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德育治家 智慧話語▪P2

  ..續本文上一頁何須分彼此,相互爭奪呢?

  ※ 人生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清高的節操,來自大公無私,故可以百代揚芬,垂範後人。人若能去除私欲,看淡一切的名聞利養,必能樂在隨緣自在中!

  ※ 貌美,雖得一時的欣慕與寵愛,但終難持久;惟有高潔的德性,才能令人永恒的推祟與敬仰。

  ※ 有德有學之人,令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其德望聲名自然遠播,猶如花香,其馨自溢。若苦苦追尋聲名,無疑是緣木求魚!

  ※ 德行,能令人攝服于無形;威權,則致人敢怒不敢言。吾人當學習自己謙卑而尊人的胸襟,畢竟人生無常,惟有“和睦”才能恒久。

  ※ 富有,只有自己擁有,還是小有;小有,能施與大衆,則能變成大有。能把自己所擁有的,樂于與人分享,你將成爲最富有之人!

  ※ 臺上叁分鍾,臺下十年功。優異的成就,是來自努力的耕耘。當別人有如此優秀的表現時,應不吝給予最高的喝采!

  ※ 富足之時,當知惜福;貧困之時,當知自勵。因爲,環境的優劣只是一時而已,重要的是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

  ※ 喜新厭舊,是貪欲的滋長。人生幾何,應當惜福、惜緣!

  ※ 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的感受!凡事能設身處地多爲人著想,這不僅是仁慈、體貼、禮貌,同時也是尊重!夫妻之間,尢應如是。

  ※ 靜默,讓自己休息,也讓對方甯靜。切記!多言無益。

  

  ※ 缺點,人皆有之;揭人缺失,揚人之惡,乃爲人所不恥!

  

  ※ 瘾痛,雖是心中的傷痕;用愛,卻足以療傷止痛。愛之,當有疼惜之心,不忍再見其受到傷害!

  ※ 禮贊善事,善益加善;張揚惡事,惡益加惡。常說善語,與人和氣,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以善行化人,人心益善;以刻薄責人,人心益沈。以勉勵、寬恕替代責備,不但能消弭敵意,同時也是化解對立、予以自新的最好方法!

  

  ※ 善良,能感化一切;揚惡,則令惡更加激烈。人雖無張揚惡事的意思,但卻很容易脫口說出。切記!少說一句,即可避免口過的傷害。

  

  ※ 諺雲:“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壞事傳播迅烈,所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有邊際。古者以“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來戒惕自己,實因口過之患、揚惡之害,足以釀造滔天大禍,不可不慎!

  ※ 古雲:“規過于室。”在勸勉時,當于私室規勸,以保其尊嚴。切戒公開指陳令其難堪。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光明、有黑暗,良師益友往往是支撐的力量,我們應當珍愛這份得之不易的友誼!

  ※ 益友之可貴,在能坦誠以對、在能相互切磋、在能勉勵向善。何況知心之交,一生中難逢幾位,肯面對面規過之友,猶要更加珍惜!

  

  ※ 義與利之間的取舍,往往是很難把關的。只有心地光明磊落,曉明義理之人,才能大公無私,不爲貪欲所迷惑。

  

  ※ 一切的苦難與禍害,莫不從貪欲中來。明了世間無常,一切了不可得的道理後,自能輕松的放下一切。

  ※ 尊重別人,就不可輕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凡事之開端,都要細細地先問自己,有無危害到他人。

  ※ 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是何等殘忍!角色對換,我將何堪!

  

  ※ 古人雲:“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這一生有恩于我們,不知凡幾。想想父母養育之恩、國家賦予我們安定之恩、師長教誨之恩、衆生努力生産之恩,這四種恩義,究竟我們感恩、回饋過多少呢?!

  

  ※ 當別人對我不好時,是否也曾想過,我亦曾欺負、刻薄于人。同樣的道理,在面對委屈、受侮之時,只有能完全放下怨恨的人,才能從中體悟包容寬恕的偉大!

  ※ 諺雲:“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身作則,最足以作育英才,教化于人。畢竟,言教遠不如身教。

  

  ※ 古語:“仁者無敵”。故仁者必能愛人、寬人、容人、恕人。在上者,若能體會屬下之勞苦,常予勉勵關懷,必能得其忠心。而嚴正,雖足以樹立威勢,倘過于嚴苛,那是最損德折福的,不可不慎!

  

  ※ 古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主人與部屬的關系,應當建立在彼此的信任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惟有如此才能和睦共事,成就永續的事業。

  

  ※ 以勢服人,非真服;以理服人,方無言。尤其人在擁有權勢之後,很容易迷失方向,沈淪威權中。此刻,最易樹立敵人而不知;當知,權勢不當足以造作無邊罪業,可不慎乎!

  

  ※ 人生境遇雖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知勤學之人,往往能扭轉劣勢,創造自己的命運。怕的是仗恃優越,渾渾噩噩不知努力,而虛度此生!

  

  ※ 芸芸衆生中,平凡者居多,如何出類拔萃,非努力用功,無以致之!

