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经(191)▪P2

  ..续本文上一页t">  2、不放逸法

  

  所谓不放逸,就是要守住我们的五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从哪里入手?即从四圣谛开始,从而在五蕴之中消除我痴我慢等顽疾。其次,要摄持诸根,做到诸根不放逸。在此基础上,修习无量善法,修行三十七道品。

  

  (三)烦师法、烦弟子法、烦梵行法

  

  1、烦师法

  

  什么叫烦师法?即受其弟子的不良影响而退堕的不幸老师。“若师出世,有策虑思惟,住策虑地,有思惟观杂,凡人有辩才,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师,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师。”我们常讲的“欺师灭祖”,大约就是指这一类人物。学生不好好学,到处打着老师的招牌四处招摇撞骗,为非作歹,结果老师也被恶学生拉下水,一起干起了坏事。老师本来修行很好,可是还不怎么到家。学生呢,便带了些乌七八糟的人来参谒老师,结果使老师生起了贡高我慢之心,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理应受到世人的尊崇,于是自高自大,很在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在不知不觉之中,老师退堕了,成了一介凡夫。

  

  2、烦弟子法

  

  与前面相仿,烦弟子法就是影响其老师退堕的不幸学生。“彼师弟子学彼远离,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弟子”。这里的意思似乎是在说老师的弟子,受到其再传弟子的影响,而生起贡高我慢之心,结果导致了“还家”——老是往俗家跑,开始贪恋起俗家中的一切。

  

  3、烦梵行法

  

  从字面上讲,烦梵行法就是干扰修行人的正常清修活动,导致修行人的退堕。佛陀在经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佛,本来已经成就了所有功德,证得了所有境界。他不需要再去修证什么,他也没有必要去参禅打坐,他哪怕是整天躺着睡大觉,对他的修行也丝毫没有影响。那么佛陀为什么还要经常到山林僻静地方去宴坐呢?按照佛陀自己的回答,原因主要有两点:“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二者慈愍后生人故”。前者为自利,即佛陀此生安乐地生活,他要保持始终如一;后者为利生,即为众生做个好榜样,让所有想修行的众生,都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佛陀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要向他那样,身要远离,心里也要时常想着远离,随顺而宴坐,都修行四增上心(四种禅定),修习清净的梵行。作为佛陀的四众弟子,都是住持、弘扬佛法的主干力量。四众弟子在修行弘法时,难免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此时,保持一颗不变之心尤其要紧。如果受到不良的影响而退堕,那实在是令人扼腕太息。佛陀称此种受到他人不良影响而退堕的修梵行者,为烦梵行。他说,“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这种烦梵行的举动是佛陀最不乐意看到的。佛陀的意思是在告诫大家,希望弟子们都要争当先进典型,不要做那些令他失望的事情。当然,弟子们的任何不当言行对于佛陀本身来说,决不会引起佛陀任何的“退堕”。佛陀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佛弟子,要洁身自好,不要去做那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符、不相称的事情。弟子们一旦干了坏事,对佛陀来说没有毫厘影响,但是对于佛教弘法大业来说,对于佛教的整体形象来说,却影响极大,不可小觑。

  

  (四)弟子于师的怨事与慈事

  

  1、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

  

  “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师。”这段话讲得很明白,即老师认真教,可是学生不认真听,更不会按照老师所教的去做。这样的弟子,对于老师来说,是怨事,而非慈事。

  

  2、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

  

  “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老实听,老实行,老实去渐次修证,这才是好学生,才是对老师的最大慈悲。

  

  佛陀最后对阿难说:“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这里的“陶师作瓦”,可以理解为制陶瓦的工匠,会耐心地将瓦片制作完美,并且掌握适度的火候,最终烧制成上乘的瓦片。“严急至苦”是指那些急性子的、没有耐心的人其实是最为苦恼的。佛陀的意思是说,弟子们若暂时修不成道果也没关系,佛陀会一如既往地、像陶师烧制瓦片那样,使每个比丘都能最终获得解脱。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佛陀有着怎样的伟岸的、完美无瑕的高尚人格!

  

  现如今,我们到寺院礼佛,都讲究香花灯涂果等种种供养。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说,什么才是对他的真正、最好的、最高的供养?很简单,就是持好佛制的戒,按照佛所说的去如实做如实修,这才是对于佛陀最圆满、最究竟的供养!(界定,09年9月10日,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经(191)》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