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得已:“爲了孝養父母,培育兒女,還要修福積德,祭天神、祖先等。沒有錢,怎麼辦呢?”目犍連告訴他:“就是爲了供養父母,培育兒女,修福祭祖,也不可以非法取財的。”目犍連知道他是一篇鬼話,所以進一步追問:“真的是爲了這些嗎?”陀然與目犍連是宿生有緣的,也就說實話了。原來他有一位妻子,衣食住行,樣樣要講究,天天要錢花。沒有錢,就連吵帶鬧,弄得家庭不安。陀然爲了這,所以才胡亂搞錢。目犍連大不以爲然,說他願爲婦女的奴隸,自己作惡,而不顧將來的惡報。勸勉他,要爲自己而重新做人。
這個故事,開示了我們:凡是非法得來的錢財,無論出于什麼良好的動機,都是罪惡。對于這點,佛法毫不妥協。至于爲了滿足妻女的貪欲,而自甘下流,那更不要說了。人不能不依財物而生活,但財富要正當如法得來。一不謹慎,種下惡因,苦報是自己的呢!
(四)財富的處理。
遠離非法而依法得財,所得的財富應怎樣處理?這略有兩大原則:第一、奢儉適中:不要過于悭吝,被譏爲餓死狗、守財奴;又要量入爲出,不可過分耗費,而致家庭經濟日見困難。這不但平常費用,要有節度,就是供養叁寶,也一樣的要量入爲出。雖然信心懇切,樂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經濟的困窘,也會發生障礙的。第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我們一個使用的方法,是幾方面都顧到的適當計畫。這就是將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其一、資用:把一分財物,用作經常的生活費用,包括兒女教育費等。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有適當的生活水准,不可奢侈,卻要足夠。
其二、積蓄:人事無常,我們有時會生病,將來還會老,平時也總有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分,作臨時支出,以及養老等費。積存,雖是少少的數目,也是極有意義的,不但可避免臨時的困窘求人,也可養成不浪費的習慣。現在獎勵儲蓄,用意也與此一樣。
其叁、經營:無論從事哪一職業,都應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爲事業費。多辟田園也好,增設工廠也好,增加資本也好,充實學力及工作技能也好。這樣才會增加收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
其四、作福:人不能專爲自己,專爲現世,應顧到社會利益,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叁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分一分收入來作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爲人群謀幸福。像這樣四方面顧到的經濟支出預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財富處理法。
正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爲。但自盡誼盡分,決不于誼分之外,有所觊觎。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爲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爲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正)複甯波某居士書》)
因爲,佛教經典的根本精神是人間救濟、佛陀的慈悲心。因此所有經典的目的都離不開社會福利的觀念。
如《無量壽經》卷上:“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出世目的即在拯救一切衆生,如來的大悲,被于一切有情,惠于他們真正的幸福。
在中國最普及的宣說觀音信仰的《法華經·譬喻品》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今此叁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悉是我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爲救護。”如火宅般的人生苦惱,生老病死多苦的世界,在此苦惱之中呻吟的一切衆生,皆是我子,唯我一人能以大悲之心而救護之。發此大誓願的就是佛。佛的這種慈母般的慈悲心,爲衆生解除苦惱的大悲心,正是佛教關于社會福利的根本理念。
六朝時代知識份子的理想形象、《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對前來探病的人訴說病因時說:“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很能體現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
《勝鬘經》是釋尊對勝鬘夫人的說法,其中有夫人的十大誓願,其第六誓願:“世尊207,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爲自己受蓄財物。凡有所受,悉爲成熟貧苦衆生”;第八誓願:“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衆生,終不暫舍,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衆苦,然後乃舍”。可以說是佛教社會福利的具體表現。
《金光明經》是一部護國經典,其中《除病品》、《流水長者子品》、《舍身品》完全說的是社會福利事業。《除病品》說的是佛教醫學,敘述持水長者對其子流水傳達行醫奧秘,自此流水遍至國內城邑聚落,救濟患病者。《流水品》敘述流水長者子對瀕于涸死的數萬魚類用各種方法進行救濟,這不僅體現了佛的慈悲在于人,而且廣及鳥獸魚貝。《舍身品》描寫有名的投身餓虎的故事,激起了人們強烈的感動。可見這種舍身行在中國佛教中曾盛行過。關于這種菩薩的舍身,釋尊的本生譚中有不少經典加以敘述。這對中國文學也有很大影響,也表現于雕刻繪畫,給人以強烈的佛教慈悲感。