  

  ※ 仁者所散發出的威儀,自有一股攝人的力量。那種發乎自然的敬畏,不是懼怕,而是出自內心的折服與尊敬。

  

  ※ 美麗的言辭雖然好聽,但未必能動人。而真心所流露的肺腑之言,卻最能感人。

  

  ※ 在生命中,可以不間斷地陪伴我們走完人生的仁者――聖賢經典。因爲它是最真實的仁者,也是最永恒的仁者!

  

  ※ 大學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舞著我們學習的態度,應當每天都要求進步,不可一日懈怠。因爲“勤有功,戲無益”,更何況“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善知識、好老師猶如明鏡、燈塔般,可以照見汙垢、導引方向。勤照勤學,不但德業涵養與日俱增、身心也益見清淨。是故,老師、善知識,的確須臾不可離也!

  

  ※ 君子目光遠大,小人視見短淺。有豁達開闊的胸襟,才有一番的作爲,遠離小人,親近仁者,這一生方不致于偏差。

  

  ※ 讀書在求變化氣質、明辨是非、成聖作賢。故貴在能依教奉行,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倘非如是,則讀書僅是得些知識、技能而已,與沒有讀書絲毫無別!

  

  ※ 務實學習的人,能得到真實的益處;好高骛遠又不肯吃苦,只能永遠沈醉在夢想中!試看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曆經千錘百鏈而後得!

  

  ※ 人皆向往優雅的氣質,而氣質的變化,其實來自于勤向聖賢的學習與薰陶。古雲:“好學近乎智”,智慧與性德的結合,即是美麗的氣質。

  

  ※ 人生最可歎的是,隨心所欲造了一身罪業,猶渾然不知,這是何等的悲哀啊!而何以會如此,乃不讀聖賢書之過!

  

  ※ 讀書無有竅門,惟專心與勤學而已!

  第五篇

  ※ 專注當中,一念不生,無論作任何事都容易成就。心亂不定,則無論作何事,都將一事無成。人何以不能成就,只在于心難專而已!

  ※ 許多人字醜,都歸咎于因爲自己沒有天分;但端詳其字,不是寫得不好,只是缺乏那份耐心罷了!

  ※ 人因有格局,故風格有深廣寬闊,所散發的氣質自有懸殊差異;而陳列書籍若能分類置放整齊,不但展讀方便,更憑添幾許書香氣味,令人終日歡喜沈潛其中!讀書人首先把書籍收好,善待它是第一件要事。

  

  ※ 書,如同老師般,每日展讀,猶如天天與老師學習。對書不敬,如同對老師不敬。能以此心來讀書,自有更深邃的體悟!

  

  ※ 讀書,遇有急事亦當對書恭敬,收束整齊,以免遭到汙損。尤其家有小孩,更應收好!歡喜讀書,即當珍愛書本。切記!恭敬心,才能契入聖賢的智慧領域。

  ※ 保持經典幹淨,即是敬書之始。古人書本得之不易,故視之如瑰寶。今雖得之容易,然恭敬心卻少有。諸如:喜歡折角折頁、書上任意塗鴉、翻閱粗魯、汗手或手髒讀閱、或馬桶上讀…等等,這雖是小事但卻常犯!禮記曲禮曰:“毋不敬”,讀書更當要禮敬!

  ※ 好書,猶如良師益友,長相左右,可以豐富人生、啓發智慧,得到永恒的快樂;劣書,如同損友,能侵蝕心智,泯滅善良德性,足令人生走向灰暗,應當即時屏棄!

  

  ※ 人何以智慧不開,只因心志遭到嚴重汙染與破壞;故慎選所讀之書,亦是重要的學問。

  

  ※ 立志,是人生的第一件要事,也是一生成敗的關鍵。人最怕的是放棄自己,喪失信心,頹然不敢勇于面對現實,堅強的奮鬥到底!

  ※ 成聖成賢,不是遙不可及之事,只要有心,亦終有成就的一天。有道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願我們彼此相互勉勵,向聖賢之道邁進! 

  第六篇

  修福積福造命法

  ——明·袁了凡

  立命:

  ※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爲妄念相纏耳。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 孫保之,有叁世二世之德者,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 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 修身以俟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日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 即一日無步可進。

  ※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改過:

  ※ 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

  ※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 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

  ※ 塵世無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屬,俗改無由矣。

  ※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 一心爲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

  ※ 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

  ※ 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懈,必有效驗。

  積善:

  ※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 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

  ※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 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

  ※ 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 純是濟世之心則爲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爲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爲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爲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爲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爲曲。

  ※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人之爲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 爲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 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

  ※ 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爲仁,亦曰先難,所謂難舍處能舍也,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 隨緣濟衆。

  ※ 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 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

  ※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爲自己起念,全是爲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

  ※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

  ※ 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 在家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 事君如天,此等處,最關陰德。

  ※ 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

  ※ 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 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

  謙德:

  ※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 滿招損,謙受益,惟謙受福。

  ※ 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 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譬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

  ※ 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德育治家 智慧話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