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胜天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害”,“喜”对治“不乐”,“捨”对治悭贪。

  

  三、所谓三种“天”

  

  在经中,阿那律提到了三种天,即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三种天并不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天界,而是同属于光音天里的三种修行次第,也就是下、中、上三等。从修行层次上讲,这三种天(等)是有差别的。因为在每一天中,又分为优与劣二种,这样一平,单光音天就可划分为六个修行次第。

  

  1、光天

  

  光天(光音天)是指色界第二禅的最上天。据说此界众生不使用语言,仅以定心发出光明,以互通心意,故光音天。此天为色界十八天的第六天,乃二禅天王的居止处。清净无量,口中明净。天寿一般为二劫。相传劫初的人类,即自此天下降而来。依印度人的传说,现代人类的祖先,系来自光音天,人类即由之辗转繁衍而成。在《长阿含经·世记经》中,对光音天有着比较详细的解说。

  

  根据经中的说法,在光音天里,众生没有过多的分别心,即不存在有什么“此我所有,彼我所有”的念头。光音天的天众们如果聚在一起,那么天众们身上所发出的光芒并无明显的差别,但是身形却各各不同。但是天众们一旦各自散天,则不仅身体有异,身上的光芒也不相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状?通过经典的读诵,我们就知道这是每个人的修持境界存在差异的缘故——这就是迦旃延尊者所提出的问题:“彼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不妙耶?”阿那律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即光音天的天众们肯定存在差别的。那么是什么因缘造成这种差别呢?阿那律的回答是:如果沙门、梵志依于一树,其意能解而作光明想,而作光明想,并成就游止于其中,其心解脱的范围,则不超过一树的上下四维;如果依于二三树,那么他心解脱的范围,则不超过二三树。那么一树与二三树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在所思维观想的范围上。二三树的范围当然要优胜于一树,因为他所观想的层次提高了,逐渐放大了——即所谓的初级“大想”。如果再进一步扩大,最后扩大到大地、大海乃至整个世界,那么想想看,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境界?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要把我们所思惟观想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太虚之间,那样就做到无穷广,无穷大。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虽说大家都是光音天的天众,但是在修行层次上往往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阿那律给予一语道破,并成为经典之语:

  

  “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有粗,得人则有胜如”。

  

  人心有高下,便造成人有高下之分;人有高下,在修持上便有高下;而修持肯定有精进的与懈怠之分,最终造成了修行境界上的天地悬殊。因此,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将极乐世界分为九品往生,并不是人为的划分,而是由于各自所修持的程度决定的。造成这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不要去过多地埋怨苍天的不公与命运的多舛,无论什么时候,“命自我立”都是一句至理名言。

  

  2、净光天

  

  同理,在净光天里,也是存在胜如、妙与不妙的差别的。依照阿那律的观点,就是沙门、梵志在于无事之处,其意能够领解净光天,但是他修得很不究竟,即所谓“此定不修、不习、不广、不极成就”,因此,当他命终之后上生净光天时,便“不得极止息,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所谓“尽寿讫”,就是说没有达到净光天的平均寿命,比如说该天的平均寿命是二劫,但是当这个人只活到一劫半,便命终了。

  

  相反,如果此沙门、梵志在定中“数修、数习、数广,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得极止息,得极寂静,亦得寿尽讫”。只要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证得净光天的层次。

  

  3、遍净光天

  

  那么,在光音天的高层次中,就是所谓的“遍净光天”。在这里,也同样分为上下两个级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一,若有沙门梵志“意解遍净光遍满成就游,彼不极止睡眠,不善自掉悔,彼于后时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极净”。第二,如果“彼极止睡眠,善息掉悔”,那么生到遍净光天后,将会“光极明净”,就像供佛的灯油,不仅“油无滓”,而且“炷复极净”,如此一来,此灯所发出的光明,必是极为明净。这里面有一个术语叫“掉悔”。 掉,即掉举,是指内心躁动不安;悔,即追悔,是指对于所作之事心怀忧恼,后悔不已。掉与悔皆是使心不安静的根本烦恼,能障圣道。

  

  从上述三种天的对比,我们便可以发现,在光音天中,天人们的差别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身上所散发的光明的不同,不仅颜色不同,而且光亮及明净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四、两种解脱与三种“天”的关系

  

  本经的经名叫《有胜天经》,所谓有胜天,就是有境界差别的光音天。在光音天中,有光天、净光天和遍净光天之差别。而每一种天,又可具体划分为上下、优劣两种差别。而两种解脱,分别是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这两种解脱由于各自观想范围的差别,因而在得证取的境界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经中似乎给我们传达了一个较为强烈的信号,就是阿那律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倾向于无量心解脱。在三种天之中,阿那律的倾向性就更为明显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如此理解,即用大心解脱比喻三种天的不究竟光明,而用无量心解脱比喻三种天的明净光明呢?我想,既然经中将两种解脱心解脱与三种天并列于一经,那么它们之间肯定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当然,也可以作这种试探性思索,即大心解脱相当于上生于三种天的下等次第,而无量心解脱则会上生于三种天的上等次第?凡此种种,也是个人的揣测之语,未必符合真义,仅作参考。 (界定,09.03.31,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胜天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