帮助着阿弥陀佛说法。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修行的行也就不会再懒惰了,总是向前精进,勇猛精进。

  念不退好像我们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要往前精进,生出精进的这一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精进很辛苦,没有休息那么自在,于是乎就不精进了,生出这个懒惰的念头来了。这个念就退了,行虽然没有退,念已经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的心就多得不得了!这个念就不容易不退 。你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昼夜六时都是在那儿说法,你不会有退堕菩提心的这种情形。

  究竟不退生到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的时候也不会再退了──不退落到凡夫,不退到二乘,也不退落到菩萨。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这四不退。所以第四种力用,就是以“往生不退”为它的力用。

  第五是判教相;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的四种四重玄义,前边都说明白了。那么第五重玄义,这《阿弥陀经》是属于哪一藏呢?在这个经、律、论三藏来讲,它是属于经藏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改变的一种经。这一部经在佛法完全都灭了的时候,它在世界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一部经,和其他的经典有少少不同的地方。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来讲,这一部经是属于菩萨乘,所度的都是菩萨,都是大乘的根性。

  那么,我们知道这部经的五重玄义、七种立题,然后就对这一部经能有少少的认识。这是在讲经之前,讲这个五重玄义。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