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
第一篇
※ 人生首要之事 —— 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身的遗憾!其次,做人亦当尽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确是现今社会中的不凡之人了。
※ 爱,可以长养慈悲,广爱善待众人。人与生就具足善良的心,只因为习相远,才把那善良的本性蒙蔽.故善念恒存你我心头,心念一转,刹那间就可得到!
※ 生命虽然有限,但智慧却无有穷尽。提高生活的品质,善用间暇充实自己,将是迈向真善美慧、幸福人生必经之途。
※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根基稳固,才能受教有地。而简单的应对进退,其实就是家教的开始。然而,有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扎根教育的重要性,反而错失了奠定良好德性的先机。损失之大,诚难估矣!
※ 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做到几分?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忧解劳呢?
※ 有人终身能牢记父母的教诲,有人却不曾忆起丝毫训勉。前者在面对迷失与困厄时,往往能悬崖勒马,知所进退,不敢愧对父母,让父母操心、蒙羞;而后者却经常惹事生非、得过且过令父母伤心。
※ “爱之深,责之切。” 天下父母无不如是。而为人子女者,却甚少能体会父母这至深至爱之情。犯了错,不能接受父母师长的教诲,反而阳奉阴违。其实知耻近乎勇,改过迁善不是羞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因而,我们更应感念父母不厌其烦教导、成就我们的苦心。
※ 古人对父母的关怀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今虽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产品,让父母亲得到物质的享受。然而你我心中可曾经常常惦记着孤苦寂寞、满身是病的双亲?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 - - 亲情的关怀!
※ 晨昏定省,早晚能对父母关怀问候,是人间最幸福、温馨的乐事。想想有一天你我都会老,若现在能孝敬父母,子女也会效法。知恩报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人生才有意义。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今皆然。尤其,当今社会染污严重,能让父母了解子女的行踪,不但免去父母的挂心,亦可避免意外发生。
※ 古云“三十而立 ”,长大之后,应居有定所、作息有常、事业专注。此刻,父母才总算能稍稍心安。孔夫子常言少而不学长无能。为人子女于年少之时,既当努力自强,切勿荒废,空过一生。
※ 能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随心所欲,又能处处替人着想,所作所为自然合乎于礼。环视当今社会,最欠缺的就是礼节,因为大家都不懂得彼此尊重,才会为所欲为,擅作主张,造成今日的紊乱。
第二篇
※ 当子女品德有欠缺时,最最痛心的莫过于父母。未能尽孝,又让父母蒙羞,怎不叫父母伤心欲绝呢?
※ 凡是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非常喜欢,也不能起贪念,更不可以占为已有。尤其公家单位的东西,许多人误以没关系,殊不知物品不分大小,只要不是自己的,拿了就是“偷窃”的行为。
※ 奢华,长养欲望。若平素能少欲知足,那么名利当头也会如如不为所动。更何况人的一生最重要是能对得起自己与父母,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怎能让父母伤心?
※ 看到父母华发银生,想想他们一生为家庭、社会付出了青春与劳力。此刻,正是儿女回馈孝敬之时。那怕只是轻轻的一声问候与关怀,都是父母最欢喜欣慰。若能让他们含饴弄孙,将是最难得的天伦之乐!
※ 礼记云:年过七十之后,性若稚童,最需要的是关怀与安慰;而老人家也最怕孤寂,所以能贴近父母之心,经常关怀他们,免去他们的忧扰,逗他们欢喜,也是孝亲、事亲的好方法。
※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告诉了我们为人子女,当要会照顾自己,千万不要让父母挂心自己的健康,尤其是不良的嗜好,更不可以沾染,如酒、色、赌等,它们都是毁家损身的祸首。
※ 清白传家,祖德流芳。昔时之人重视以“德”传家,今人不知“德”实乃奠定家庭幸福与社会安定的根基。因此,“德教”之始在于家庭、父母以身作则,子女自然效法。故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疏忽不得!
※ 想想父母自小养我、育我、抚我、顾我,不计一切拉拔我长大。那么理所当然我们也应该怀有感恩孝顺的反哺之情才是。而孝养父母更不分富贵贫贱,人人皆能为之,怕的是 - - 没有那份孝心罢了!
※ 自古以来亲子间的缘份,总有深浅与好恶之分。缘份薄的,难免遗憾得不到父母的喜欢,但只要有心努力去改善,以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孝敬,自有感动父母的一天!舜王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
※ 子曰:“事父母几谏”。面对父母的过失,真正的孝子并非一昧地从父母的话,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或请适当的长者来帮忙,切勿使他们造更重的罪业。
※ 当规劝或开导别人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之心,言语要温和,态度要恳切,这样才能打动对方。更何况是对自己的父母,态度、容色更应委婉。
※ 如果第一次劝解父母过失无效,应该运用善巧方便,再予婉言劝说,千万不可轻易放弃,让父母背负不誉之名!
