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也是個妄想呢?成佛不是個妄想,因爲這一種的果位,是我們本來應該有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既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就要走快一步,要早一點成佛,所以說“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麼依照滅谛,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力,這是滅谛。滅谛,也就是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滅這種果位。那麼想得到不生不滅這種究竟清淨的果位,就要修行──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定要成佛!你不要有一種懷疑:“我是不是可以成佛呢?”你若有這種懷疑心,也會成佛,不過慢一點;你若沒有懷疑心呢,你就會很快的就成佛了。
所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可不是說,我們一切衆生都是佛了。你要修行,才能得到佛的果;你不修行,一切衆生還是衆生,談不到是佛。佛,是一個理,有成佛的這麼一個道理。你要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貪心也不去,瞋心也不去,癡心也不去,慢心也不去,這個懷疑、疑惑心也不去除,就不會那麼快成佛了。所以要發四弘誓願。
講到發願,我們無論做一件什麼事情,必須要先有一個願。你有一個願,然後才跟著這個願去行去,自然就會達到你的目的,就會得到你所希望的樣子。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個公案來。是個什麼公案呢?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很多的弟子,到一個國家去教化衆生。這個國家的人,見著釋迦牟尼佛來了,把門都關上,沒有人布施,也沒有人恭敬佛,都把門關起來,不理佛。那麼佛到這國家,已經到這兒了,就和這一般的人民、國王、大臣,都沒有人緣,沒有一個人歡迎他。在這個時候,目犍連在後邊就來了,這個國王、大臣和老百姓,一看見目犍連來了,啊!大家都出來歡迎,叩頭頂禮的。國王也叩頭,大臣也叩頭,老百姓看見這國王、大臣都給這個和尚叩頭,歡迎這個和尚,他們也都來叩頭,恭恭敬敬的。這一個也要供養目犍連,那一個也要供養目犍連,很多人都來供養。
佛的弟子一看這種情形,就認爲很不平了,就請問佛:“以世尊這麼大的德行,到這個國家,他們都不供養。國王也不發心,大臣也不發心,老百姓也都不發心來供佛。那麼佛的弟子摩诃目犍連來了,這國王也向他叩頭,大臣也叩頭,老百姓個個都叩頭,爭著來供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啊?”就請問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說:“啊,這都是在往昔的因緣哪!”在無量無量劫以前,那時候目犍連和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國家裏頭。目犍連到山上打柴,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個山下邊住著。住著,他就最討厭的是這個蜂子,那目犍連呢,就最歡喜這個蜂子。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在因地,因爲在一開始的時候,他總要燒起來一些煙,熏得這個蜂子往遠一點飛,他不歡喜這個蜂子。摩诃目犍連在當時怎麼樣呢?他就是被蜂子蜇到手上了,他很痛的,但他也不用煙來熏這個蜂子。他就發願了,說:“哦,你們這麼樣苦,做蜂子盡蜇人;蜇到人,人就更討厭你了。我現在發願,我將來若得道的時候,我要先度你們這一些個蜂子,這種修羅性的衆生。”專門度這蜂子。
目犍連發了這個願之後,以後生生世世,到現在就證果成阿羅漢。那一些蜂子呢,就托生到這個國家,變成一個國,那一班的蜂子就變成老百姓,那個蜂子王就做國王,那麼這些個工兵──做工的蜂子,就變成文武大臣了。因爲釋迦牟尼佛那時候討厭這個蜂子,所以現在到這國家,與這蜂子都沒有緣,與這國王、大臣、老百姓都沒有緣, 沒有人供養他。
這目犍連就發願,專來度這個蜂子;他發願他若成道證果了,就要度這些個蜂子也修行。所以今生遇著一起了,這一班的國王、大臣、老百姓,因爲釋迦牟尼佛當時用煙熏它們,和他們沒有結下緣,所以他們就不供養。目連尊者發願度脫它們,所以今生他們爭著來供養、恭敬目犍連。由這一點,我們推測這種因果,一定要發願,要結緣的。
所以這一部經,以“信、願、持名”爲宗。怎麼叫持名呢?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你念阿彌陀佛這個名字,這好像什麼呢?就好像
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有一種清水珠,這清水珠往水裏一放,無論怎麼樣混濁的水,它也都會清淨的,水就澄清了。念佛這個佛號,也就好像那個清水珠似的,放到水裏,水裏就清了。所以“念佛入于亂心”,我們這個心本來都是亂亂糟糟的,妄想紛飛,這個妄想不知多少!不是這個妄想生出,就是那個妄想來了;這個走了,那個來了;那個走了,那個又來。這妄想好像海裏的波浪一樣,沒有停息的時候。那麼你這個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這個亂的心,也就變成佛心了。因爲你念一聲佛,你心裏就有一個佛;你念十聲,就有十個佛;念百聲、千聲、萬聲,念得越多,這個佛就越多。
