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P2

  ..续本文上一页用语言确切描述出来的层面,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的层面,得道者的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所谓无我不是“我”消失了,而是分别心不存在了。

  

  四、三个方面的共性

   我们再来看看精神分析与佛学具有什么共性。

   第一,我觉得在最初的阶段,两者都有一个决定论的思想。

   精神分析学有一个原始的基本假设就是潜意识决定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论。因果论和潜意识理论都是方法论上的决定论思维。

   佛教的理念不仅仅是因果论;精神分析也不一定执著于潜意识决定论。在一个决定论的指导下,还可以继续超越。《心经》说“无苦集灭道”。先是强调因果,宣说苦集灭道,但是后来,色也空了,苦集灭道也没了。精神分析同样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起初讲潜意识决定论,再讲客体关系,讲自体心理学,等等。到了讲主体间关系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决定论,这也是一个逐渐先从“有我”再到“无我”的发展规律。

   第二,佛学与精神分析在实践中的目的也有相似之处。

   佛学与精神分析都存在着一个使命。两者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但是运用到现实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照顾到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心理治疗当中,我们不是在修改别人,也不是把别人从苦海里捞出来,而是帮助一个人发生自发的改变。也许,这种自发的改变本身就遵从于他自己的生命轨迹。佛教的修行和心理的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接引,像一座桥一样让人度过。人家本来要绕很远的路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有了一座桥,就可以直达目标。但是我们不能替他们设定目标。他们需要自己决定方向,自己开步走。

  第三,在佛教修行和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中都有这么一个问题:出现困难。

   这种困难在精神分析学上面称为“阻抗”,它是治疗的一种阻力。佛教讲的“著相”也属于这样的困难,这包括执著于名相,也包括执著于空相。

  

  五、正念和“心理化”

   开始正念的话题吧,这是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我个人体会,它跟当代精神分析学当中的一个新概念“心理化”有些相似。

   在这次论坛上,我们讨论正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正念是一种对当下了了分明的体验,在这个当下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自己的觉知所接受的,都是得到确认的,当下生起的念头非我亦非真。

   心理化与正念的差异在哪里?正念的修习最终要证得“无我”。心理化是在心理层面工作,在现实的“我”存在的状态下工作,以“有我”为前提。毕竟心理学建立在主体存在的前提之下。

  什么是“心理化”?在座诸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佛学和心理学都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我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除了外在的世界,还有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这是内在的世界。外在世界与我们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不完全一样,它们不完全重叠,每一个人都有内心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你说的世界和我说的世界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对我自己的认识与我本人其实也不完全一样,对不对?

   你所认为的你,存在着的你自己,以及别人所认为的你,是不一样的。认知自己的过程需要有一种反映的能力。真实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之间的异同在哪里?存在的我与我所认识到的我之间的异同在哪里?这个心理上的反映能力就是称之为“心理化”的能力,这是个关节点,是个接口。

   这种反映的接口能力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者间的一致性就高;接口的能力差,这种一致性也会降低。

   关于心理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有些还涉及到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在大脑的多个部位都会有神经活动参与心理化的过程,其中主要是以大脑里的“前额叶”为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对情感、感觉、知觉等等这些内容的认识都需要有表达。表达的功能强,你就会把这个东西呈现得清晰明了。

   呈现的方式、表达的能力是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的。

   第一种方式就是用躯体表达,这被称为躯体化,即通过各种内在的生理感觉、功能感觉和躯体损伤来表达情感。

   有的人经常出现头痛、失眠之类的症状,就是一个例子。他不舒服,因为有些人和事情把他气病了。为什么他会气病呢?因为他不能或者不善于用其它方式把愤怒表达出来。情绪闷在心里,于是他头痛、胸闷等等,实际上他是在用躯体表达内心世界。

   这种习惯于用躯体化形式表达内心世界的人,在临床治疗中往往让治疗师感到非常费劲。我们治疗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借助于语言沟通,不善于使用语言沟通的人就很难被治愈。

    第二种方式是行动化和情绪化。这样的人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情绪波动,他们表达心情的常见方式就是拍桌子、瞪眼睛,再不然就是打孩子、骂老婆,或者手舞足蹈,整天咋咋呼呼。

   第三种表达方式是象征化。这是正常人用得最多的方式,也是很多人在感情升华的时候采取的一种方式。比如艺术家通过创作电影、绘画、音乐来表达,就是象征性的表达。他把内心的一种情感用某种替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让其他人也能领会到。当我们听到音乐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这段音乐很舒畅,那段音乐很压抑,另一段音乐很兴奋,这就是感受到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第四种表达方式是言语化。这是一种更强的心理化功能。当一个人特别善于使用言语描述的时候,他甚至能够把前面说的三种表达方式都融汇进去,这样的人就是文学艺术家了。比如说唐诗,意境非常悠远,辞藻非常优美,韵律非常和谐,读来有一种整体感受,它把几个层面的表达形式都整合在一起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名作《春望》。这首诗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感情,让我们眼前似乎历历如绘地呈现出诗里描绘的景象。但是一般人没这本事,做不出这么好的诗来,我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能做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者的心理化功能很好。

   如果某个人的心理化功能不行,他在现实里就会表现成“粘乎蛋”、“二混子”这一类的人。我用的这种话有点俗,但俗话描述得很贴切。

   善于言语化表达,不仅是能说会道的意思。能说会道,但是缺乏共情的能力,也是很麻烦的,这会变成强词夺理。有的人喋喋不休,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最后听他说话的人被气急了,拾起一块砖头就砸他。这就是心理频道不对,把对方的行动化功能给激发出来了。

   所以,只在一个层面上表达,或者只通过一个渠道表达,把其他的层面都隔离了,那可不行。良好的心理化功能需要几种表达方式联合工作。揪住一个层面不放——可能有些落魄的艺术家就是如此。在别人眼里看来,他疯疯颠颠的。这是因为他与人交流的功能不够,他总是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当中,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以禅修来说,想必也不是只有一种禅修方法。佛教的禅修方法我不太懂,需要听一听各位法师、各位大德的讲解。我想说的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尝试,若是采用一种方式修不通,再找其它方式修。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就有希望得道。殊途同归,不必固执。

  六、尾声

   再简单谈一下我自己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体会。我的理解是,先观察自己,然后专注,这样修行下去就可能会悟。

   我观察自己的时候,用的是佛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其它人生哲学的方法。而当我想要让自己专注的时候,我会采取一些方式,比如练太极,或者练习书法。前段时间我感到记忆力下降,练了几个月的书法后,个人的状态有所长进。

   我想把我写的一幅字赠送给西园寺,表达对于西园寺的衷心感谢。我们这么多同道中人能够在这次论坛上结缘,皆因承办方和组织者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

  这幅字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绿水青山自古今。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