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的最好辦法。”
女人聽後,智慧開朗,她想,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但她隨後就苦著臉問道:“尊者!你說得不錯,我確實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樣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缽交給女人,說道:“布施不一定要錢的,見到別人布施,自己歡喜也可以。現在你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爲你對我的布施!”
女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樂。
佛法,不分貧富,是什麼人都可以奉行的。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因爲佛教所說的布施,並不僅是錢財,就是看見別人行施,不起嫉妒,不生嗔恨,而同生歡喜心,就此,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這麼易做的善事,我們爲什麼不作呢?(摘自《佛教故事選集》第八輯)
離嗔恚是:對他不起嗔恚忿恨心,不作損害他人的設想。不嗔恚而慈忍積福——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淨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爲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印光法師教導:“嗔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于我無幹。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嗔矣。此即如來所傳之叁昧104法水,普洗一切衆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 (《(正)複裘佩卿書二》)
“所言嗔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嗔習愈增,其害非淺。” (《(正)複裘佩卿書一》)
“嗔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 (《(正)對治嗔恚等義》)
離邪見:就是正見,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夫聖人等。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爲身語的行爲。爲什麼有邪見?因爲愚癡。所以,要多聞增智而不愚癡——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爲。如能接受佛陀教育,聽聞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供養各位一個故事,《宿 業》:
是一個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們剛從城裏乞食回來,各人在寮房裏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無端地搖動起來。接著,聽到外面有人傳說佛陀受傷。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繼趕到佛陀的住處。
佛陀端坐在房中,傷口在腳上,阿難尊者正細心地爲他敷藥包紮,一根沾有鮮血的木棍橫臥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傷。可是就不明白,爲什麼一支木棍能傷及佛陀的身體,佛陀不是有無邊的神通法力嗎?
佛陀的腳傷並不輕,衆弟子都守侍在旁邊,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後啜泣。佛陀看著,內心很感動,微笑著安慰他們道:“大家不必擔憂,些微的創傷很快就會好的。”
“佛陀金剛不壞的身體,爲什麼一根木棍能傷害呢?”有幾個弟子齊聲問道。
“這就是業緣。凡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衆生,都有這樣的苦受。說起來已經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說到這裏,阿阇世王也聞訊帶了名醫耆婆趕到,國王滿面焦急,邊跑邊喘來至佛陀面前。
“佛陀!傷勢可要緊嗎?”阿阇世王的聲音在顫抖,顯然,他的內心非常焦急。
“沒什麼,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邊叫他坐下,繼續說道:“當時我是個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夥渡海到外埠經商,我們的計畫很周到,也進行得很順利,所以不多久就賺得一大筆錢。歸途中,我們的船停靠在一處港口,那是個很繁華都市。一上岸,就忘記回家,尤其是那兒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無主。這時,有個好心的船夫告訴我們,再不離開此地,危險就要降身了。原因是,這個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嘯的襲擊。海嘯的季節就將到來,不走,將會人財兩亡。我的朋友全無動于衷,我勸他,嚇他都沒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戀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只,我不能忘卻道義,抛棄他,獨自先走。一天晚上,我們爲此爭吵起來。在生命存亡的關頭,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顧不了許多,抓起身邊的木棍向他揮打過去,他的腳被我打傷。
“現在,你們不難知道我受傷的理由了吧?如你們說,佛陀還會受傷嗎?應該知道,不會受傷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報身。佛陀的應身105和衆生一樣,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雖然不可思議,但敵不過業力。種如是因,就應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違背因果法則。
“四大假合的肉身,本來就不真實,成住壞空在所必然。一切事物的法性原是這樣,順應法性才能稱佛陀。
“不錯,我已經證得真如法性成爲佛陀,但現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養,和你們一樣具有人相。佛陀的應身除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和衆生並沒有兩樣,沒有什麼玄奧。”
大家聽佛陀這麼一說,才了解業力因果最勝的道理。(摘自《佛教故事選集》第八輯)
印光法師教導我們:“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于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106所招,現行107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衆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爲人,畜常爲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108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109,乃貫叁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爲而主之爾。生閉環,無有窮極;欲複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嗔癡叁,爲生死根本;信願行叁,爲了生死妙法。欲舍彼叁,須修此叁;此叁得力,彼叁自滅矣。” (《(正)對治嗔恚等義》)
“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衆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則果矣。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爲無乎。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洪範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陳于武王者,末後五福六極之說,發明叁世因果之義,極其確切。宋儒謂:佛說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乃爲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漢中,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悉是前賢爲佛教預爲騙人之據乎。既無因果,無有後世。則堯桀同歸于盡,誰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 (《(續)標本同治錄序》)
“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衆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叁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叁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叁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110,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111。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 (正)與衛錦洲書》)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善事其親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後必繼前。由是觀之,孝親敬兄,愛人利物,皆爲自己後來福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皆爲自己後來禍本。人雖至愚,斷無幸災樂禍,趨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適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爲彼詳細發揮因果報應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識果,則貪嗔癡心不至熾盛。殺盜淫業,不敢妄作。愛人利物,樂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則前程所至,無往不是光明之域。” (《(續)到光明之路序》)
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離十惡,行十善,實爲任何人所應行的德行。
諸善業,原本是極多的,但從顯見的重業來說,是十善。所以善業的根本,佛說就是十善業,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在佛法中,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也是基本的修行要求,如《海龍王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112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24、什麼是十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