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
女人听后,智慧开朗,她想,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但她随后就苦著脸问道:“尊者!你说得不错,我确实明白了发财的方法。不过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么样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钵交给女人,说道:“布施不一定要钱的,见到别人布施,自己欢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
女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
佛法,不分贫富,是什么人都可以奉行的。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并不仅是钱财,就是看见别人行施,不起嫉妒,不生嗔恨,而同生欢喜心,就此,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这么易做的善事,我们为什么不作呢?(摘自《佛教故事选集》第八辑)
离嗔恚是:对他不起嗔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法师教导:“嗔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104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 (《(正)复裘佩卿书二》)
“所言嗔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嗔习愈增,其害非浅。” (《(正)复裘佩卿书一》)
“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正)对治嗔恚等义》)
离邪见: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为什么有邪见?因为愚痴。所以,要多闻增智而不愚痴——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听闻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供养各位一个故事,《宿 业》:
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寮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著,听到外面有人传说佛陀受伤。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继赶到佛陀的住处。
佛陀端坐在房中,伤口在脚上,阿难尊者正细心地为他敷药包扎,一根沾有鲜血的木棍横卧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伤。可是就不明白,为什么一支木棍能伤及佛陀的身体,佛陀不是有无边的神通法力吗?
佛陀的脚伤并不轻,众弟子都守侍在旁边,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后啜泣。佛陀看著,内心很感动,微笑著安慰他们道:“大家不必担忧,些微的创伤很快就会好的。”
“佛陀金刚不坏的身体,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害呢?”有几个弟子齐声问道。
“这就是业缘。凡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众生,都有这样的苦受。说起来已经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说到这里,阿阇世王也闻讯带了名医耆婆赶到,国王满面焦急,边跑边喘来至佛陀面前。
“佛陀!伤势可要紧吗?”阿阇世王的声音在颤抖,显然,他的内心非常焦急。
“没什么,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边叫他坐下,继续说道:“当时我是个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伙渡海到外埠经商,我们的计画很周到,也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不多久就赚得一大笔钱。归途中,我们的船停靠在一处港口,那是个很繁华都市。一上岸,就忘记回家,尤其是那儿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个好心的船夫告诉我们,再不离开此地,危险就要降身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啸的袭击。海啸的季节就将到来,不走,将会人财两亡。我的朋友全无动于衷,我劝他,吓他都没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恋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只,我不能忘却道义,抛弃他,独自先走。一天晚上,我们为此争吵起来。在生命存亡的关头,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顾不了许多,抓起身边的木棍向他挥打过去,他的脚被我打伤。
“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了吧?如你们说,佛陀还会受伤吗?应该知道,不会受伤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报身。佛陀的应身105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种如是因,就应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
“四大假合的肉身,本来就不真实,成住坏空在所必然。一切事物的法性原是这样,顺应法性才能称佛陀。
“不错,我已经证得真如法性成为佛陀,但现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养,和你们一样具有人相。佛陀的应身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众生并没有两样,没有什么玄奥。”
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摘自《佛教故事选集》第八辑)
印光法师教导我们:“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106所招,现行107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108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109,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尔。生闭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嗔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正)对治嗔恚等义》)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 (《(续)标本同治录序》)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110,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111。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 (正)与卫锦洲书》)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识果,则贪嗔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 (《(续)到光明之路序》)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诸善业,原本是极多的,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所以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也是基本的修行要求,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112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24、什么是十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