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得已:“为了孝养父母,培育儿女,还要修福积德,祭天神、祖先等。没有钱,怎么办呢?”目犍连告诉他:“就是为了供养父母,培育儿女,修福祭祖,也不可以非法取财的。”目犍连知道他是一篇鬼话,所以进一步追问:“真的是为了这些吗?”陀然与目犍连是宿生有缘的,也就说实话了。原来他有一位妻子,衣食住行,样样要讲究,天天要钱花。没有钱,就连吵带闹,弄得家庭不安。陀然为了这,所以才胡乱搞钱。目犍连大不以为然,说他愿为妇女的奴隶,自己作恶,而不顾将来的恶报。劝勉他,要为自己而重新做人。
这个故事,开示了我们:凡是非法得来的钱财,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都是罪恶。对于这点,佛法毫不妥协。至于为了满足妻女的贪欲,而自甘下流,那更不要说了。人不能不依财物而生活,但财富要正当如法得来。一不谨慎,种下恶因,苦报是自己的呢!
(四)财富的处理。
远离非法而依法得财,所得的财富应怎样处理?这略有两大原则:第一、奢俭适中: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入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见困难。这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一样的要量入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第二、蓄用兼顾:由正业得来的财物,佛指示我们一个使用的方法,是几方面都顾到的适当计画。这就是将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其一、资用:把一分财物,用作经常的生活费用,包括儿女教育费等。在财力可能时,每人应有适当的生活水准,不可奢侈,却要足够。
其二、积蓄:人事无常,我们有时会生病,将来还会老,平时也总有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应保存一分,作临时支出,以及养老等费。积存,虽是少少的数目,也是极有意义的,不但可避免临时的困窘求人,也可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现在奖励储蓄,用意也与此一样。
其三、经营:无论从事哪一职业,都应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为事业费。多辟田园也好,增设工厂也好,增加资本也好,充实学力及工作技能也好。这样才会增加收入,使财富增长累积起来。
其四、作福:人不能专为自己,专为现世,应顾到社会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所以对社会公益——文化、慈济事业,三宝法益——供养、护持,都要分一分收入来作福。这不但是自己积福德,也是为人群谋幸福。像这样四方面顾到的经济支出预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财富处理法。
正如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正)复宁波某居士书》)
因为,佛教经典的根本精神是人间救济、佛陀的慈悲心。因此所有经典的目的都离不开社会福利的观念。
如《无量寿经》卷上:“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佛出世目的即在拯救一切众生,如来的大悲,被于一切有情,惠于他们真正的幸福。
在中国最普及的宣说观音信仰的《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我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如火宅般的人生苦恼,生老病死多苦的世界,在此苦恼之中呻吟的一切众生,皆是我子,唯我一人能以大悲之心而救护之。发此大誓愿的就是佛。佛的这种慈母般的慈悲心,为众生解除苦恼的大悲心,正是佛教关于社会福利的根本理念。
六朝时代知识份子的理想形象、《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对前来探病的人诉说病因时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很能体现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
《胜鬘经》是释尊对胜鬘夫人的说法,其中有夫人的十大誓愿,其第六誓愿:“世尊207,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为自己受蓄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第八誓愿:“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稳,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可以说是佛教社会福利的具体表现。
《金光明经》是一部护国经典,其中《除病品》、《流水长者子品》、《舍身品》完全说的是社会福利事业。《除病品》说的是佛教医学,叙述持水长者对其子流水传达行医奥秘,自此流水遍至国内城邑聚落,救济患病者。《流水品》叙述流水长者子对濒于涸死的数万鱼类用各种方法进行救济,这不仅体现了佛的慈悲在于人,而且广及鸟兽鱼贝。《舍身品》描写有名的投身饿虎的故事,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可见这种舍身行在中国佛教中曾盛行过。关于这种菩萨的舍身,释尊的本生谭中有不少经典加以叙述。这对中国文学也有很大影响,也表现于雕刻绘画,给人以强烈的佛教慈悲感。
说空的《般若经》,不仅说空,也说人间社会:“一切有情欲食与食,求饮与饮,乃至乘物、花香、璎珞208、房舍、床榻、卧具、伎乐209、侍卫,随某求而喜施,无使贫乏”,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一面。
