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陀灭度
佛于是夜的后半夜正式圆寂。佛陀在灭度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
佛在灭度之前,仍是对比丘们反复说了这样一番叮嘱。这番叮嘱的核心仍然就是三个字,那就是“不放逸”!那么佛陀为什么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的这颗心,如果不勤加收拾,一不留神就会心猿意马,胡作非为。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而世间的各色各类的诱惑同样是无限的,如果两种无限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做到回归自我,永远流转于滔滔的生死大海中。“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俱舍论》卷四)“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成唯识论》卷六)因此,在《佛遗教经》中,将放逸喻为“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如果任其放逸,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在《普贤菩萨警众偈》里这样的文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世尊给大众比丘作了最后的教导以后,就开始入灭。在这部《游行经》中,我们有幸见到了佛陀灭度过程的记载:
“于是,世尊即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
在这个时候,阿难就请教号称“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世尊已经进入到涅槃了吗?”
阿难是凡夫,当然不知内情。但是阿那律已经证道,所以他把世尊的涅槃过程看得很清楚。于是阿那律就对阿难说:“还没有,阿难!世尊现在正处在灭想定的阶段。我过去亲耳听佛陀说起过,从四禅开始进入涅槃。”
佛涅槃的接下来过程是:
“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佛般涅槃。”
佛陀的灭度过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现在仅能从经典的记述中知道个大略。不要说佛陀的灭度,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在临死之前,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谁也说不清。当然,也有一些死后复活的,他们还亲口述说当时的状态,但是这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这些人最终还是活了回来,和真正的死亡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生与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始终是个难解之谜。而一切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存在,可以说都与对生死的探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类对于生死的无知,才导致了宗教的诞生。倘若哪一天人类终于揭开了生死的奥秘,都可以把人死后的各种状态包括灵魂的活动用科学的理性试验演示出来的话,那么宗教就很可能完成了它们的一部分使命,转而退居二线了。但是,我想,起码在未来几十年,这个问题是肯定解决不了的。就算再过个一千年,也很难保证人类能把生死问题搞明白。这些都是些题外话,不多说了。
佛灭度以后,一些丧事的主持工作暂由阿那律代理。待佛陀的上座弟子摩诃迦叶赶到时,佛陀的葬礼理所当然地交由摩诃迦叶主持。
(五)摩诃迦叶主持葬礼
佛陀涅槃的消息,大约在佛灭度三个月前就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各地传播。有的弟子离佛陀比较近,所以就及时赶来了;而有的则相距较远,一时半会很难迅速赶到。比如说号称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当时他只听说世尊可能会要入灭,但究竟在何时入灭,他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还是不敢大意,带领五百弟子星夜兼程,往世尊入灭的地方赶来。
