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經(191)▪P2

  ..續本文上一頁t">  2、不放逸法

  

  所謂不放逸,就是要守住我們的五陰(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從哪裏入手?即從四聖谛開始,從而在五蘊之中消除我癡我慢等頑疾。其次,要攝持諸根,做到諸根不放逸。在此基礎上,修習無量善法,修行叁十七道品。

  

  (叁)煩師法、煩弟子法、煩梵行法

  

  1、煩師法

  

  什麼叫煩師法?即受其弟子的不良影響而退墮的不幸老師。“若師出世,有策慮思惟,住策慮地,有思惟觀雜,凡人有辯才,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岩,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彼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已,便貢高還家,如是爲煩師,是亦爲惡不善法、穢汙,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所煩,是謂煩師。”我們常講的“欺師滅祖”,大約就是指這一類人物。學生不好好學,到處打著老師的招牌四處招搖撞騙,爲非作歹,結果老師也被惡學生拉下水,一起幹起了壞事。老師本來修行很好,可是還不怎麼到家。學生呢,便帶了些烏七八糟的人來參谒老師,結果使老師生起了貢高我慢之心,以爲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理應受到世人的尊崇,于是自高自大,很在意自己的名譽和地位。在不知不覺之中,老師退墮了,成了一介凡夫。

  

  2、煩弟子法

  

  與前面相仿,煩弟子法就是影響其老師退墮的不幸學生。“彼師弟子學彼遠離,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弟子還梵志……便貢高還家,如是爲煩弟子”。這裏的意思似乎是在說老師的弟子,受到其再傳弟子的影響,而生起貢高我慢之心,結果導致了“還家”——老是往俗家跑,開始貪戀起俗家中的一切。

  

  3、煩梵行法

  

  從字面上講,煩梵行法就是幹擾修行人的正常清修活動,導致修行人的退墮。佛陀在經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爲佛,本來已經成就了所有功德,證得了所有境界。他不需要再去修證什麼,他也沒有必要去參禅打坐,他哪怕是整天躺著睡大覺,對他的修行也絲毫沒有影響。那麼佛陀爲什麼還要經常到山林僻靜地方去宴坐呢?按照佛陀自己的回答,原因主要有兩點:“一者爲自現法樂居故,二者慈愍後生人故”。前者爲自利,即佛陀此生安樂地生活,他要保持始終如一;後者爲利生,即爲衆生做個好榜樣,讓所有想修行的衆生,都向他學習,向他看齊。佛陀希望天下所有衆生,都要向他那樣,身要遠離,心裏也要時常想著遠離,隨順而宴坐,都修行四增上心(四種禅定),修習清淨的梵行。作爲佛陀的四衆弟子,都是住持、弘揚佛法的主幹力量。四衆弟子在修行弘法時,難免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士。此時,保持一顆不變之心尤其要緊。如果受到不良的影響而退墮,那實在是令人扼腕太息。佛陀稱此種受到他人不良影響而退墮的修梵行者,爲煩梵行。他說,“此煩梵行最爲不可、不樂、不愛,最意不念”,這種煩梵行的舉動是佛陀最不樂意看到的。佛陀的意思是在告誡大家,希望弟子們都要爭當先進典型,不要做那些令他失望的事情。當然,弟子們的任何不當言行對于佛陀本身來說,決不會引起佛陀任何的“退墮”。佛陀在這裏的意思是說,作爲佛弟子,要潔身自好,不要去做那些與自己身份不相符、不相稱的事情。弟子們一旦幹了壞事,對佛陀來說沒有毫厘影響,但是對于佛教弘法大業來說,對于佛教的整體形象來說,卻影響極大,不可小觑。

  

  (四)弟子于師的怨事與慈事

  

  1、弟子于師行怨事,不行慈事

  

  “若尊師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爲饒益,是爲快樂,是爲饒益樂。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順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違犯師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師行怨事,不行慈師。”這段話講得很明白,即老師認真教,可是學生不認真聽,更不會按照老師所教的去做。這樣的弟子,對于老師來說,是怨事,而非慈事。

  

  2、弟子于師行慈事,不行怨事。

  

  “若尊師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爲饒益,是爲快樂,是爲饒益樂。若彼弟子恭敬順行而立于智,其心歸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違師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師行慈事,不行怨事。”老實聽,老實行,老實去漸次修證,這才是好學生,才是對老師的最大慈悲。

  

  佛陀最後對阿難說:“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如陶師作瓦。阿難!我說嚴急至苦,若有真實者,必能往也。”這裏的“陶師作瓦”,可以理解爲製陶瓦的工匠,會耐心地將瓦片製作完美,並且掌握適度的火候,最終燒製成上乘的瓦片。“嚴急至苦”是指那些急性子的、沒有耐心的人其實是最爲苦惱的。佛陀的意思是說,弟子們若暫時修不成道果也沒關系,佛陀會一如既往地、像陶師燒製瓦片那樣,使每個比丘都能最終獲得解脫。從這裏我們便可以看出,佛陀有著怎樣的偉岸的、完美無瑕的高尚人格!

  

  現如今,我們到寺院禮佛,都講究香花燈塗果等種種供養。佛陀曾經對弟子們說,什麼才是對他的真正、最好的、最高的供養?很簡單,就是持好佛製的戒,按照佛所說的去如實做如實修,這才是對于佛陀最圓滿、最究竟的供養!(界定,09年9月10日,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經(19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