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P2

  ..续本文上一页何须分彼此,相互争夺呢?

  ※ 人生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清高的节操,来自大公无私,故可以百代扬芬,垂范后人。人若能去除私欲,看淡一切的名闻利养,必能乐在随缘自在中!

  ※ 貌美,虽得一时的欣慕与宠爱,但终难持久;惟有高洁的德性,才能令人永恒的推祟与敬仰。

  ※ 有德有学之人,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德望声名自然远播,犹如花香,其馨自溢。若苦苦追寻声名,无疑是缘木求鱼!

  ※ 德行,能令人摄服于无形;威权,则致人敢怒不敢言。吾人当学习自己谦卑而尊人的胸襟,毕竟人生无常,惟有“和睦”才能恒久。

  ※ 富有,只有自己拥有,还是小有;小有,能施与大众,则能变成大有。能把自己所拥有的,乐于与人分享,你将成为最富有之人!

  ※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优异的成就,是来自努力的耕耘。当别人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时,应不吝给予最高的喝采!

  ※ 富足之时,当知惜福;贫困之时,当知自励。因为,环境的优劣只是一时而已,重要的是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 喜新厌旧,是贪欲的滋长。人生几何,应当惜福、惜缘!

  ※ 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的感受!凡事能设身处地多为人着想,这不仅是仁慈、体贴、礼貌,同时也是尊重!夫妻之间,尢应如是。

  ※ 静默,让自己休息,也让对方宁静。切记!多言无益。

  

  ※ 缺点,人皆有之;揭人缺失,扬人之恶,乃为人所不耻!

  

  ※ 瘾痛,虽是心中的伤痕;用爱,却足以疗伤止痛。爱之,当有疼惜之心,不忍再见其受到伤害!

  ※ 礼赞善事,善益加善;张扬恶事,恶益加恶。常说善语,与人和气,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以善行化人,人心益善;以刻薄责人,人心益沉。以勉励、宽恕替代责备,不但能消弭敌意,同时也是化解对立、予以自新的最好方法!

  

  ※ 善良,能感化一切;扬恶,则令恶更加激烈。人虽无张扬恶事的意思,但却很容易脱口说出。切记!少说一句,即可避免口过的伤害。

  

  ※ 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事传播迅烈,所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有边际。古者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来戒惕自己,实因口过之患、扬恶之害,足以酿造滔天大祸,不可不慎!

  ※ 古云:“规过于室。”在劝勉时,当于私室规劝,以保其尊严。切戒公开指陈令其难堪。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光明、有黑暗,良师益友往往是支撑的力量,我们应当珍爱这份得之不易的友谊!

  ※ 益友之可贵,在能坦诚以对、在能相互切磋、在能勉励向善。何况知心之交,一生中难逢几位,肯面对面规过之友,犹要更加珍惜!

  

  ※ 义与利之间的取舍,往往是很难把关的。只有心地光明磊落,晓明义理之人,才能大公无私,不为贪欲所迷惑。

  

  ※ 一切的苦难与祸害,莫不从贪欲中来。明了世间无常,一切了不可得的道理后,自能轻松的放下一切。

  ※ 尊重别人,就不可轻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凡事之开端,都要细细地先问自己,有无危害到他人。

  ※ 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何等残忍!角色对换,我将何堪!

  

  ※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这一生有恩于我们,不知凡几。想想父母养育之恩、国家赋予我们安定之恩、师长教诲之恩、众生努力生产之恩,这四种恩义,究竟我们感恩、回馈过多少呢?!

  

  ※ 当别人对我不好时,是否也曾想过,我亦曾欺负、刻薄于人。同样的道理,在面对委屈、受侮之时,只有能完全放下怨恨的人,才能从中体悟包容宽恕的伟大!

  ※ 谚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身作则,最足以作育英才,教化于人。毕竟,言教远不如身教。

  

  ※ 古语:“仁者无敌”。故仁者必能爱人、宽人、容人、恕人。在上者,若能体会属下之劳苦,常予勉励关怀,必能得其忠心。而严正,虽足以树立威势,倘过于严苛,那是最损德折福的,不可不慎!

  

  ※ 古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人与部属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惟有如此才能和睦共事,成就永续的事业。

  

  ※ 以势服人,非真服;以理服人,方无言。尤其人在拥有权势之后,很容易迷失方向,沉沦威权中。此刻,最易树立敌人而不知;当知,权势不当足以造作无边罪业,可不慎乎!