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心裏就有一個佛念。你念佛就是佛念,佛也就念你。這也就好像無線電似的,你這兒一念,阿彌陀佛那個無線電、那個收音機就收到了。那個雷達是什麼?就是有一種感應道交。你這兒若不念,他那兒就收不到,所以必須要持名。
這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法門。所以現在普遍一般人,都相信這個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不要把它看輕了,永明壽禅師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在口裏就有一個化佛現出來,當時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見,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從他口裏就生出一尊化佛,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你這兒一念佛,你這兒就放光;你這兒一放光,那個妖魔鬼怪就都遠而避之,跑得遠遠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這個持名念佛,持是執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中庸》上說的“拳拳服膺”,那麼心心念念總記著,這叫持名。持什麼名呢?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也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名字。這個念佛的法門,有四種的念法,就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
觀想念佛,就是觀想: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身金色”,看見阿彌陀佛全身都是金色的。“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這個相,是圓滿功德所成就的,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非常之光明,沒有其他的光明可以比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看見阿彌陀佛二眉中間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麼大。這個白毫像五個須彌山,眼睛像四大海那麼大,你看,這個佛的身有多大呢!
“光中化佛無數億”,在阿彌陀佛的光裏邊,又化現出來許多許多的佛。“化菩薩衆亦無邊”,不單單化出來的佛像,而且還化出菩薩像。“四十八願度衆生”,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來救度一切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九品就是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在這個九品蓮華,每一品又分出來九品,九九八十一品,分出來八十一品的等級,能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彼岸。這是觀想念佛,觀阿彌陀佛這個樣子。
又有“觀像念佛”。觀像,就是供養一尊阿彌陀佛的像,那麼這兒念佛呀,就觀想阿彌陀佛這個像。這樣觀,久而久之也就成功了,這是觀像念佛。
“實相念佛”,怎麼叫實相念佛呢?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若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那流水似的,你沒有法子停止得了。你想不念佛?不可以!自己那裏邊念佛起來了,總是念佛。實相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綿綿密密,這種的境界就是得到念佛叁昧了。
還有“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也是“南無阿彌陀佛”,閉口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你念佛的聲音,要念得清清楚楚的,口裏念,耳朵聽得清清楚楚的,心裏也清清楚楚的,這身口意叁業都清淨來念佛──心裏不打妄想;口裏不要有惡口、绮語、妄言、兩舌,口裏沒有四惡;身也沒有殺、盜、淫這叁惡,這叁業清淨。你念佛,一念清淨就一念佛,念念清淨就念念佛。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念到這種念佛叁昧的時候,你聽著刮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你聽著下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你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那兒念佛呢!