說空的《般若經》,不僅說空,也說人間社會:“一切有情欲食與食,求飲與飲,乃至乘物、花香、璎珞208、房舍、床榻、臥具、伎樂209、侍衛,隨某求而喜施,無使貧乏”,這是大乘菩薩修行的一面。
《華嚴經》說事事無礙,其中有著名的善財童子遍參五十叁位善知識的故事。善財童子的誓願,也是社會福利的原理:“若有衆生貧窮困乏,來至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衆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需,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隨意而取,匆生疑難”。這完全是理想,但也是佛的慈悲,菩薩的修行。這不僅是對貧困者的物質上的布施,也是端正其精神生活方式的布施。社會福利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東西,也在于造就完善的人格,這就是佛教的社會福利理念。佛的這種慈悲精神貫穿其全部教義,成爲佛弟子投身社會福利事業的理論基礎。
菩薩的利他行是慈悲行。佛的慈悲實即菩薩的慈悲,因爲菩薩是佛的代行者。菩薩對一切衆生伸出慈愛之手,解苦惱者之憂,施貧困者所需,與患病者以藥。
而這種慈悲,不僅施與人類也被及禽獸魚貝蟲蟻,這一點與儒家或道教有不同之處,也是佛教與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可以說佛教獨有的特征,就是慈悲。愛護動物也即出于這種廣大的慈悲心。
這種慈悲,一方面是布施行爲,另一方面是不殺生。不殺生思想發展爲救助,便成放生思想,這方面有叫做放生會的行事,以及放生池的設置等。《法苑珠林》卷六十四、六十五裏有《漁獵篇》、《慈悲篇》、《放生篇》、《救厄篇》,卷九十叁裏有《酒肉篇》。內容都是根據慈悲精神禁止取魚貝、殺鳥獸,規勸施行放生等。這種不殺生的思想後來即發展爲禁絕肉食、奉行素食。
中國佛教的著作,大多以慈悲爲出發點,用社會福利爲指導思想,引用經典,示以例證,規勸世人重視社會福利事業。說明真布施是只爲他人安樂,完全出于自己的憐憫心、慈悲心。期待報酬,這就是假名菩薩,凡夫的布施。
行布施的福田,最初由佛福田到佛法僧叁寶福田,而後從父母師長到貧困者、孤獨者,最後甚至及于畜生,都叫做福田。也有區分敬田爲叁寶,恩田爲父母師長,悲田爲貧窮者,苦田、趣田爲畜生的。
悲田是從慈悲之田的意思而來,包含一切貧困者,也包含畜生。對悲田進行布施供養和救護,其功德最大。《像法決疑經》說:“我于處處經中說布施者,欲今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蚊子。此二種田中悲田最勝。”此經認爲對貧窮者、畜生,以及蟲子等進行救濟,爲最勝功德。這種悲田思想本身就是社會福利的根本指導思想之一。
這裏必須認識到的是,這種福田思想,盡管有從利己的目的出發,希望能有相反給與,但仍是布施的思想。取名爲幸福的田地,福田,即已有這種意思在內。但社會福利事業如果期待利潤、報酬,並以此爲目的,就不是真正的社會福利事業。佛教中的福田並非如此。出于慈悲心的布施,決非以報酬爲目的。企求報償的布施,不是真布施,不是布施波羅蜜210,不能解脫痛苦煩惱。
福田不是爲求果報,不是爲求果報而布施。真正的出于慈悲心的布施,是自然而然而得果報的福田。不求果報,只是出于慈悲心對貧窮者行布施,則能福報相集,如小牛隨母,福報自然常隨此人。如果是希求果報的布施,恰如市場物物交換,如同買賣,當予排除。
《佛說諸德福田經》中,對七福田作了如下敘述:“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救衆病;四者作牢堅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贏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飲;七者造作圊211廁,施便利處。”
這種建造佛塔、僧房、堂閣的供養,造園果、浴池、樹木的布施,施藥治病,救濟危難,作舟造橋渡人,掘井供旅人解渴,設立公共廁所等都是施物福田,這是古代中國社會福利事業中最常見的。
這種社會福利設施最初起于南北朝時代。齊文惠太子和其弟竟陵王子良共同設立六疾館,收容病人。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設孤獨園,收容老人、孤兒。後魏宣武帝設館收容近縣內外的疾病者,都可以說是與悲田養病紡大體類似的設施。這種設施不僅收容療養病人,也以救濟貧困、慰托孤獨爲目的。貧困的病者、孤獨的老人、窮苦的流浪者,失去親人的孤兒,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濟對象。悲田養病坊就是收容這些人的場所。它雖然由國家設立,但大多依靠寺院經營。這是佛教社會福利事業的一種。
總之,從物質到精神方面的布施,都叫做福田。雖然不求福報,自然會有種種福報。這就是中國佛教中社會福利事業的指導思想。
另外,布施、造福社會,也是爲了報恩——一切衆生皆是恩人。 報衆生恩爲佛教獨有,衆生有社會共同體的含義,源于萬物一如的思想,一切平等的觀念。自己的生活有賴于其他一切衆生,于是就有了衆生恩。佛恩即衆生恩,亦即父母恩、師長恩,以及一切衆生恩,進而包括祖國恩和一切恩。不僅報有生命之物的恩,而且也報無生命之物、無情之物的恩。
對無情之物也當有生命來看,如針線、桌子、衣服、鞋子等種種日用,一切都有恩。帶著這種報恩之心,對其尊重.認識其價值,對其愛惜,惜福不浪費,這也是社會福利的一種。
《法苑珠林》卷五十一中引《智度論》:“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這裏提醒我們,不知報恩的人遠遠不如畜生。可見中國佛教何等注重于報恩。
佛教中的佛恩思想,以及衆生恩思想,成爲社會救濟的指導原理,社會福利的觀念,這一點是不能忘記的。
《37、爲什麼財富由布施造福社會而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