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勝天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害”,“喜”對治“不樂”,“捨”對治悭貪。

  

  叁、所謂叁種“天”

  

  在經中,阿那律提到了叁種天,即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在這裏我們需要弄清楚,這叁種天並不是叁種完全不同的天界,而是同屬于光音天裏的叁種修行次第,也就是下、中、上叁等。從修行層次上講,這叁種天(等)是有差別的。因爲在每一天中,又分爲優與劣二種,這樣一平,單光音天就可劃分爲六個修行次第。

  

  1、光天

  

  光天(光音天)是指色界第二禅的最上天。據說此界衆生不使用語言,僅以定心發出光明,以互通心意,故光音天。此天爲色界十八天的第六天,乃二禅天王的居止處。清淨無量,口中明淨。天壽一般爲二劫。相傳劫初的人類,即自此天下降而來。依印度人的傳說,現代人類的祖先,系來自光音天,人類即由之輾轉繁衍而成。在《長阿含經·世記經》中,對光音天有著比較詳細的解說。

  

  根據經中的說法,在光音天裏,衆生沒有過多的分別心,即不存在有什麼“此我所有,彼我所有”的念頭。光音天的天衆們如果聚在一起,那麼天衆們身上所發出的光芒並無明顯的差別,但是身形卻各各不同。但是天衆們一旦各自散天,則不僅身體有異,身上的光芒也不相同。爲什麼會産生這種情狀?通過經典的讀誦,我們就知道這是每個人的修持境界存在差異的緣故——這就是迦旃延尊者所提出的問題:“彼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不妙耶?”阿那律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即光音天的天衆們肯定存在差別的。那麼是什麼因緣造成這種差別呢?阿那律的回答是:如果沙門、梵志依于一樹,其意能解而作光明想,而作光明想,並成就遊止于其中,其心解脫的範圍,則不超過一樹的上下四維;如果依于二叁樹,那麼他心解脫的範圍,則不超過二叁樹。那麼一樹與二叁樹之間的差別在哪裏呢?就是在所思維觀想的範圍上。二叁樹的範圍當然要優勝于一樹,因爲他所觀想的層次提高了,逐漸放大了——即所謂的初級“大想”。如果再進一步擴大,最後擴大到大地、大海乃至整個世界,那麼想想看,這是一種什麼思想境界?我們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要把我們所思惟觀想的範圍擴大到整個太虛之間,那樣就做到無窮廣,無窮大。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雖說大家都是光音天的天衆,但是在修行層次上往往會存在著較大的變化。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阿那律給予一語道破,並成爲經典之語:

  

  “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有粗,得人則有勝如”。

  

  人心有高下,便造成人有高下之分;人有高下,在修持上便有高下;而修持肯定有精進的與懈怠之分,最終造成了修行境界上的天地懸殊。因此,將人分爲叁六九等,將極樂世界分爲九品往生,並不是人爲的劃分,而是由于各自所修持的程度決定的。造成這種不平等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我們自己。因此,我們不要去過多地埋怨蒼天的不公與命運的多舛,無論什麼時候,“命自我立”都是一句至理名言。

  

  2、淨光天

  

  同理,在淨光天裏,也是存在勝如、妙與不妙的差別的。依照阿那律的觀點,就是沙門、梵志在于無事之處,其意能夠領解淨光天,但是他修得很不究竟,即所謂“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因此,當他命終之後上生淨光天時,便“不得極止息,不得極寂靜,亦不得盡壽訖”。所謂“盡壽訖”,就是說沒有達到淨光天的平均壽命,比如說該天的平均壽命是二劫,但是當這個人只活到一劫半,便命終了。

  

  相反,如果此沙門、梵志在定中“數修、數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得極止息,得極寂靜,亦得壽盡訖”。只要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證得淨光天的層次。

  

  3、遍淨光天

  

  那麼,在光音天的高層次中,就是所謂的“遍淨光天”。在這裏,也同樣分爲上下兩個級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第一,若有沙門梵志“意解遍淨光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自掉悔,彼于後時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極淨”。第二,如果“彼極止睡眠,善息掉悔”,那麼生到遍淨光天後,將會“光極明淨”,就像供佛的燈油,不僅“油無滓”,而且“炷複極淨”,如此一來,此燈所發出的光明,必是極爲明淨。這裏面有一個術語叫“掉悔”。 掉,即掉舉,是指內心躁動不安;悔,即追悔,是指對于所作之事心懷憂惱,後悔不已。掉與悔皆是使心不安靜的根本煩惱,能障聖道。

  

  從上述叁種天的對比,我們便可以發現,在光音天中,天人們的差別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身上所散發的光明的不同,不僅顔色不同,而且光亮及明淨程度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四、兩種解脫與叁種“天”的關系

  

  本經的經名叫《有勝天經》,所謂有勝天,就是有境界差別的光音天。在光音天中,有光天、淨光天和遍淨光天之差別。而每一種天,又可具體劃分爲上下、優劣兩種差別。而兩種解脫,分別是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這兩種解脫由于各自觀想範圍的差別,因而在得證取的境界上也存在顯著的差別。經中似乎給我們傳達了一個較爲強烈的信號,就是阿那律的觀點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傾向于無量心解脫。在叁種天之中,阿那律的傾向性就更爲明顯了。那麼,是不是可以如此理解,即用大心解脫比喻叁種天的不究竟光明,而用無量心解脫比喻叁種天的明淨光明呢?我想,既然經中將兩種解脫心解脫與叁種天並列于一經,那麼它們之間肯定會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當然,也可以作這種試探性思索,即大心解脫相當于上生于叁種天的下等次第,而無量心解脫則會上生于叁種天的上等次第?凡此種種,也是個人的揣測之語,未必符合真義,僅作參考。 (界定,09.03.31,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勝天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