所謂“水流風動衍摩诃”,水流的聲音也是“南無阿彌陀佛”,風動的聲音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水流風動統統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蘇東坡說:“山色無非廣長舌;溪聲無非清淨音。”這個山,這個色,都是佛廣長舌相在那兒演說妙法呢!那個水、溪水,就是曹溪的那個溪,流的那個聲音也都是清淨音。這就是得到念佛的叁昧。
我在以前寫過這麼一首偈頌,講給大家聽一聽。這說是:
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叁昧,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
“念佛能念無間斷”,你念佛念得無間斷。無間斷,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的聲音,沒有停止的時候。“口念彌陀打成片”,口裏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常常這麼念,打成一片。“雜念不生得叁昧”,你沒有其他的妄想雜念了,這就得到念佛的叁昧,得到念佛這個定,念佛這個受用。“往生淨土定有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有希望,會達到你的希望。
“終日厭煩娑婆苦”,一天到晚,就討厭這個娑婆太痛苦了。“才將紅塵心念斷”,因爲你知道這娑婆世界是苦了,所以把一切塵世間的快樂都斷了。這種念都斷了,也沒有淫欲心,也沒有好名的心,也沒有爭名的心,也沒有奪利的心,把這個世界萬緣都放下了,看這一切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把這個紅塵心念斷了。“求生極樂意念重”,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意念,非常的重要!“放下染念歸淨念”,你放下這個染汙的念頭,就是得到清淨的念了。這首偈頌,是說明念佛的這種道理。
還有,這個持名念佛,就是要你執持名號,好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要放手。你現在用口來念佛,也就好像拿著東西似的,不要把它放下。所以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來把自己的雜念都趕走了它,這也叫以毒攻毒的法門。因爲我們這個妄想是一種毒,你沒有用一種毒來攻它,它不會停止的。這個持名念佛,也就是以妄想來止妄想,以妄止妄,也就好像這國家以兵止兵、以戰止戰一樣。你自己有國防,其他的國家也就不敢來攻你了。你盡打妄想,你能常常念佛,把這妄想也就打跑了,那麼就得到念佛叁昧。
第叁重的五重玄義──明宗,就是以“信、願、持名”爲宗。
第四是講到力用了。這一部經的力用,能有什麼力量,能有什麼用處呢?它的力量就是不退,它的用就是往生。你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轉了。
我們人修道,其他的法門都是有一種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爲沒有人保險。好像你持咒,持了幾年咒,覺得沒有什麼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這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經,念了幾年,覺得也沒有什麼好處,于是乎就不念了,退了。或者今生你不退,等到來生又退了。今生你念經也很精進,念咒也很精進的,可是你沒有修行成,到來生,來生就不精進了,就休息下來。爲什麼呢?因爲“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
不要說你是一個凡夫,就是證到羅漢,你再一入胎,也就把你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薩有隔陰之迷,他一經過這個胎,一投胎之後,他也就迷了。若遇著善知識,能指點你怎麼樣修行,這還可以得到覺悟;若遇不著善知識,今生退墮,來生更退墮,就不容易再發這菩提心,所以這很容易就退墮了。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就沒有退了,只有向前精進而沒有退了,能得到這個四不退。
四不退,第一就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第叁是念不退,第四是究竟不退。
“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個佛位。你到那兒蓮華化生,等那華開了,就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不會再墮落了。這叫位不退。
“行不退”:方才講的一般人修行,今生修行精進,來生又懶惰了,不精進了,這叫修行沒有長遠心。等你生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叁惡道苦,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都在那兒說法呢,都是幫助著阿彌陀佛說法。所以生到極樂世界,修行的行也就不會再懶惰了,總是向前精進,勇猛精進。
“念不退”:好像我們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要往前精進,生出精進的這一念。精進了一個時期,覺得精進很辛苦,沒有休息那麼自在,于是乎就不精進了,生出這個懶惰的念頭來了。這個念就退了,行雖然沒有退,念已經退了。在這短短幾十年的過程中,退墮的心比精進的心就多得不得了!這個念就不容易不退 。你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晝夜六時都是在那兒說法,你不會有退墮菩提心的這種情形。
“究竟不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蓮華化生,任何的時候也不會再退了──不退落到凡夫,不退到二乘,也不退落到菩薩。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四不退。所以第四種力用,就是以“往生不退”爲它的力用。
第五是判教相;判,就是評判。《阿彌陀經》的四種四重玄義,前邊都說明白了。那麼第五重玄義,這《阿彌陀經》是屬于哪一藏呢?在這個經、律、論叁藏來講,它是屬于經藏的,也就是永遠都不可改變的一種經。這一部經在佛法完全都滅了的時候,它在世界上多住一百年,度脫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這一部經,和其他的經典有少少不同的地方。在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來講,這一部經是屬于菩薩乘,所度的都是菩薩,都是大乘的根性。
那麼,我們知道這部經的五重玄義、七種立題,然後就對這一部經能有少少的認識。這是在講經之前,講這個五重玄義。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壹.經前懸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