《华严经》说事事无碍,其中有著名的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故事。善财童子的誓愿,也是社会福利的原理:“若有众生贫穷困乏,来至我所,而有求索。我开库藏,恣其所取,而语之言,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著,汝等贫乏,若有所需,当来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诸物,种种具足,随意而取,匆生疑难”。这完全是理想,但也是佛的慈悲,菩萨的修行。这不仅是对贫困者的物质上的布施,也是端正其精神生活方式的布施。社会福利不单单是物质上的东西,也在于造就完善的人格,这就是佛教的社会福利理念。佛的这种慈悲精神贯穿其全部教义,成为佛弟子投身社会福利事业的理论基础。
菩萨的利他行是慈悲行。佛的慈悲实即菩萨的慈悲,因为菩萨是佛的代行者。菩萨对一切众生伸出慈爱之手,解苦恼者之忧,施贫困者所需,与患病者以药。
而这种慈悲,不仅施与人类也被及禽兽鱼贝虫蚁,这一点与儒家或道教有不同之处,也是佛教与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佛教独有的特征,就是慈悲。爱护动物也即出于这种广大的慈悲心。
这种慈悲,一方面是布施行为,另一方面是不杀生。不杀生思想发展为救助,便成放生思想,这方面有叫做放生会的行事,以及放生池的设置等。《法苑珠林》卷六十四、六十五里有《渔猎篇》、《慈悲篇》、《放生篇》、《救厄篇》,卷九十三里有《酒肉篇》。内容都是根据慈悲精神禁止取鱼贝、杀鸟兽,规劝施行放生等。这种不杀生的思想后来即发展为禁绝肉食、奉行素食。
中国佛教的著作,大多以慈悲为出发点,用社会福利为指导思想,引用经典,示以例证,规劝世人重视社会福利事业。说明真布施是只为他人安乐,完全出于自己的怜悯心、慈悲心。期待报酬,这就是假名菩萨,凡夫的布施。
行布施的福田,最初由佛福田到佛法僧三宝福田,而后从父母师长到贫困者、孤独者,最后甚至及于畜生,都叫做福田。也有区分敬田为三宝,恩田为父母师长,悲田为贫穷者,苦田、趣田为畜生的。
悲田是从慈悲之田的意思而来,包含一切贫困者,也包含畜生。对悲田进行布施供养和救护,其功德最大。《像法决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今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蚊子。此二种田中悲田最胜。”此经认为对贫穷者、畜生,以及虫子等进行救济,为最胜功德。这种悲田思想本身就是社会福利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
这里必须认识到的是,这种福田思想,尽管有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希望能有相反给与,但仍是布施的思想。取名为幸福的田地,福田,即已有这种意思在内。但社会福利事业如果期待利润、报酬,并以此为目的,就不是真正的社会福利事业。佛教中的福田并非如此。出于慈悲心的布施,决非以报酬为目的。企求报偿的布施,不是真布施,不是布施波罗蜜210,不能解脱痛苦烦恼。
福田不是为求果报,不是为求果报而布施。真正的出于慈悲心的布施,是自然而然而得果报的福田。不求果报,只是出于慈悲心对贫穷者行布施,则能福报相集,如小牛随母,福报自然常随此人。如果是希求果报的布施,恰如市场物物交换,如同买卖,当予排除。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对七福田作了如下叙述:“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饮;七者造作圊211厕,施便利处。”
这种建造佛塔、僧房、堂阁的供养,造园果、浴池、树木的布施,施药治病,救济危难,作舟造桥渡人,掘井供旅人解渴,设立公共厕所等都是施物福田,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中最常见的。
这种社会福利设施最初起于南北朝时代。齐文惠太子和其弟竟陵王子良共同设立六疾馆,收容病人。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收容老人、孤儿。后魏宣武帝设馆收容近县内外的疾病者,都可以说是与悲田养病纺大体类似的设施。这种设施不仅收容疗养病人,也以救济贫困、慰托孤独为目的。贫困的病者、孤独的老人、穷苦的流浪者,失去亲人的孤儿,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济对象。悲田养病坊就是收容这些人的场所。它虽然由国家设立,但大多依靠寺院经营。这是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
总之,从物质到精神方面的布施,都叫做福田。虽然不求福报,自然会有种种福报。这就是中国佛教中社会福利事业的指导思想。
另外,布施、造福社会,也是为了报恩——一切众生皆是恩人。 报众生恩为佛教独有,众生有社会共同体的含义,源于万物一如的思想,一切平等的观念。自己的生活有赖于其他一切众生,于是就有了众生恩。佛恩即众生恩,亦即父母恩、师长恩,以及一切众生恩,进而包括祖国恩和一切恩。不仅报有生命之物的恩,而且也报无生命之物、无情之物的恩。
对无情之物也当有生命来看,如针线、桌子、衣服、鞋子等种种日用,一切都有恩。带著这种报恩之心,对其尊重.认识其价值,对其爱惜,惜福不浪费,这也是社会福利的一种。
《法苑珠林》卷五十一中引《智度论》:“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这里提醒我们,不知报恩的人远远不如畜生。可见中国佛教何等注重于报恩。
佛教中的佛恩思想,以及众生恩思想,成为社会救济的指导原理,社会福利的观念,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37、为什么财富由布施造福社会而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