说起这个摩诃迦叶,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他在原始佛教中乃至原始佛教僧团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佛陀对他很是敬重,把他列为上座,地位仅次于佛陀。而且,佛陀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罗睺罗托付给他,足见佛陀对摩诃迦叶的倚重与信任。他在出家前,结婚已十二年。但据说他生性讨厌女人,从来不跟自己的老婆沾边。但是由于父母在堂,他为了孝敬父母,不得已只得勉强维持夫妻名份。待父母一离世,他马上就舍家弃妻,出家修行。摩诃迦叶性格内向拘谨,一向注重戒律威仪,这与阿难的博学多闻与温顺活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摩诃迦叶对阿难是十分看不惯的。根据印顺法师的《大迦叶与辟支佛》一文所说,摩诃迦叶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除了天生讨厌女人以外):第一,他注重苦修,不愿意过僧团集体生活,这点与佛陀提倡和合僧团的主张有所差异;第二,他无师自悟,他名义上是世尊的弟子,但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觉悟,连他自己也说:“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第三,他不说法教化,是典型的“独善其身”的风范。正因为他具备上述三个特点,致使他在佛教界的影响被大大地弱化了,乃至很多居家信众,甚至都不知晓“摩诃迦叶”这个名字。
我们把话题再拉回来。佛陀的一切葬事工作显得有条不紊,一切程序都是按照佛陀生前的教导如法地进行着。按照诸天的请求,佛陀的色身舍利被供养七天,这个过程很复杂,几乎是末罗族的人全体出动,大家都争着为佛陀的葬礼出资出力。转眼七天时间过去了,一切准备妥当,末罗族有位大臣叫路夷,他手执大火炬,欲点燃香木,可是火怎么也点不着。换了一个人去点,还是点不着。这时阿那律就站出来制止:“诸位,不要再点了,这火你们是点不着的,这是天意。”
众人都问这是为什么?阿那律以他的天眼,很清楚地看到了摩诃迦叶带着五百弟子正在赶来的途中,世尊在等待摩诃迦叶的到来啊!谈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觉得有些玄乎,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些病人临死之前,嘴里说不出话,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一连好几天,病人还不走不了。众人一想,搞明白了:原来病人一直在等待,当他(她)要等的人来了,看了一眼,就很快地走了。现实之中这种例子很多。
摩诃迦叶带着他的五百弟子,原先在哪里呢?经典上没有交待,只说在佛灭度七天后,他才带着弟子们走到了波婆国。走到半道,从很远的地方看到尼乾子(裸形外道,为耆那教徒),手持一支文陀罗花。摩诃迦叶上前就问他:“你是从哪里来?”尼乾子说我是从拘尸城来啊。摩诃迦叶又接着问:“那你知道我的导师吗?”尼乾子说当然知道啦。摩诃迦叶紧接着问:“那你知道我的导师还在世吗?”
这位尼乾子倒说了实话,他说:“你的导师已经灭度七天啦。我正是从那个地方来,你瞧,我手头上这支花就是从那里拿来的。”
摩诃迦叶听了以后,很是“怅然不悦”。我们要注意,“怅然”与“不悦”所指的是两个对象。“怅然”是指世尊灭度了,他心里悲凉万千,但是当着弟子们的面,又不便过于表露,只能是“怅然”。而“不悦”则是指佛陀都灭度七天了,而他作为首座大弟子到现在才搞清楚,而且是从一个外道口中得知消息的,他心里肯定在责怪阿难等人没有及时派人报信给他,因此他“不悦”是可以理解的。另一层的意思是,曼陀罗花是供养佛陀色身舍利的,而这个外道竟然把它从佛陀那里顺手拿来,持在手中把玩,这是对佛陀极不尊重的一种行为,因此一向严谨威严的摩诃迦叶,自然是十分“不悦”。摩诃迦叶打心里面,都可能在责怪阿难等弟子没有把佛陀的葬事办周全。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更为不悦。是什么事情呢?
原来大家一到到佛陀灭度的消息,都很悲伤,可是有一个叫拔难陀(又译为须拔陀)的比丘,他听到佛陀灭度的消息,不悲反喜,就对那些悲伤的比丘们说:“你们都不要忧伤了,佛陀灭度了,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啊!我们从此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啦!世尊在世的时候,经常对我们指手划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弄得我们很不自在。现在好了,从今以后,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句话被摩诃迦叶听到了,他听后自然是“怅然不悦”。所怅者,乃佛尚灭度七日,竟有比丘发出欢喜声,令他对佛教的前途与命运深表惆怅;所不悦者,佛陀时代弟子尚且如此堕落,竟然当众如此妄为,自然是令他十分不悦。但是此时他强压怒火——此时也不是发火的时候,一切以佛陀灭度大事为要,于是他就对比丘们说:“大家赶紧严整衣钵,及时赶到娑罗双树那里去。佛陀现在还没有火化,我们还能见到世尊最后一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这个须拔陀的比丘在此叫嚣,导致摩诃迦叶对佛教前途的担忧,他担心随着佛陀灭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比丘会淡化对佛教教诲的遵从,因此必须要把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
《漫说《长阿含》(卷四)~C 佛陀灭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