  

  ※ 人生境遇虽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知勤学之人,往往能扭转劣势,创造自己的命运。怕的是仗恃优越,浑浑噩噩不知努力,而虚度此生!

  

  ※ 芸芸众生中,平凡者居多,如何出类拔萃,非努力用功,无以致之!

  

  ※ 仁者所散发出的威仪,自有一股摄人的力量。那种发乎自然的敬畏,不是惧怕,而是出自内心的折服与尊敬。

  

  ※ 美丽的言辞虽然好听,但未必能动人。而真心所流露的肺腑之言,却最能感人。

  

  ※ 在生命中,可以不间断地陪伴我们走完人生的仁者――圣贤经典。因为它是最真实的仁者,也是最永恒的仁者!

  

  ※ 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舞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应当每天都要求进步,不可一日懈怠。因为“勤有功,戏无益”,更何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善知识、好老师犹如明镜、灯塔般,可以照见污垢、导引方向。勤照勤学,不但德业涵养与日俱增、身心也益见清净。是故,老师、善知识,的确须臾不可离也!

  

  ※ 君子目光远大,小人视见短浅。有豁达开阔的胸襟,才有一番的作为,远离小人,亲近仁者,这一生方不致于偏差。

  

  ※ 读书在求变化气质、明辨是非、成圣作贤。故贵在能依教奉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倘非如是,则读书仅是得些知识、技能而已,与没有读书丝毫无别!

  

  ※ 务实学习的人,能得到真实的益处;好高骛远又不肯吃苦,只能永远沉醉在梦想中!试看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历经千锤百链而后得!

  

  ※ 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其实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薰陶。古云:“好学近乎智”,智慧与性德的结合,即是美丽的气质。

  

  ※ 人生最可叹的是,随心所欲造了一身罪业,犹浑然不知,这是何等的悲哀啊!而何以会如此,乃不读圣贤书之过!

  

  ※ 读书无有窍门,惟专心与勤学而已!

  第五篇

  ※ 专注当中,一念不生,无论作任何事都容易成就。心乱不定,则无论作何事,都将一事无成。人何以不能成就,只在于心难专而已!

  ※ 许多人字丑,都归咎于因为自己没有天分;但端详其字,不是写得不好,只是缺乏那份耐心罢了!

  ※ 人因有格局,故风格有深广宽阔,所散发的气质自有悬殊差异;而陈列书籍若能分类置放整齐,不但展读方便,更凭添几许书香气味,令人终日欢喜沉潜其中!读书人首先把书籍收好,善待它是第一件要事。

  

  ※ 书,如同老师般,每日展读,犹如天天与老师学习。对书不敬,如同对老师不敬。能以此心来读书,自有更深邃的体悟!

  

  ※ 读书,遇有急事亦当对书恭敬,收束整齐,以免遭到污损。尤其家有小孩,更应收好!欢喜读书,即当珍爱书本。切记!恭敬心,才能契入圣贤的智慧领域。

  ※ 保持经典干净,即是敬书之始。古人书本得之不易,故视之如瑰宝。今虽得之容易,然恭敬心却少有。诸如:喜欢折角折页、书上任意涂鸦、翻阅粗鲁、汗手或手脏读阅、或马桶上读…等等,这虽是小事但却常犯!礼记曲礼曰:“毋不敬”,读书更当要礼敬!

  ※ 好书,犹如良师益友,长相左右,可以丰富人生、启发智慧,得到永恒的快乐;劣书,如同损友,能侵蚀心智,泯灭善良德性,足令人生走向灰暗,应当即时屏弃!

  

  ※ 人何以智慧不开,只因心志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故慎选所读之书,亦是重要的学问。

  

  ※ 立志,是人生的第一件要事,也是一生成败的关键。人最怕的是放弃自己,丧失信心,颓然不敢勇于面对现实,坚强的奋斗到底!

  ※ 成圣成贤,不是遥不可及之事,只要有心,亦终有成就的一天。有道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我们彼此相互勉励,向圣贤之道迈进! 

  第六篇

  修福积福造命法

  ——明·袁了凡

  立命:

  ※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 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 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 修身以俟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日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

  ※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改过:

  ※ 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 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

  ※ 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俗改无由矣。

  ※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 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 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必有效验。

  积善: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 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 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 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所谓难舍处能舍也,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 随缘济众。

  ※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 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

  ※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 在家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 事君如天,此等处,最关阴德。

  ※ 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 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 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谦德:

  ※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 满招损,谦受益,惟谦受福。

  ※ 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譬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

  ※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