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B 二、优昙婆逻经▪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  (1)生起恶欲,而念欲。

  

  (2)仰视日光,吸服太阳之气——它是苦行派的一种,整天对着太阳看,视此为修行。

  

  (3)自视贡高,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苦行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修行方式。

  

  (4)自贵贱他——自视高贵,其他人都为下贱。

  

  (5)自我吹捧,自赞自誉——比如说,跑到信众家里,自己夸赞自己说:“我奉行苦行之法,我的苦修真是了不起啊!”

  

  (6)常生嫉妒之心——看到他人被居士敬重、供养与礼事,他就开始嫉妒起来,开始无中生有,造谣诽谤。

  

  (7)无端呵责他人——见到别人受到供养与礼敬,就跑到人家那里大吵大闹,然后又跑到居士面前调拨离间。

  

  (8)又时常生起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贪欲、放逸。

  

  (9)生起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且意无节限。

  

  (10)生起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

  

  (11)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具恶戒。

  

  (12)生起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而有恶慧。

  

  那么,什么样的苦行,才是如法的、合乎正道的苦行呢?很显然,就是上述十二点的相反面。

  

  再进一步,如果如法奉持了上述的十二点具足之行,即合乎正道的苦行,是不是就可能证得无上的大道呢?即行苦行能不能解决生死烦恼问题,这既是无恚所迷惑不解的问题,也表明了佛陀对于苦修所秉持的观点与立场。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不可以,苦行既不能证得最高的境界,也无法证得真实的境界,苦行只能证得两种境界,佛陀分别将它们比喻为树皮及树节。就是说,佛陀虽然不鼓励不提倡弟子们行苦行,但是也没有明确反对。首先,佛陀虽然在经过六年苦行后一无所获,对于修行层次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他从苦行之中悟出了真理,即苦行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其次,苦行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但能不能就此断定苦行一无是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苦行不仅为佛陀的最后成道铺平了道路,而且通过行苦行,对于淡化人们对于物欲名利的贪求,显然是有助益的。因此在这里,佛陀虽说对苦行持保留意见,但他也并没有彻底否定苦行。他的观点是,行苦行,对于修行,还是具有一定帮助的。

  

  第一,可得树皮的苦行。怎样做才能算是达到“树皮”的苦行呢?就是要奉行四种戒条:

  

  1、不杀生、不教人杀生、不赞同人杀生;

  

  2、不偷盗、不教人偷盗、不赞同人偷盗;

  

  3、不取他人的女人(不淫)、不教人取他人的女人、不赞同取他人的女人;

  

  4、不妄言、不教他人妄言、不赞同妄言。

  

  在奉行四种戒条的基础上,再修习慈、悲、喜、捨四无量心。这四种戒条,就是根本五戒之中的前四条。这在里我们需注意一下,它没有“戒酒”一条。为什么没有呢?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第二,可得树节之行。如何做才能被称作是达到“树节”的苦行呢?佛陀说,对于杀、盗、淫、妄四戒,一方面要长期持守,乐而不退,通过不懈的修行,便可获得六通之中的“宿命通”。

  

  第三,可得第一、真实之行。如何做才能算是第一的、真实的苦行呢?佛陀说,首先要奉持四种戒条;其次是获得宿命通;最后,就是获得天眼通。当获得天眼通的时候,其本领已是非常了得,算是第一、真实的苦行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证得天眼通,就必须要戒除身、口、意三恶行,不能诽谤圣人,要具足正见。

  

  第四,可得沙门瞿昙梵行。前三者是属于苦行的范畴,而到了这里,就是属于“梵行”了。所谓梵行,就是清净的无染的修行,它与苦行是截然不同的,其被称作是“最上、最妙最胜”之行。那么如何做才能算是梵行呢?佛陀的观点是,要舍离“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要达到“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就是获得五眼六通(直至达到最高的漏尽通);要深谙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做到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而且,自己要对自己的修行层次要及时地把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糊里糊涂。当达到“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的地步时,就可以被称为梵行啦!这里的梵行,是依佛陀教法的梵行,它与外道们所谓的“梵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无恚与他的众多弟子们在听闻了佛陀此番宏论之后,个个自然是赞叹不已;无恚本人也为先前的冒失深感惶恐不安。但是,当佛陀准备为外道们宣说更深层次的佛法之时,那些原本喜欢多嘴多舌、吵闹不休的外道们,一下子都变得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希望佛陀再次说法。此时佛陀明显地感觉到了形势的不妙。当实意居士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时,佛陀为他解开了谜底:原来这些外道们都被魔王所摄伏,已经变得身不由己。其实,佛陀每次说法都要是很注重因缘的,一般都是由弟子或他人的礼请而开始宣讲。当大家都沉默不语时,说法的机缘显然并不具备。因此佛陀见好就收,他站起身来,在与无恚及其弟子们道别后,手执实意居士的手臂,“以神足飞,乘虚而去”。(2009.05.31)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B 二、优昙婆逻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