第三篇
※ 人人说好话,个个听好语,不道不善言,不说不实话,这样好话连连,净语绵绵,是非人我即可免!
※ 谚云:“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言语的伤害,往往锐胜刀锋。若能常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然话到嘴边更三思。
※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气毛病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因为,难就难在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人一生最大的修行,也只在戒除习气毛病而已!
※ 流言可畏,人皆知之。小者毁人声誉,大者破坏团体和睦。流言来去无影无踪,危害却无穷。细细探究流言何来,或许就是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所造成,不可不慎!
※ 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切的祸害没有比言语传播的迅烈。了解言语攸关重大,开口之时,切要慎重,尤其说话有举足轻重者更应警戒!
※ 承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誉。但却常因碍于情面或一时之利而勉强答应,结果除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外,亦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故承诺之前当三思再三,切莫感情行事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 有道是“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帮助别人之时,务要明辨是非、切勿感情用事。毕竟,凭一时好恶所决定之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憾事发生!
※ 言语的表达,事关重大。传达不清,会造成误会;条理不明,会不知所云。因此在言语的互动中,当以清晰明白,充分传达了意为首要。
※ 人在一生中毁于急躁者不知凡几。冷静想想,急于一时,也不过是短短的时间而已,何不缓和情绪,让智慧与理性来作主。毕竟,急躁,是很难成就大事的!
※ 一切的过失,没有比道人是非来的严重!人的一生多少都曾受到流言的伤害,知其可怕,就当从己身做起,戒谈人我是非!
※ 人生最难得的享受莫过于享清福。天天无事,日日无忧,这样自在的人生可求得吗?答案是肯定的――看破、放下即可得到!
※ 向善向贤的美德,人人皆有。善学者能以“见贤思齐”来勉励自己,以“见不善如探汤”来惕励自己!
※ 勤能补拙,要相信自己也有一颗纯善之心,只要肯学习,自有善行圆融的一天!
※ 人生百态犹如一面镜,见人过失易,不责人过失难。虽然镜里的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智者,可以借之反思警戒;而愚者,却入中看戏而沉迷不悟!
※ 古人常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勉励向上。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能改之,善莫大焉!重要的是自己有无反省工夫的能力。
※ 儒家教学首重德行,何以德行超越一切才艺学问呢?因为它是立身处世的明灯,延续生命、安邦定国的根基。
※ 小看自己,往往会错失许多的机会。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与历练之后,能力与会增强。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因为,人有无穷的潜能,正等待你去开发!
※ 物质的享受,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它只有加深贪婪与放逸而已。而真正喜乐的源头活水,则是来自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
※ 智者,会努力充实自己,造福人群;愚者,常存较量之心,永远想跟别人比!
※ 虽然拍马奉承的话不实,但还是深受大家的喜爱;逆耳之言,虽是真实,但却没有雅量接纳。人似乎永远喜欢沉醉在花言巧语中!
※ 益友,如入芝兰之室般,久之亦能沾染其香;损友,如投入恶臭之池中,片刻即能染其臭。朋友的习染往往沈潜于无形,审慎的择友甚要!甚要!
※ 赞美之语,人皆爱之。闻之能思忖是否言过其实者少,大抵皆喜形于色,陶醉其中。批评之言,人皆厌之。听之能为之动容,欢喜接受则少之又少,多半忿忿不平,甚至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圣凡之异,只在此观照功夫而已!
※ 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有缘相识当要把握住,错失机会将永难再回!
※ 人即使无心犯错,也会深受良心的谴责,更何况有心为恶,那更是造重罪呀!
※ 作恶,不必形于外,举凡内心起了恶念,就已经是为恶了!更何况有心去造恶!
※ 谚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所造成的伤害与痛苦,深信在这一生中都会感到无尽的遗憾。与其深受良心的煎熬,不如痛定思痛,勇于承认,后不再造!
※ 勇于认错,承担责任,并非懦弱。直不认错,不敢面对现实,才是弱者!
第四篇
※ 爱能化解仇恨、包容异己、感化人心。爱能开拓胸襟,展露慈悲,温暖人间。因为,爱有无穷的力量!
※ 顶着蓝天绿地,你我都一样,就像大家庭一般,…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